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2880
- 在线时间
- 32353 小时
- 精华
- 262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威望
- 12880
- 金钱
- 61259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一、专业热度分析
金融学专业,近十年来一直排名前十的热门专业,很多考生将其视为敲开未来人生的金砖而对其执著不已。经济学排名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率徘徊在5.8%,报考人数却年年激增。综合类大学排名第一的北京大学所属的经济学院与光华管理学院,录取率也在6%左右波动。复旦大学的录取率更低,在3%到4%之间。可见金融学专业以其特有的金色魅力和职场融通性颇受广大学子的热爱。去年有媒体将各大行业的薪酬做了排名,证券行业和银行业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更将金融学专业的考研热情推向新高潮。
二、就业“虚热”分析
“虚热”一:
金融学专业≠金融行业
金融学专业是金融行业的敲门砖?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现实状况是:一方面金融行业并不刻意招收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另一方面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不一定青睐金融行业。
以2010年法国兴业银行在北京举办的管理培训生招聘会为例:招聘程序严格,竞争激烈,除去宣讲会、笔试、电话面试、现场面试以外,入围的候选者还必须在北京参加一天的集中面试。面试环节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结构化面试等多个环节,全程英文。最后经过十几轮的“折腾”之后,初定的待选名单中所包含的专业有环境工程、国际关系、教育学、国际贸易、英语、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唯独不见金融学专业。
无独有偶,翻开招商银行去年管理培训生笔试名单,学生的专业五花八门,从天文学到历史地理学无所不包。目前只有极少数国企还特别注明所需专业,而很多外资银行、投资公司则反复强调人员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国内的银行招聘应届毕业生,所列的专业名单中金融学只是其中一项,而一些高端的管理培训生项目,干脆写明“不限专业”。
从择业角度分析,某名牌大学2010年金融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去向,三分之一的人选择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三分之一人选择非金融类大型国企,另外有少部分人去往教育机构、新闻媒体或者读博、出国,真正在银行、证券企业就业的人不足三分之一。用一个选择在某省级报社就职两年的毕业生的话说:“待遇尚可,职业路径明确,相比很多金融企业高业务压力和周期性风险波动的情况,我更偏好稳定轻松的工作。”金融学专业的就业领域并不仅限于金融行业,很多“过来人”在深入了解行业情况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之后,往往有新的想法和职业规划。
此外,金融专业的分支众多,比如投资学、保险学、企业金融等。现实中每一个专业分支并非完全对应相关的行业和岗位。除了导师推荐或者自身有特殊途径以外,在公开招聘过程中,大部分金融单位并不是特别在意具体的学科分支方向,而是将其视作有一定的金融学基础背景统一招聘。
“虚热”二:
学金融就进外企
很多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期望进入外企,但现实是,很多金融机构,尤其是那些知名企业,似乎更注重名校魅力。德意志银行的中国应届生招聘网站上,在填写个人简历的时候,教育背景一栏的下拉菜单上曾只有复旦、上交、清华、北大四所学校,而专业则不限。交通银行总行管理培训生只在清华、北大、复旦、上交、浙大、南京大学等高校招收应届硕士毕业生,也不限专业。
而几大名校名院系,包括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现已并入清华大学),中国人大,北大光华管理和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这些院校的竞争异常激烈。
如2005年北大经济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两个学院的金融学专业报考人数合计达到1324人,实际录取86人,录取率仅6%。2006年该学院的复试分数线为404分,录取率不足5%。2007年光华管理学院录取率为5.42%,经济学院为3.35%。
这些名校名院系,每年的录取率偏低不说,考研分数之高也令人咋舌。如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的专业课考试内容是所有院校中考试范围最广的,也是唯一不指定任何考试参考书目的院所。从分数线来看,总分需达到380分以上才有把握进入复试。而且对数学成绩要求比较高,没有130分以上,除非其他几门考试成绩有竞争力,否则很难被录取。
基于以上原因,如果想进入高盛、摩根斯坦利、中金等顶级金融机构,首先需要通过激烈竞争进入名校,同时你的金融学背景在他们眼中并不是第一位考虑的因素。因而,大多数金融学专业的硕士还得脚踏实地,把求职目标放在那些普通金融单位上。
“虚热”三:
金融是“镀金行业”
智联招聘调查显示:金融行业涨薪幅度由2009年的7.78%增长到2010年的15.3%,列第一位。尤其是金融行业高管薪酬有望达到每年754048元,房地产与高科技行业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三,并与汽车、医药和制造等行业拉开距离。有强大的行业号召力做背景,金融学毕业生的身价也水涨船高,目前广为流传“北大光华毕业生年薪17万”,“复旦金融研究生年薪普遍过15万”之说。这种说法虽尚未得到证实,但金融业高薪的光环却是众所周知。
很多考生报考金融专业无疑是看好了大好就业前途。但是“热门”不等于“好就业”,“好找工作”不代表“找好工作”。金融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薪酬收入方面差距比较大,这跟学校、导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以及自身能力、实践经验紧密关联。其中,融资和资本运作、咨询服务方面,发展前景更广一些,而且收入也颇丰,月薪少则6000元,多则30000元。如果能进入跨国投行或者埃森哲、麦肯锡等跨国咨询公司,年薪则大多在20万左右,还有其他福利。
金融专业有很多分支,并不是所有的金融专业都有高薪的光环,有些专业特别看重经验。如基金经理高薪的背后,是年均30%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变动率。许多金融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研究生出来也不是能立马进入管理层,也是从基层岗位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毕业生争抢饭碗的同时,企业在招募人才时提高要求,往往要求“有5~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更有甚者,有些岗位还要求候选人有过上亿资产运作经验,有海外资金渠道等。如此高的入行门槛,导致很多毕业生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虚热”四:
金融学专业=好就业
除了学历要求之外,现在银行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法律、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金融从业进入口径扩宽。法律对金融行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业都在高度实现业务的信息化,大量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毕业生被引入金融业。在证券公司,这个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出现问题,结果将是一场灾难。金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向综合层面发展,这无形中也缩窄了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金融业的门径,增加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比如在现代投资银行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专业各异,有机械、通信、物理、法律等。
除了讲求学历、经历,个人素质也被看重。投行从来不掩饰自己对顶级学府的偏好,JP、高盛这些只在四大名校开招聘会,对个人的综合要求也高:应聘者性格需要“销售+财务”结合型,知识储备需要具备金融、会计、法律、计算机编程、数学等专业知识,如果本科是理工科出身就更好,这代表熟悉某个行业的产品和技术。“本科理工科+研究生金融+MBA”的教育背景组合,是每个投行都求之不得的。金融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强调,也给金融专业的考生带来了就业上的竞争和挑战。
三、结论与启示
尽管上述的“虚热”分析,让大家看到了金融学专业的种种误区。但毋庸置疑,金融学专业仍有其独特的魅力。某教育经济观察中心调查显示,金融学专业的毕业前签约率、工作满意度都领先于其他专业。就业压力大,人才竞争激烈,是当下的现状,也是所有专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而金融学专业以其稳固的知识体系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学子们的热衷。金融专业是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在就业门槛越来越高的社会,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来确定方向。
金融专业当下急缺的,一是能够充当领军人物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精通外语、法律及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法律、咨询、中介和会计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而有国际金融经营理念和从业经验的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更是一直匮乏。
同时,金融学专业包含的分支方向很多,从保险学到投资学,从证券分析到企业融资,都属于金融学的范畴。一般人认为如果准备从事基金类工作,报金融工程方向比较好,如果想到保险公司工作当然要选择保险方向。其实,在现实工作中,分支方向的专业特点逐渐被淡化,复合型人才更受青睐。
在行业发展方面,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银行参股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举办资产管理公司,行业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更加高端,更侧重那些有厚实知识基础和可塑性强的毕业生。
例如期货人才不仅要懂期货,还要懂证券,更要懂国际贸易、产业动向;私人银行顾问所提供的是一种综合解决方案,不仅要懂理财,更要懂金融市场,甚至要谙熟民商法、经济法的具体条文。随着IT技术完全融入银行、保险、证券和外汇等金融业务领域,大型金融企业都有自己的软件研发中心和信息中心,计算机人才成为金融创新的主力军。证券公司的行业研究员明确招收有理工科背景的经管类毕业生。而有法律、国贸等第二学位、第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在应聘管理培训生岗位时更容易通过简历筛选和面试。
正因如此,备考和在读的金融学研究生有很多是跨专业报考的,导师们也非常欢迎这些跨专业学生。甚至有些金融分析机构指明要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他们要的就是工科严谨理性的思维和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