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 公考 考研:大四"压力山大"开学焦虑症频发 2014年02月19日 来源:扬子晚报
“怎么办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悲观了。觉得整个大学都是失败的。我也不知道人生该怎么走下去了。反正总是任务完成不了,时间让它白白浪费了。”这是一名大四学生在网络贴吧里的留言。记者发现,离毕业还有不到4个月的时间,新学期开学,多座“大山”压过来,焦虑症困扰着不少毕业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专家提醒,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问题及时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
找工作写论文两座大山
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工作和毕业的事摆在眼前。江苏大学大四学生马同学有些苦恼。年前,他应聘了中国人保财险公司某地区分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每月工资1000多。开学意味着江苏省考公务员的临近,为了保证复习时间,马猛有辞去这个工作的想法。但他又感觉如果放弃到手的工作,最后公务员又没考上,那时候再找工作就很难找到那么好的了。马猛告诉记者,他没有考研,从一月份就开始工作,春节后初八恢复上班,毕业论文一个字还没动。马上开学要交开题报告了,马猛越发担忧,工作、考公和毕业论文三座大山同时压来,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代表了大部分大四同学的心声,最后一学期,开学“开不起”。
纠结开学“补考”
马志是大四学生,他早早返回学校准备考试,2013年他跨专业考了司法考试,考研同样也是跨专业考的法律硕士。大四上学期他战略性申请了缓考,开学后还要参加补考考试。马志指着厚厚的专业书告诉记者说:“虽然找同学问了重点,但这是最后一学期,如果挂科,连重修的机会都没有。当时为自己的机智得意,现在想想有点担心,经不起大意。”马志告诉记者,为了考研和其他考试,不少同学都申请了缓考。一般补缓考都安排在开学第一周,大家都很重视。
“我的专业课程中有一门选修课目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很悲催的挂掉了。如果最后一学期的补考通过不了的话很可能对正常毕业产生影响,所以我现在正在奋力的重修中,当务之急就是迎接补考,先把缺的学分补满,然后才能去考虑毕业论文等等别的事情。所以我现在必须找工作、写论文两不误,才能追上别的同学。总而言之,我现在的状态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忙的不可开交。”最后一学期,忙补考求过关的学生不在少数。
为出国最后一次刷分
南京大学金融系大四在读生邱同学过完年就马不停蹄回校自习室复习,在年初的研究生考试中,她发挥得不好,便立即着手出国读研,她表示目前已经拿到了英国某大学的一份offer,但从今年一月底开始,她又展开了3月份的GMAT考试的备考。她说:“虽然我到手了一份offer,压力相对小一些。但分高一些就能申上更好的学校,我想把握最后一次GMAT考试的机会,我很看重这次考试,一定要冲到700分。我初七就回学校自习了。”
结项在即火烧眉毛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四潘一静现在很焦躁。上学期她成功申请到了保研加留校当辅导员的机会,临近开学,她不得不提前返校,协助老师一起准备开学初的准备工作。身份转变了,她给自己提了很高的要求,但春节在家懒散了很久,很担心自己的状态不能调整好。“开学了,连说服自己赖5分钟的床都不敢”。开学后还需面对的另一件事让潘一静更焦虑,她和几个同学一起申请的国家级立项3月份就要面临结项答辩,而上学期国考、考研等事情,进度一拖再拖。潘一静跟记者诉苦,小伙伴们有些直接呆在家实习了,有些则在准备考研复试,大部分都还没返校。她有种孤军奋战,独木难支的无力感。
女大学生有找对象压力
茜茜同学是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一名大四的学生。茜茜告诉记者,自己另一方面的压力,就是谈婚论嫁的问题。“我是九零年出生的,今年大学毕业,正好24岁。这个年龄来说已经算是晚婚了,如果不考研的话就要尽快找工作、找对象。不然耽误下去的话,很担心自己会成为大家口中的‘剩女’,但是谈婚论嫁的前提又必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父母已经透了口风要我赶紧找对象。”茜茜同学一脸愁容道。
专家支招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就大学生应如何应对、有效缓解毕业前焦虑烦躁情绪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就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马洪坤老师。马老师表示,当下大四学生面临的毕业焦虑问题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焦虑的主要方面是就业和考研。产生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外部原因还是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所以大学生们自然而然的产生焦虑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马老师说。“内部原因呢,主要就是指学生自身。‘要有编制’、‘要进国企’,以及不愿深入基层等等一些陈旧的就业观仍然存在于一些学生的思维中,‘高不成低不就’的想法有很多,或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这些因素都致使他们给自己施加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马老师表示,焦虑的情绪和压力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应届毕业生在大四结束、走上社会之前,应当做出清晰、合理的职业规划,树立好正确的择业观,有的放矢的去选择自己有意愿的专业或工作,应当舍弃的东西就不要犹豫,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问题及时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以自信的身姿更加从容淡定地走向社会。 (钱勇 吕新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