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4542

主题

0

好友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6
性别
保密
帖子
9226
注册时间
2007-3-25

建设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31 11:57: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1.发展中俄关系应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相互支持,深化政治互信。双方在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等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不断加深两国业已建立的政治互信。这是中俄关系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扩大互利合作,实现互惠双赢。在开展合作时,既要考虑本国的利益,又要照顾对方的利益,努力创造更好的合作环境。
  第三,拓展友好交往,加深传统友谊。两国政府要为保护对方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双方人员往来提供更好的条件,并加强引导和管理。
  第四,密切沟通协作,促进和平发展。中俄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双方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建立国际新秩序、推进世界多极化等重大国际问题上有共同利益,立场相同或相近。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协作,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中俄关系的核心思想是: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发展两国的长期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良好的中俄关系有利于维护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完全符合世界局势与国际关系发展的潮流和需要。
  2.中国倡导的国际秩序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上各种矛盾更加错综复杂,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特征不断凸显,世界多极化进程步履艰难,目前已经进入了国际格局转型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进入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关键时期。在此情势下,中国提出了我们认为应当树立的国际秩序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在民主观上,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即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
  社会的平等成员,各国不仅有权自主地决定本国事务,而且有权平等地参与决定国际事务,通过协商解决共同关注的国际问题。
  2、在发展观上,中国主张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趋利弊害,
  推进世界经济朝着进均衡、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中国主张各国开展互利合作,缩小南北差距,妥善解决贫富悬殊等问题,努力促进全球的共同发展。
  3、在具体努力方向上,中国主张应该高度重视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加强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应该充分尊重和体现各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健全开放、公平的多边贸易体制。
  4、在国际法理论观上,中国主张尊重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充分发挥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
  5、在安全观上,中国主张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以互信求安全,以对话促合作。当前国际社会应共同反对恐怖主义,为促进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6、在文明观上,中国主张尊重世界的多样性,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该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3.恐怖主义
  有预谋、有政治目的、伤害平民以及非国家行为或者地下组织这四个要素将成为国际社会今后就恐怖主义定义问题进行磋商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这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恐怖主义的本质。
  恐怖主义是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大公害,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积极参与国际反恐。中国已参加了绝大多数国际反恐公约,并批准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缔结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中国主张,联合国和安理会应在国际反恐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
  恐怖主义属于极少数极端邪恶势力,绝不代表任何民族或宗教,所以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混为一谈。中国主张各种反恐的努力必须符合联合国宪章以及其它得到普遍承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目标和原则。这些努力必须致力于地区以及世界范围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对恐怖主义的行动范围不能随意被扩大。恐怖主义不能随意加之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任何国家和地区也不能施用所谓的双重标准。我们不仅要对表面的恐怖主义作斗争,而且还要根除其背后的最终原因——贫穷及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美国反对恐怖主义的真实战略目的在于对新世纪世界政治秩序重新洗牌,把世界纳入美国主导的政治秩序之中,实质上仍然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表现,中国对此持反对态度。
  4.朝鲜核问题
  中国是朝鲜半岛的友好邻邦。对朝鲜半岛核问题深表关切。中国一直致力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并以此作为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出发点。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反对朝鲜半岛任何一方发展或拥有核武器。与此同时,中国也充分理解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对于自身安全的担忧。
  朝鲜的核问题必须通过对话来解决,这是中国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加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且这也是有关各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正在并将始终如一地为推动各方对话及对话本身进程做积极的努力。
  中国认为,解决朝鲜复杂的核问题需要时间。但是相关各方的善意、诚挚和持久的努力是最为重要的。希望相关各方保持克制与冷静,并预防局势未来向紧张化的方向发展。中国愿意为确保朝鲜核问题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继续努力。
  5.南北关系中的保护生态环境问题
  南北国家在全球环境保护问题方面有一些共识,但双方也存在着分歧,工业化国家要求南半球国家不要再滥伐森林,以保持生态平衡,而正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却不愿意因为环境问题而制约经济发展,南北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分歧,说到底是因为双方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发展中国家认为,北方、西方发达工业国自工业革命以来,以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取得了经济的巨大进步,它们应对世界环境的恶化负主要责任。而今天当这些国家超越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时,却用自己的环保标准来要求发展中国家,这是不公正的。发达国家把一些有严重污染的工业项目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危险废物,国际舆论把发达国家这种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行经,称为“生态侵略”、“政治、经济侵略后的第三中侵略”。
  在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和技术转让上,南北双方也存在严重分歧,南方认为认为,在自身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有义务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治理环境问题,但发达国家并未履行曾经作出的承诺,目前所提供的援助数额远远未达到联合国所规定的标准。
  6.南北关系中的人权问题
  西方国家把人权作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渗透和颠覆的工具,人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强权政治对第三世界国家施加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南北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在于三个方面:一、第三世界国家强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人权;西方国家则认为“普遍人权”先于发展权。其“普遍人权”的实质是“脱离了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二、发展中国家强调各国有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民主和自由;西方国家则鼓吹人权的普遍价值,妄图把自己的人权标准强加给其它国家。三、第三世界国家认为,种族主义、新殖民主义、外国入侵等大规模侵犯人权的行为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西方国家则主张建立“人权法庭”等干预机构,对它国所谓“侵犯人权”的行为进行干涉。
  冷战结束后,某些国际集团先后抛出了一些有关人权的奇谈怪论,如“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有限主权论”、“合法的人权和人道干预论”、“不干涉内政不适合人权问题”等。这些论调的实质是以“人权”之名,推行新干涉主义和新炮舰政策。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大搞双重标准,对本国或盟国或有战略利益的国家的侵犯人权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加以美化。
  “霸者之道则不然:其心未尝仁也,而患天下恶其不仁,于是示之以仁;其心未尝义也,而患天下恶其不义。于是示之以义。”美国的人权政策是借民主装饰霸主,以人道掩饰霸道,以人权粉饰霸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4542

主题

0

好友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6
性别
保密
帖子
9226
注册时间
2007-3-25

建设

2#
发表于 2009-12-31 11:58:04 |只看该作者
  7.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
  人权是指人按照其本质应该平等享受的权利。中国政府在国际人权问题上的立场为:
  (1)人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内部管辖的事情。西方国家主张的“人权高于主权”、“国家主权有限”是新干涉主义的论调,我们主张各国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人权对话和合作,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
  (2)国际社会应优先关注外国侵略、占领所造成的大规模粗暴侵犯人权现象,继续支持仍然处于外国占领、殖民统治或种族隔离制度下的人民实现自决的正义斗争;致力于消除地区冲突造成的大规模粗暴侵犯人权现象。
  (3)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为实现促进人权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人权才会有最起码的保障。因此,必须反对在国际上发生争端以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4)尊重和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5)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各国就人权问题展开对话,反对以对抗代替对话。
  中国提出以上5点主张的依据是:
  (1)人权概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同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观念密切相关。不应该将某些国家的人权标准和模式绝对化,要求其他国家遵照执行,这样做,既不符合实际,也根本行不通。
  (2)人权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既包括个人权利,也包括集体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尊重和保护人权首先是要保证那里的人民充分实现生存权、发展权,那种认为人权是发展的前提的说法是错误的。
  (3)在主权和人权的关系上,中国主张人权本质上需要主权国家来维护,反对把人权凌驾于主权之上。
  (4)在中国,目前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重要的人权。
  (5)人权的实现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6)开展国际合作,消除障碍,是国际社会推进人权事业的当务之急。中国在承认人权问题本质上是属于各国国内事务的同时,也强调人权有国际维护的一面。如果发生了外敌入侵、种族问题严重、国际恐怖活动等情况,此时,人权问题就超出一国范围,而需国际社会加以干预,以实现人权的国际保护。
  8.国际旧秩序的内容和实质
  国际秩序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相互作用的体系或结构。国际秩序是世界格局的外在体现。
  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是在发展中国家无权的情况下,按照发达国家利益形成的。旧秩序的特点就是不平等性和不合理。政治上,少数发达国家说了算,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在经济上、生产上,服从发达国家的需要,把发展中国家变成原料基地和加工厂;在国际贸易上,发达国家制定有利于自身的贸易规则,控制世界市场。这种政治经济秩序是为发达国家利益服务的,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既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也不利于整个世界的发展,尤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和保持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和保持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
  二战后,1991年冷战结束前,为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多采用军事手段;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终结后,为强行推销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更多的采用经济、文化手段,但这不意味着放弃军事手段。
  9.中国对外关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二)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不结盟。
  (三)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四)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0.中美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建立和发展稳定的中美关系是中国的基本方针,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要求中国必须具备完善良好的整体战略环境,中国在发展经济、建立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和解决台湾统一问题等方面,也需要美国的合作。因此,中国始终重视中美关系,避免在重大战略利益方面与美国发生冲突。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的中美关系表明,两国关系的好坏和发展快慢,主要取决于美国的外交战略考虑,取决于美国的对华政策。
  (1)、美国对中国的定位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提,定位不当则会严重影响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所谓定位,就是认定与对方国关系的性质:是盟友,是敌人,是朋友,还是非敌非友,定位决定与对方国关系的政策,决定双边关系的方向和发展趋势。现今,在美国决策层中有许多人仍习惯于用冷战思维来看待中国,认为中国强大后必然成为美国的竞争者,必定与美国的的利益发生冲突,美国不能允许别的国家挑战其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
  (2)、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倾向具有潜在的对抗性,是中美关系中的消极因素。二战后,美国外交的意识形态集中表现为“反共”。代表这一思想的是极端恐惧和仇视社会主义的“杜鲁门主义”,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外交以人权作为其主要表现内容。90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仍没有放弃“反共”的意识形态,相反,确定美国对华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中国的“自由化”,“中国不仅是美国战略上的对手,而且还是意识形态上的对手”。近年来,美国对华政策上虽然有以接触为主和以遏制为主的不同派别,但它们在意识形态上是一致的,其共同目标是彻底消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3)、日益紧密的经济贸易关系对维系中美关系起到重要作用,是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经济因素。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贸易结构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和互利性,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
  (4)、台湾问题是长期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性因素。台湾问题已经成为中美关系的“最主要最困难的问题”,周期性地困扰着中美关系的向前发展。中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国要求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严格遵循中美之间的“三个公报”原则和精神来处理台湾问题,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决不容忍任何分裂中国的图谋。为此,中国政府不作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必要时不惜一战,以确保解决台湾问题。美国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企图利用台湾问题做棋子,阻挠中国的统一,遏止中国的民族复兴进程,并攫取巨大的军火利益,其实质是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当然,美国对台湾政策也是复杂的,一方面它力图保持台湾的现状,另一方面又担心台独势力挑起事端,把美国拖入台湾冲突。因此,美国台湾政策的实质是维护不统、不和、不战的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42

主题

0

好友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6
性别
保密
帖子
9226
注册时间
2007-3-25

建设

3#
发表于 2009-12-31 11:58:17 |只看该作者
  11.中日关系
  第一,要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第二,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就是要把对那场侵略战争表示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绝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
  第三,要正确处理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涉及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日本政府多次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上述承诺。
  第四,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受到新的干扰和冲击。
  第五,要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12.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与冷战思维的差别
  新安全观主张树立共同安全或普遍安全思想,强调国家之间的安全是相互的,在维护本国安全的同时,必须尊重他国安全,而冷战思维则片面追求本国或本集团的绝对安全,为实现此目标,不惜损害、威胁他国安全甚至国际社会整体安全。
  新安全观主张树立综合安全的思想,反对片面追求军事安全和军备竞赛,而冷战思维则强调军事安全至上,强调以军事实力求和平,片面追求军备优势。
  新安全观强调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来寻求安全,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而冷战思维则坚持非友即敌的原则,人为地把一些国家看成是对手或敌人,进行防范和遏制。
  新安全观强调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而冷战思维则奉行炮舰政策,肆意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别国主权,动辄进行军事打击。
  新安全观和冷战思维的本质差别在于新安全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而冷战思维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基础。
  1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如何认识全球化发展的曲折性)
  由于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在发达国家占尽经济全球化发展先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却是利弊共存,机遇和挑战同在。
  就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来看,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得比较好的贸易条件,有利于扩大出口;
  (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弥补自身的资本技术不足;
  (3)、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本国工业化进程;
  (4)、有利于利用海外资源,参与跨国投资。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表现在:
  (1)、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经济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2)、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着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
  (3)、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容易带来金融风险;
  (4)、发展中国家受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的制约。
  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和技术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南北经济技术不断扩大,总体上削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推行政治、文化霸权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导致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导致国际社会的动荡。因此,必须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其朝着共存、共赢、平等、公正的方向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4.气候变化问题(本题重要)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社会应坚持正确的原则,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规定行动,还应统筹考虑各国国情、发展阶段、历史责任、能力大小。我们希望国际社会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的实施。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应该进一步承担大幅量化减排指标,确保发达国家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采取适当的适应和减缓行动。
  15.对资本本质的再认识
  自从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普遍的学术解释是,次贷问题、金融衍生品等金融创新是祸根。然而这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资本有与生俱来的两面性。一方面,资本对调节市场,配置资源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
  另一方面,资本的逐利性又会导致经济失衡,造成严重的危机。在资本存在和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资本的这种两面性都有充分的表现。而金融资本作为资本的最高形式,也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决不会放弃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其本性是逐利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就是对资本的占有方式不同,对资本的占有方式决定着资本的运行效率。只强调资本的社会占有,使资本的有益功能受到限制,就不能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而只强调资本的私人占有,会导致资本的原始破坏性不受约束,放大贪婪逐利的本质,导致经济发展失序。
  因此,绝不能把资本的占有方式绝对化。完全的社会占有导致经济体制的僵化,前苏联的模式是最典型的教训,而美国式自由资本主义导致的金融危机,则是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绝对化的恶果。对资本的占有形式,是社会化多一些还是私有化多一些,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程度适当把握。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经济危机频发甚至导致两次世界大战,一个根本原因是资本私有化的结果。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社会中,不是靠公平贸易而是兵戎相向掠夺资源。而在生产社会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把资本占有完全私有化是违背规律的。当今时代,不认识不承认资本的社会化性质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美国等西方社会自恃战胜了前苏联体制,资本可以肆无忌惮,一味强调私有化,导致资本制度失控失序。现在又用资本社会化方式拯救危机,只能说是资本至上的失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