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1、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二因素,而没有称交换价值和价值是商品二因素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二因素,而没有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商品二因素是因为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的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它们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的原因 其一,这一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各种矛盾的根源。 其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产生及发展的全过程。 其三,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注意: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二、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要求商品交换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自由竞争时期:平均利润形成前,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 3、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①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两极分化,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 4、价值规律的实现方式 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实现其作用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构成。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三、我们必须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1、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总体工人”的“总体劳动”创造价值), ①深化对生产劳动的认识(不能局限于工人的直接生产劳动上面): 马克思所指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以及直接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延伸的劳动 (运输、包装、保管等劳动)。②科技工作者的劳动也创造价值。③管理人员的劳动也创造价值。④第三产业的劳动也创造价值。 2、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领域的认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创造价值的劳动要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 例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这种深化研究和认识具体体现在(ABCD) A.要求我们不断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第三产业中为生产服务部门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D.要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1、含义: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所产生的差额。 2、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关键是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的关键是降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降低这些生活资料价值的关键是提高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众多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乃是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众多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则是单位商品价值的降低,从而使超额剩余价值最终消失。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却使整个资本家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五、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依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其一,对工人剥削的程度。剥削的程度愈高,愈有利于资本积累。其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商品的价值,这有利于资本的积累。 其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差额愈大,愈有利于资本积累。注意: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费资本是指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耗费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 其四,预付资本量的多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量增多,可使剩余价值量增多,从而有利于资本积累。 六、资本有机构成及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1、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资本构成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物质形态上考察,二是从价值形态上考察。资本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一比率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上的构成,即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在数量上的比率。资本价值构成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2001文4)某纺织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②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并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总是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更新机器设备。这样,就使每个工人所运用的生产资料愈来愈多,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愈来愈高。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在单位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份额在相对增多,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份额在相对减少。也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后果,就是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然而另一方面,妇女和儿童涌入工厂,小生产者以及部分中、小资本家的破产,却使劳动大军扩大,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必然造成相对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具有周期性,时而需要补充劳动力,时而需要减少劳动力,而作为产业后备军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资本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的需要。其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在业工人时刻感到一种压力,资本家可以借此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七、请用马克思的资本循化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的资金循环有什么启发或指导意义? 第一、马克思的产业资本循化理论虽然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作出的分析,但却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和价值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企业也应该遵循这些规律和条件; 第三、合理安排各种资金的比例,人财物合理配置、供产销紧密衔接,做到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和三种资金循环的统一; 第四、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和均衡持续发展。 八、各种资本的划分 1、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2、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E商品资本 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价值补偿,也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能够通过商品的出售加以实现,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预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其二为实物补偿,也就是如何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强制性地恢复平衡,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2004、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 A.I (V+M) = II C B.II (V+M) = I C C.I (V+M) > II C D.II (V+M) > I C 十、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这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其二,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产阶级名义上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十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当然,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有辩证的观点来分析。 十二、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2、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来自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3、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 4、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原因在于:第一,垄断价格的确定仍然要以价值为基础。第二,全社会来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仍是一致的。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第三,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利润,其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垄断价格的出现,只是表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十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的根本性质,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 第一,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第二,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之间比例破坏和经济结构失衡。 第三,不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等问题,不能消除大量贫困问题。 第四,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不仅如此,实践表明,国家干预经济还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如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融风险、国际经济中新的摩擦和斗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4、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其目的是要更好地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地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5、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6、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的后果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后果。 对于资本输出国来讲,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资本输出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垄断优势地位。当然,在资本输出过程中,某些国家也可能出现产业的“空洞化”、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等现象,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垄断资本通过资本输出攫取了巨大利益和扩大了垄断实力的实质。 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的输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培训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企业管理干部;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工业,改造老企业和旧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利用外资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但资本输入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产业调整和布局有可能受制于外资的投资战略;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等。 十四、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4、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产阶级表现为复杂化和多层次化,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二是工人阶级表现为扩大化与多层次化。三是新中间阶层的地位与作用在扩大。四是其它的阶层与集团的发展。 5、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6、政治制度的变化: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到政府首脑。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十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