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33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34
性别
保密
帖子
334
注册时间
2007-3-28

建设

11#
发表于 2007-5-14 10:46:17 |只看该作者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3.1.2 胸部是运动中心
昆虫胸部由三节组成:
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一胸节着生一对足。
中胸和后胸往往有一对翅。
▲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五部分组成。
跗节又可分为若干节。
——足是重要的运动器官。由于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不同,足的形状和功能有很大变化。
▲翅:
一般2对,由中、后胸背部体壁向外扩展而成。
翅是昆虫的飞翔工具,有翅昆虫常有惊人的飞行速度和能力。
翅的有无、质地、形状和数目等都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椐
如膜翅目:翅膜质,薄而透明,如各种蜂。
鞘翅目:前翅骨质坚硬,如天牛、甲虫等。
鳞翅目:翅面上有鳞片,如蝶、蛾。
半翅目:前翅基部骨质,端部膜质,如各种蝽蟓。
双翅目:前翅膜质,后翅退化成平衡棍。

3.1.3 腹部是营养和繁殖中心
腹部集中了大部分内脏器官,如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等,是昆虫的营养和繁殖中心。
腹部一般由10-11节组成。
成虫腹部无运动器官,附肢大部分退化,部分特化为外生殖器,如雄性的抱握器,雌性的产卵器。
部分昆虫腹部末端附肢形成尾须,是一种触觉器官。

3.2 昆虫的体壁
昆虫体壁由三部分组成:
1)表皮:为上皮细胞向外分泌物构成的非细胞结构,分三层:
上表皮:位于表皮的最外层,很薄,透明,含有蜡质,不含几丁质,可防止水分蒸发和其它水溶性物质的侵入。
外表皮:位于上表皮内面,主要由几丁质和鞣化蛋白组成,质地坚硬。
内表皮:为表皮的最里层,化学组成与外表皮相同,但内表皮的蛋白质尚未鞣化,所以质地柔软,有弹性。
2)上皮层:
为体壁的细胞层,由多角形的单层上皮细胞组成,位于表皮下面。
3)基膜:
为上皮细胞层的内衬,是上皮细胞向内分泌物质形成的无定形颗粒层,肌肉着生在基膜上。

3.3 昆虫的内脏系统(蝗虫)
1)消化系统:由前、中、后肠三部分组成。
前、后肠来源于外胚层,结构与体壁相同。
中肠来源于内胚层,肠壁由柱形上皮细胞组成。
前肠:包括口、咽、食道、嗉囊和前胃,主要作用是暂时贮存食物。
中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中肠前端有2-6个胃盲囊,是中肠前的向外突起,以增加消化吸收面积。
围食膜:位于中肠肠腔内,可将食物颗粒与肠细胞隔开。
后肠:分为回肠、结肠和直肠,主要功能是水分和无机盐的重吸收,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

2)呼吸系统:由气门、气管和微气管组成
气门:是气管在体壁上的开口,常有一些附属器官如气门瓣、过滤器等结构可调节气门的开闭,对体内水分蒸发和气体流通起调节作用。
气门共10对:中胸气门、后胸气门、8对腹部气门
气管:是体壁向内的凹陷,并逐级向体内分支,形成气管网。部分气管扩大成气囊用以贮存空气、减轻体重、增大呼吸量。气管内膜作螺旋加厚,形成螺旋丝能气管扩张和增加弹性。
微气管:气管逐级向体内分支,当气管分支到直径为2-5微米时,进入一星形的端细胞,伸出直径1微米以下的微气管。
微气管末端封闭,伸入到呼吸组织,直接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

3)循环系统
为开管式循环系统
昆虫的血淋巴不携带氧气,只运输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
昆虫的循环系统为一简单的直管
触角、翅和足的常有辅助性的器官辅搏器

4)排泄器官
昆虫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排泄物为尿酸。
马氏管是从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处伸出的细长的盲管,浸浴在血淋巴中,血淋巴中的含氮废物以可溶性盐的形式进入马氏管腔,再以尿酸结晶析出,进入后肠,随粪便排出。
不同的昆虫马氏数目不同。

5)生殖系统
昆虫为雌雄异体,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雌性生殖系统:卵巢(1对)—→侧输卵管(2条)—→中输卵管—→阴道—→产卵孔
阴道背面常有授精囊为雌性附腺
雄性生殖系统: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射精管—→阴茎—→雄性生殖孔
在射精管前端或输精管基部常有雄性附腺,能分泌粘液,稀释精子。

3.4 昆虫的生物学
1)生殖方式
● 有性生殖:
▲卵生:雌雄成体经交配后,雌虫产出受精卵,卵在体外发育成幼虫。
▲卵胎生:受精卵不产出体外,而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幼体再产出,胚胎发育所需营养由卵内的卵黄供给,受精卵与母体不发生营养关系。
● 单性生殖:
▲孤雌生殖:雌虫不经交配,或卵不经受精就能繁殖新的个体如蚜虫.
▲多胚生殖: 一个卵在发育过程中分裂形成许多胚胎,形成许多幼虫,如小茧蜂
▲幼体生殖:幼虫体内生殖细胞提前发育形成后代,如童瘿蚊

2)变态
昆虫从孵化到发育为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作变态。
变态有二种类型:
●完全变态:
卵 孵化 一龄幼虫 蜕皮 二龄幼虫~五龄幼虫 化蛹 蛹 羽化 成虫
卵期   一龄历期    二龄历期          蛹期
历期:完成某一于所需的时间
●不完全变态:
卵 孵化 幼体 几次蜕皮 成虫
在从卵到成发育过程中不出现蛹的阶段
——不完全变态有二种类型:
▲渐变态:如蝗虫
幼体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体相同,个体大小不同,性器官尚未成熟,翅的发育处于翅芽阶段,幼体称若虫
▲半变态:如蜻蜓、蜉蝣
幼体生活习性与成体不同
幼体水生,以鳃呼吸,称作稚虫,成体陆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34
性别
保密
帖子
334
注册时间
2007-3-28

建设

12#
发表于 2007-5-14 10:46:38 |只看该作者
3)休眠和滞育
休眠:昆虫在不良环境下临时停止发育的状态,当不良环境消除后就可恢复发育。如昆虫的越夏、越冬。
滞育:滞育是周期性出现的,比休眠更深的新陈代谢受抑制状态,是对于有节律地重复到来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历史性反应,是昆虫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凡有滞育习性的昆虫都有固定的滞育虫态

4)生活习性
●活动的昼夜节律性
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羽化等都有一定的昼夜节律
●体色适应
▲警戒色:剌眼的体色对天敌有警戒作用,如剌蛾幼虫.
▲保护色:许多昆虫的颜色有与周围环境的色泽相似,可以降低被天敌捕食的机率
在与体色一致的环境中———被天敌捕食率——44.9%
在与体色不一致的环境中——被天敌捕食率——95.2%
●拟态
许多昆虫能模拟周围环境中的某一物体的形状和颜色以保护自己。
●趋性:昆虫对某种刺激进行正向或反向运动。
▲趋光性:大多数蛾类对日光为负趋性
对波长3300A~4000A的紫外光特别敏感
▲趋化性:苍蝇:腥臭
粘虫、小地老虎:糖醋
雌蛾:雄性性外激素
●多态现象:许多昆虫雌雄异形,有的有多种不同形态
如:蚜虫:有无翅蚜、有翅蚜,雌性蚜等
蜜蜂:蜂皇、工蜂、雄蜂等
避债蛾:雄成虫有翅,雌成虫呈幼虫状,终生在袋中

3.5 昆虫在自然界中繁荣昌盛的原因
1)有翅
2)个体小
3)口器类型分化
4)有惊人的繁殖率
1对家蝇从初秋至秋末可繁殖出1.9×1020个,足以铺满整个地球
3.6 昆虫分类
1)昆虫分类依椐
翅的有无、性质
口器类型
变态类型
胸节、触角、跗节的特征
马氏管的数目
——根椐以上特征,昆虫纲分为34个目,在我国有32个目

2)昆虫纲分二个亚纲


无翅亚纲
在系统发生过程中从未出现过翅,有4个目
原尾目:原尾虫
双尾目:双尾虫
弹尾目:跳虫
缨尾目:衣鱼

有翅亚纲
大多有1-2对翅,即使是无翅种类,其祖先是有翅的,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翅退化了。

——根椐幼期翅的发育情况和变态类型,分成:外生翅类和内生翅类

I.外生翅类(不完全变态类):
翅在幼期在体外发育,有19个目
主要的有: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蜚蠊目、蜻蜓目、蜉游目、螳螂目等
●直翅目:
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咀嚼式口器,前足为跳跃足,或后足为挖掘足
如:蝗虫、螽斯、蝼蛄、蟋蟀等。
●半翅目:
前翅基部角质,端部膜质,剌吸式口器,大多有臭腺,如各种蝽蟓。
●同翅目:
口器剌吸式,有翅种类停息时翅呈屋脊状,如各种蝉、蚜虫、叶、飞虱等。
●蜻蜒目:
复眼大,腹部细长,口器咀嚼式,触角刚毛状,前、后翅质地、形状、大小形似,
如蜻、蜓、豆娘等。
●蜚蠊目:体扁平,头隐藏在前胸背板下,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

II.内生翅类(完全变态类)
幼虫的翅隐藏在体壁神发育,不显露在体外,有11个目
常见种类有: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蚤目等。
●鳞翅目:
躯体和翅上覆有鳞片,口器虹吸式,如各种蝶、蛾。
●鞘翅目:
前翅角质,后翅膜质,咀嚼式口器,如金龟子,天牛,甲虫,瓢虫等。
●双翅目:
翅一对,后翅退化为平衡棍,为重要的医学害虫。
▲长角亚目:身体细小柔软,剌吸式口器 ,触角环毛状(蝇)
▲短角亚目:身体粗壮,口器舔吸式,触角芒状(蚊)
●膜翅目:
翅膜质,前翅远较后翅大,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前后翅大多靠后翅的翅钩列相连。
●蚤目:
体小,侧扁,翅退化,剌吸式口器,后足为跳跃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34
性别
保密
帖子
334
注册时间
2007-3-28

建设

13#
发表于 2007-5-14 10:46:57 |只看该作者
笫九章 棘皮动物门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笫十章 脊索动物门
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比较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骨骼 外胚层的外骨胳 中胚层的内骨骼
心脏 消化道的背面 消化道的腹面
神经索 实心、二条消化道腹面 中空、一条消化道背面
脊索 无 有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有存在着很大差异
●1866年发现柱头虫,形如蚯蚓,生活在浅海底部泥沙中。
●1867年发现海鞘,其幼体象蝌蚪,成体营固着生活。
●1871年发现文昌鱼,形如小鱼,无头无鳍。
以上三种小动物就是间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桥梁动物。

1.脊索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1.1 具有脊索
脊索是一条纵贯躯体背部,在消化管之上,神经管之下,并与之平行的一条索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的作用。
脊索由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脊索细胞内充满半液态的胞质,外面包有细胞膜。
脊索外有二层鞘膜组成脊索鞘:
里层:纤维组织鞘
外层:弹力纤维鞘

1.2 具有中空的背神经管
背神经管是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管内腔为神经腔。
前部膨大成脑,神经腔形成脑室。
后部为脊髓,神经腔形成中央管。

1.3 有咽鳃裂
在咽的两侧壁上有成对的裂缝,即咽鳃裂,通过咽鳃裂与外界相通。
在咽鳃裂上有许多毛细血管,有呼吸作用。
其它特征:
有肛后尾
为后口动物

2 脊索动物门的亚门分类
脊索动物门可分为4个亚门:
●半索动物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前三个亚门为原索动物:是脊索动物中的低等类群,不出现脊椎;
脊椎动物门终生有脊索。

2.1 半索动物亚门2.1.1 亚门的主要特征
●有背神经索
在背神经索的前端有中空的管腔,是背神经管的雏形。
●消化管的前端有咽鳃裂
●具口索
口索为口腔背面伸出的一条短盲管,管壁由泡状的角质细胞组成,作为吻部的支柱,被认为是脊索的雏形。
由于口索很小,还不是真正的脊索,故被称为半索动物或隐索动物。

2.1.2 代表动物——柱头虫
●体形特征:躯体分为头、领、躯干三段
●原始特征:肛门位于身体未端。
除前端中空的背神经索外,还有一条腹神经索。

2.2 尾索动物亚门
2.2.1 亚门的主要特征
●幼体尾部有脊索和背神经管
●成体体外被有被囊,也称为被囊动物。
●行逆行变态
●尾索动物所特有的变态方式:海鞘幼体形如蝌蚪,能在海中自由游动,有发达的尾部,内有一条典型的脊索,脊索背方有一条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部有成对的咽鳃裂,是典型的尾索动物。但幼体自由生活数小时后,将躯体前端吸附在其它物体上,尾部(包括肌肉、脊索和背神经管的大部分 )逐渐退化,残留的神经系统集中为神经节,眼点和平衡器消失,躯体被被囊所包裹,开始营固着生活。这种经变态后失去一些重要器官,使躯体变得更简单的变态方式称为逆行变态。

2.2.2代表动物——海鞘
●形体特征:形如茶壶
壶口:口吸管,即入水孔。
壶嘴:围鳃腔吸管,即出水孔。
躯体外被有植物纤维素的被囊,被囊内面为单层上皮细胞组成的体壁,体壁里面是围鳃腔,咽裂开口于围鳃腔内。

2.3 头索动物亚门
2.3.1 亚门的主要特征
●终生具有脊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
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
头索动物的脊索纵贯全身,超过背神经管伸达躯体的最前端,故称为头索动物。
中空的背神经管位于脊索之上,前端稍膨大形成脑泡。
在咽的两侧有7对以上的咽鳃裂头索动物是典型的桥梁动物:除终生具有以上脊索动物的三个主要特征外,还具有
A.与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
具肌节、有奇鳍、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其胚胎发育和三个胚层的分化也与脊椎动物相似。
B.比脊椎动物原始的特征:
无头、无骨骼、无心脏、排泄器官为肾管。
C.比无脊椎动物进化的特征:
躯体两侧有一对腹褶,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雏形。

2.3.2 代表动物——文昌鱼
●形体特征:
形如小鱼,体侧扁。无头、无鳞、无偶鳍,有背鳍 、尾鳍 和臀鳍。在腹部两侧有一对腹褶。在腹面有腹孔(围鳃腔孔)和肛门两个孔。
躯体两侧有许多“<”形肌节

2.4 脊椎动物亚门2.4.1.亚门的主要特征1)以脊椎代替脊索
●脊椎动物以由许多脊椎骨组成的脊椎代替柔软的脊索作为支持身体的中轴。
●脊椎保护着脊髓,在前端发展成为头颅保护脑。
2)出现明显的头部,具有高度发达和集中的神经系统。
●背神经管在前端分化为脑和眼、耳、鼻等感觉器官。
●背神经管在后端分化成脊髓。
3)除圆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前后、肢和上、下颌。
●鳍形肢:为水生种类所特有,如鱼的胸、腹鳍。
●掌形肢:陆生种类的前、后肢。
●能开闭的上、下颌是脊椎动物所特有的,它加强了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的能力。
4)具有完善的循环系统
●具有有搏动能力的心脏
●血液中开始出现红血球
●血液循环加快,效能提高。
5)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在胚胎期有咽鳃裂,成体以肺呼吸。
6)具有一对结构复杂的肾脏
——脊椎动物的肾脏有三种类型:前肾、中肾、后肾
●前肾:
位于身体前端,由许多排泄小管(肾小管)组成。排泄小管以肾口开口于体腔内。肾口漏斗状,上面有很多纤毛,可直接从体腔内收集排泄物。在肾口附近有血管丛形成的血管球,通过过滤把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滤出,再进入肾口。排泄小管的另一端与前肾导管相连。
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阶段都有前肾出现,但只有部分圆口纲以前肾为排泄器官,鱼纲和两栖纲的前肾是胚胎期的排泄器官。

●中肾:位于前肾的后方。
中肾的肾小管开始退化,部分肾口消失。在靠近肾口处的排泄小管管壁内陷,形成双层的囊状结构,称为肾球囊。它把血管球包在中间,形成肾小体。由肾小体和排泄小管组成具有泌尿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
在中肾阶段,前肾导管纵裂为二,一根为中肾导管,各肾单位与中肾导管相连,在雄性动物有输精作用。另一根在雄性退化为米氏管,在雌性则为输卵管。
中肾是鱼类和两栖类在胚后期的排泄器官。

●后肾:位于体腔后部。
后肾的排泄小管肾口已完全消失,前端都形成了肾小体,各排泄小管通入后肾导管即输尿管。
后肾导管是在中肾导管基部伸出的一对突起,各与一个后肾相连。中肾导管变成输精管。
后肾是爬行类以后的动物的排泄器官。

2.4.2.脊椎动物分纲
有头类 无颌类 1.圆口纲 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中不出现羊膜、尿囊
有颌类 1.鱼 羊膜类: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尿囊
  2.两栖
  3.爬行
  4.鸟
  5.哺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34
性别
保密
帖子
334
注册时间
2007-3-28

建设

14#
发表于 2007-5-14 10:47:21 |只看该作者
笫十二章 鱼纲
一、 鱼纲的主要特征
1 有上、下颌。

2 有成对的附肢(胸、腹鳍)和发达的尾部。
§偶鳍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
§尾部:是使身体向前的主要运动器官,兼有舵的作用。
§偶鳍:保持躯体平衡和进行转向、拐弯等动作。
§奇鳍:背鳍和臀鳍能使身体稳定而有利于运动,尾鳍和尾柄组成尾部。

3 以脊柱代替脊索,脊椎的脊体的双凹型。
在鱼类中,作为支持躯体中轴的脊索为一系列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所代替,从而加强了支持身体、保护脊髓的机能
鱼类脊髓骨的特点:
§无颈椎,脊髓骨和头骨相连,头不能转动。
§脊柱分化程度低,只分为体椎和尾椎。
§有肋骨,无胸骨。
§体椎全为双凹型。
§在相邻两椎体间的空隙和椎体中央小管内尚留有残余的脊索。4 终生以鳃呼吸。

5 循环系统为单循环,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心脏内含缺氧血。

6 感觉器官比圆口纲发达,具有特殊的感觉器官——侧线器官。
鱼类内耳有一对鼻孔、三个半规管。
§侧线是由许多单独侧线器官组成的一条管状结构。侧线器官在鳞片上以小孔向外开口,基部与感觉神经相连,能感受水的低频振动,以此来判断水流方向、水波动态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7 皮肤有丰富的粘液腺,大多数种类有鳞片。
§鱼类皮肤粘液腺的功能:
1)能分泌大量粘液,使体表润滑,以减少水的磨擦。
2)形成一层隔离膜,使皮肤减少对水分的渗透,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鳞片是鱼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是一种保护性结构。
——根椐鳞片的不同形态,可分成三类:
1)盾鳞:由菱形的骨质基板和隆起的圆锥形棘组成。为软骨鱼所特有。
2)硬鳞:为斜方形骨板,表面有一层闪光物硬鳞质,为原始硬骨鱼所特有,如中华鲟。
3)骨鳞:为圆形鳞片,根椐其后缘的形状可分为:
①圆鳞:后缘光滑,如鲫鱼。
②栉鳞:后缘有锯齿状突起,如鲈鱼。

二、鱼类躯体结构概述
1 外形:
鱼类的形态多样,生活在不同水域中的鱼类其体形就有不同的适应性,可分成4类:
1)纺锤形:身体流线形,能减少运动时的阻力,游动速度快,如鲨鱼、马鲛鱼、鲤鱼、青鱼等。
2)侧扁形:身体左右扁平,游泳能力差,有的只能随水飘流,如鲳鱼、鳊鱼、翻车鱼等。
3)平扁形:身体上下扁平,适应于底栖生活,如牙鲆、舌鳎鱼等。
4)棍棒形:躯体沿长轴延长成棍棒状,适应于洞穴生活,游泳能力差。如黄鳝、鳗鱼等。

不论鱼类为何种体形,它的躯体都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头部:身体最前端至最后一对鳃裂(软骨鱼)或鳃盖后缘(硬骨鱼)。
§躯干部:鳃盖后缘至肛门或臀鳍前端。
§尾部:肛门以后部分。
——鱼类的尾部根椐尾椎和尾鳍的形状可分为三种类型:
§原尾型:尾椎末端平直,将尾鳍分成对称的上、下两叶。刚孵化的幼鱼为原尾型。
§歪尾型:尾椎末端上翘,伸入尾鳍上叶,将尾鳍分成不对称的二部分,为软骨鱼类的尾型。
§正尾型:尾椎末端仅达尾鳍基部,末端稍上翘,但尾鳍外形仍对称。为硬骨鱼类的尾型。

2 鱼类消化特点:
1)不具唾液腺。
2)软骨鱼有形态固定的肝脏和胰脏。
硬骨鱼肝脏和胰脏混合在一起,无固定形状,呈散状分布,统称为肝胰脏。
3)鱼类消化道的长短因食性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肉食性鱼类:胃、肠分化明显,肠管较短。
草食性鱼类:胃、肠分化不明显,肠管较长。

3 鱼类呼吸特点:鱼类以鳃呼吸:
鱼的咽部有5个鳃裂。鳃由鳃弓、鳃耙和鳃丝组成。
鳃弓:着生鳃丝和鳃耙的骨架。
鳃耙:为滤食器官。
鳃丝:二列,组成鳃片,上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为气体交换的场所。
§软骨鱼:鳃裂直接在体壁上开口,二鳃片间有鳃间隔相连。
§硬骨鱼:鳃裂开口在鳃腔内,鳃腔外覆有鳃盖骨,以一总的鳃孔向外开口。鳃间隔退化。

鳔:
大多数硬骨鱼有鳔,鳔在原始鱼类(总鳍鱼、肺鱼)有呼吸功能,在大多数鱼类是调节身体比重,控制沉浮的器官。

4 鱼类循环特点:
1)单循环,
血液从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球—→入鳃动脉—→鳃微血管网气体交换。
2)心脏小,重量不到体重的1%。
3)血量少,血液循环速度慢。
以上特点都是鱼类对代谢水平较低的水生生活的适应。

5 鱼类排泄特点:鱼类以中肾为排泄器官,排泄物为氨和尿素。
生活在不同水环境中的鱼有不同的排泄机制:
硬骨鱼类:
体内含盐量 水环境含盐量
淡水硬骨鱼 7 ‰ 7 ‰ 肾小体发达
海水硬骨鱼 7 ‰ 7 ‰ 肾小体退化,鳃上有泌盐细胞
软骨鱼类:血液中有高浓度的尿素(20-25 ‰)
体液浓度高于水的盐浓度,肾小体发达。

6 生殖
§大多数雌雄异体。
§黄鳝雌雄同体,有性逆转现象。
§生殖方式:
┌卵生
│卵胎生
└胎生:体内受精,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幼后产出体外。在胚胎发育前期以卵黄为营养,到后期卵黄消耗完后,直接从母体子宫壁吸取营养。如鲨鱼。

7 鱼类的洄游洄游:是鱼类的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群集性的迁徒运动。
鱼类依靠洄游来寻找它在生活的某一时期所需要的特定环境。
1)生殖洄游: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的一定时期内,沿着一定的路线寻找产卵场所。
①由深海游向浅海和近海产卵,如大、小黄鱼。
②由海洋游向江河作溯河洄游,如鲥鱼、大马哈鱼等。
③由江河向海洋作降河洄游,如鳗鲡。
2)索饵洄游:鱼类以寻找食物为主所作的洄游。其路线、方向和时间受饵料生物波动的影响较大,不象生殖洄游那么稳定。
3)季节洄游

三、分类


软骨鱼类 硬骨鱼类
骨骼 都是软骨 有软骨和硬骨
鳞片 都为盾鳞 有硬鳞或骨鳞
鳃 鳃裂直接开口体壁有鳃间膈 鳃裂不直接开口体壁,有鳃盖鳃间膈退化
口位 口在头的腹面 口在头的前端
鳔 无鳔 大多有鳔
尾型 歪尾型 正尾型

软骨鱼类:
板鳃亚纲:有5个鳃裂,无鳃盖褶,被盾鳞。
鲨形总目:鳃裂侧位,大多钫锤形。
鳐总目:鳃裂在腹面,身体宽大扁平,胸鳍与头侧相连成体盘。全头亚纲:有皮膜状鳃盖褶,无鳞。如银鲛。硬骨鱼类:
总鳍鱼亚纲:偶鳍基部有发达的肌肉,有内鼻孔,能用鳃和鳔呼吸。
总鳍总目
肺鱼总目
辐鳍亚纲:各鳍由真皮性鳍条支持,无内鼻孔,以鳃呼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34
性别
保密
帖子
334
注册时间
2007-3-28

建设

15#
发表于 2007-5-14 10:47:42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章 两栖纲
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两栖动物是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但不是正真的陆生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典型。

水域和陆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两栖类要适应陆地生活必须带解决两大问题:
①在陆地上行走。
由于空气密度低,重力作用要求陆生动物必须有强有力的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才能使躯体在地面上移动。
②在空气中呼吸。
鳃是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肺是陆生动物的呼吸器官。两栖类幼体以鳃呼吸,经变态后成体以肺呼吸。

1.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1 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幼体:水生      成体:陆生
1)以鳃呼吸       以肺呼吸
2)具侧线器官      侧线器官退化
3)无五趾型附肢     有五趾型附肢
4)一心房、一心室    二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         不完全的双循环

1.2 体表裸露,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
1.3 具1节颈椎、头骨与脊椎连接处有二个枕髁。
●脊椎分成四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尾椎。
1.4 排泄器官幼体为前肾,成体为中肾。
1.5 大脑分化个两半球,具原脑皮(为大脑皮层的雏形),有10对脑神经。
1.6 开始出现中耳,能将声音传入内耳发生听觉。
1.7 卵生,体外受精,不具钙质的卵壳。

2 代表动物——黑斑蛙
2.1 皮肤:分三层
角质层:为皮肤的最外层们由已干燥死亡的角质细胞组成。
生长层: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部分细胞特化为大型的多细胞腺体。
真皮层:位于表皮下面,分二层
疏松层:为真皮外层,结构疏松,有毛细分布。表皮腺体即下沉陷于其中。
致密层:为真皮内层,结构紧密,有神经、血管和平滑肌分布。  
●两栖类皮肤除了一般脊椎动物皮肤所有的保护外,还具有辅助呼吸功能。
●两栖类皮肤裸露,没有覆盖物,不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2 骨骼
●脊柱由10块脊椎骨组成,分为四部分:
颈椎(1节)、躯椎(7节)、荐椎(1节)、(由若干节愈合成尾杆骨)。
●有胸骨,无肋骨,胸骨不与脊椎相连,不形成胸廓。
●附肢骨通过肩带和腰带直接与脊椎相连。
●胫骨和腓骨,尺骨和桡骨不分离。
以上特征中,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2.3 消化系统:
●口腔与咽部联合成宽阔的口咽腔,有肌肉质的舌。
●具有唾液腺。
●具唾液腺和肌肉质的舌也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点。

2.4 呼吸系统:
●有一对薄壁的囊状肺。
●不具、支气管,口腔通过喉头室与肺相连。
●进行特殊的咽式呼吸。
●皮肤和口腔粘膜具有辅助呼吸作用。

2.5 循环系统:
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组成。
两栖类虽然既有体循环,又有循环,但由于心室不分隔,在心室中多氧血和缺氧血有混合现象,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
由于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在回静脉窦的静脉血中含有来自肺皮静脉的多氧血。

2.6 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泄殖腔组成。
●幼体蝌蚪以前肾为排泄器官,成体蛙以中肾为排泄器官。
●排泄物主要是尿素。
●排泄系统担负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
蛙的肾小球对水有很强的过滤效能,但对水分重功能不强,此功能由大型膀胱来担当。

2.7 生殖与发育
●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雄性生殖系统:
精巢一对,以输精小管与肾脏相连。精细胞由输精小管经肾脏到达输精尿管。雄蛙无抱握器。
●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一对,不直接与输卵管相接。卵成熟后,卵细胞突破卵巢外壁落入体腔,受输卵管喇叭口纤摆动和液的吸引进入输卵管。输卵管后端膨大成子宫,开口于泄殖腔。

小结:

从黑斑蛙的形态结构和繁殖发育可以看到两栖类虽然已成功登陆,但还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肺的结构和功能还原始,不能完全担负起呼吸功能,需要皮肤帮助呼吸。
●皮肤裸露,没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卵在水中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完成胚胎发育,幼体蝌蚪要在水中生活,整个繁殖过程都离不开水。
综上所述,两栖类的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类型。

3.分类

3.1 无尾目
成体不具尾,具尾杆骨,有胸骨无肋骨
3.2 有尾目
具长尾,有分离的尾椎骨,有胸骨和肋骨
3.3 无足目
  四肢退化,尾极短,有肋骨,无胸骨

两栖纲各目比较
四肢 尾巴 胸骨 肋骨 代表动物
无足目 退化 极短 无 有 鱼螈
无尾目 有 无 有 无 青蛙
有尾目 有 长 有 有 大鲵、蝾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34
性别
保密
帖子
334
注册时间
2007-3-28

建设

16#
发表于 2007-5-14 10:48:10 |只看该作者
笫十四章 爬行纲1 羊膜卵的结构及其在进化上的意义
1.1 羊膜卵的结构
从爬行动物开始,形成羊膜卵,它具有一些特殊结构:
石灰质或纤维质的卵膜(内壳膜、外壳膜、卵壳):
卵壳坚硬,能防止卵变形,机械损伤和病原体侵入。
卵壳上有气孔,可保证胚胎发育所需的气体交换。
——在胚胎发育中形成羊膜、尿囊

羊膜:在胚胎发育形成原肠后,胚胎周围的表层胚膜向下二个方向发生皱折,这种皱折不断扩大,向上的皱折从底部包上去,最后两侧边缘打通,内层包住胚胎形成羊膜。
羊膜腔:羊膜围住的腔为羊膜腔,里面充满羊水,胚胎悬浮羊水中。
绒毛膜:向上折叠的外层胚膜成为绒毛膜(浆膜)
尿囊:在胚胎消化的后端形成的囊状突起,的胚胎的排泄和呼吸器官。
卵黄囊:胚膜的向下折叠押通后内层形成卵黄囊,包住卵黄。

1.2 羊膜卵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
2)体内受精,受精伤害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
3)胚胎悬浮在羊水中,使胚胎在自身的水域中发育,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

小结:
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飞跃。
羊膜卵的出现解除了脊椎动物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使脊椎动物完全陆生成为可能,使陆生脊椎动物能向陆地的各种不同栖息环境发展。

2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爬行动物是身披骨质鳞片,在陆地上繁殖的变温动物

2.1 体形多样化
爬行动物躯体分成五部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
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爬行动物的体形向多样化发展
——可分成三种类型:
龟鳖型:五部分化明显,躯体扁平,尾长短于体长
蜥蜴型:五部分化明显,尾长长于体长
蛇型:五部分化不明显,四肢退化,尾长短于体长

2.2 体披骨质鳞片或骨板,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
爬行动物的皮肤衍生物有二类:
骨质鳞片:由表皮细胞骨化而成
骨板:为真皮的衍生物

2.3 骨骼
1)骨化程度较高,硬骨比重大,趾端具爪,适于爬行。
2)脊椎骨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典型的五个区域: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躯椎分化为胸椎和腰椎,颈椎数目增多,荐椎增至2枚
第1、2节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与枕髁形成可动联接
3)头骨具单一枕髁,着次有颞窝形成
颞窝:为头颅两,眼眶后面的凹陷,是咬肌着生的部位
作用:可增大咬肌附着面积,增强咀嚼能力。
4)开始具有胸廓
爬行动物在颈椎、胸椎和腰椎两侧都有肋骨,而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
胸廓是羊膜动物所特有
5)具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

2.4 消化系统
1)具齿:
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器官
脊椎动物的牙齿根椐其着生部位可分3种类型:
端生齿:着生在颌骨的端面,是最原始的类型。
侧生齿:着生在颌骨的边缘内侧,如蜥蜴和蛇
槽生齿:着生在颌骨上的齿槽内,最为牢固
2)具发达的口腔腺,口腔腺能润湿食物,帮助吞咽。
毒蛇的口腔腺特化为毒腺
3)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与纤维素消化有关

2.5 呼吸系统
1)肺呈海绵状,有气管、支气管
2)进行咽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3)次生性水生种类在咽和泄殖腔壁上都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进行辅助呼吸。

2.6 循环系统
1)心脏由二心房、一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组成,心室具有不的分隔
仍属于不完全的双循环。
爬行动物中的高等类群鳄类心室隔膜仅留一个孔,已基本属于完全的双循环。
2)动脉圆锥消失,分为肺 动脉和左、右两根体动脉弓。

2.7 排泄系统
以后肾为排灌器官,排泄物主要为尿酸

2.8 神经系统
1)大脑明显分为两半球,纹状体,表层出现神经细胞集中的新脑皮。
2)延脑发达,在脑和脊髓之间形成弧度弯曲,称为颈弯曲,是高等脊椎动物的特征性标

2.9 感觉器官
1)内耳发达,鼓膜,形成雏形的外耳道,有利于收集陆上声波。
2)具犁鼻器:是蛇和蜥蜴特有的化学感受器,位于口腔顶部。
鳄与龟鳖类犁鼻器退化
3)腹亚科的有红外线感受器——颊窝

2.10 生殖
体内受精,雄性泄殖腔壁具有可膨大伸出的交配器
大多数为卵生,少数胎生

3 分类
现存爬行类约5700种,分属四个目,我国尥有310种。

3.1 喙头目:
仅存1属1种,即产于新西兰的楔齿蜥
特征:
体型蜥蜴型
体背中线处有一列棘状鳞片
雄性无交配器
泄殖腔横裂

3.2 龟鳖目
体型蜥型
背、腹具坚硬的甲板,甲板外披有角质鳞片或厚皮
单个雄性器
泄殖孔纵裂

龟鳖目分科
生境 四肢 甲板外披物 特征
龟科 陆生 粗壮、具爪 骨质鳞片 背、腹甲板构成龟壳
棱皮龟科 海产 浆状、无爪 皮革质 背面有七条纵棱
海龟科 海产 浆状、有爪 骨质鳞片 头不能缩进壳内
鳖科 淡水 趾间具蹼 皮革质 头延长呈管状

3.3 有鳞目
体型:
蜥亚目:蜥蜴型
体表密披骨质鳞片
具端生齿或侧生齿
具成对雄性交配器
泄殖孔横裂

3.4 鳄目
体型蜥蜴型
皮肤革质,覆有骨质方形大鳞
具横膈、槽生齿
泄殖腔纵裂

爬行纲各目比较
体型 皮肤衍生物 泄殖腔孔 特征
喙头目 蜥蜴型 背中线一列棘状鳞片 横裂 头前端呈鸟喙状
龟鳖目 龟鳖型 甲板,角质鳞片 纵裂 胸廓不能活动
有鳞目 蜥亚目:蜥蜴型 角质鳞片 横裂 尾易断、易再生
蛇亚目:蛇型   四肢退化
鳄目 蜥蜴型 方形角质鳞片 纵裂 皮肤革质,尾侧扁


第十五章 鸟纲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脊椎动物。
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是在爬行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飞翔生活的一支高度特化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类与爬行类有着许多共同特征,被称为是美化了的爬行动物。
1 鸟类和爬行类的共同特征:
1)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
2)都具有皮肤衍生物(羽毛和角质鳞片)
3)头骨具单一枕髁
4)排泄物为尿酸

2 鸟类在系统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2.1 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37.5-44.6度)
恒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进入了更高的水平。
恒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体温的能力。
▲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
▲ 扩大了颁布区域范围

2.2 具有迅速飞翔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
鸟类的迁徙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的迁居。这种迁飞的
特点是定期、定向而且多集成大群。鸟类的迁徙大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方向之间。

——鸟类根椐不同的迁徙习性可分成以下类型:
1)留鸟:终年栖居在一地而不迁徙的鸟类,如麻雀、喜雀。
2)候鸟:随季节不同,气候的冷暖而改变栖息地的鸟类。
▲冬候鸟: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如大雁、野鸭等。
▲夏候鸟: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越冬的鸟类,如家燕、杜鹃等。
3)旅鸟:在南北迁徙过程中旅经某地暂时停下栖息的种类,如灰鹤等。
4)迷鸟:迂狂风或受气候影响偶而出现在某地的鸟类,如埃及雁等。

2.3 心脏分为二心房心室,血液循环为完全的双循环
心脏结构的完善和循环效率的提高保证了能有较高的新高而恒定的体温。

2.4 具有更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具有完善的繁殖方式(营巢、孵卵、育雏),保证了后代的成活率

3 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3.1 外形
体表被覆羽毛,具有流线形的外廓,以活活飞行阻力。
鸟类的羽毛有三种类型——
●正羽:披覆在体表的大型羽片
▲飞羽:着生在翅膀上的正羽,对飞翔起决定性作用
▲尾羽:着生在尾部的飞羽,相当于舵,起平衡作用
正羽的结构:羽小枝上有钩和槽,相邻羽小枝的钩槽相连,使羽片编织成结实而富有弹性的薄片。
●绒羽:密生在正羽下面,羽柄短,顶端发出细长的丝状羽枝,羽小枝上无钩、槽。
●纤羽:又称毛羽——夹着在其它羽毛之间
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皮肤衍生物

3.2 皮肤
1)皮肤薄而轻,缺乏皮肤腺
因体表披羽,羽毛是保护身体的笫一道防线,皮肤的保护功能相对减弱。
薄而松软的皮肤有利于皮肤的活动和肌肉的收缩
皮脂腺是鸟类唯一的皮肤腺,能分泌油脂,润泽羽毛。
2)具有多种表皮衍生物
羽毛和角质喙是鸟类特有的皮肤衍
后肢趾端的爪和后肢片表面的角质鳞片均为皮肤衍生物。
为减少飞行时羽毛间的磨擦,不使肌肉收缩受到限制,羽毛着生在体表的一定区域:
▲羽区:有羽毛着生的区域
▲裸区:各羽区之间不着生羽毛的区域
●不会飞翔的鸟类无裸区

3.3 骨骼
1)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充气(气质骨),以减轻体重。
2)骨骼有愈合现象,以增加牢度
●头骨:愈合成一个完整的头颅
●综茬骨:一部分胸椎与腰椎、荐椎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与组成腰带的骨骼(髂骨、坐骨、耻骨)愈合成开放性的骨盒,成为后肢强有力的支柱,以适应后肢支持体重。
●尾综骨:最后几节尾骨愈合而成,以支撑大型尾羽,有利于飞行中保持平衡。
●胫跗骨和跗庶骨:后肢的胫骨和部分跗骨愈合成胫跗骨,部分跗骨和部分跖骨愈合跗跖骨并延长,在鸟类起飞和降落时增加缓冲力。
3)部分骨骼特化:
●胸骨特化成龙骨突,以扩大胸肌的附着面。
失去飞翔能力的走禽如鸵鸟无龙骨突
●前肢特化成翼
●上、下颌骨极度前伸,特化成鸟喙。
鸟喙为鸟类区别于其它脊椎动物的特有结构
3.4 肌肉
1)与飞翔有关的胸大肌、胸小肌特别发达。
2)背部肌肉退化
由于胸部、腰部的脊椎骨愈合不能活动,使背部肌肉退化
3)皮下肌肉发达
在皮肤下面有一些小的肌肉束分布,皮下肌肉收缩可控制羽毛的运动。
4)腿部有适合于树栖握枝的肌肉装置:贯趾曲肌和腓骨中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34
性别
保密
帖子
334
注册时间
2007-3-28

建设

17#
发表于 2007-5-14 10:48:26 |只看该作者
3.5 消化系统
1)没有牙齿,减轻体重
2)直肠短,不贮存粪便
3)消化能力特别强
●具嗉囊贮存食物
●胃有二部分:
▲腺胃:分泌消化液
▲肌胃:内含砂粒,磨料及消化食物

3.6 呼吸系统
1)鸟类的肺是由各级支气管组成的彼此互相吻合的网状管道系统。
气管——→支气管——→肺
肺:中支气管(初级支气管)到达肺的后部,与后气囊相连
中支气管在肺内分支出几组次级支气管(背、侧、腹支气管)
次级支气管再分支形成平行的副支气管(三级支气管)
副支气管分出许多微支气管
微支气管为毛细血管所包围,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2)肺部有9个气囊
●前气囊:
▲颈气囊一个
▲锁间气囊:一对
▲前胸气囊:一对
●后气囊:
▲中胸气囊:一对
▲后胸气囊:一对
3)进行双重呼吸(自己整理)

3.6 呼吸系统
气囊的功能:
1)参于双重呼吸
2)减轻体重,增加浮力
3)增加体内压力,减少肌肉及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
4)调节体温3.7 循环系统
1)心脏分为四腔:二心房,二心室,为空位的双循环
2)静脉窦完全消失
3)具左体动脉弓
4)心脏大:重量约占体重的0.4~1.5%,在脊椎动物中占首位
5)心跳速率快,血压高,血液循环速度快
——以上的结构和功能保证鸟类高水平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3.8 泄殖系统
1)排泄物为尿酸,可以固体状态排出。
2)不具膀胱,不贮存尿液
3)鸟类右侧卵巢及输卵管退化
4)生殖腺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输卵管不仅是生殖细胞的输出管道,其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功能:
蛋白质分泌部:管壁细胞能分泌蛋白质,形成蛋白。
峡部:形成内壳膜和外壳膜
子宫:分泌物质形成蛋壳
全部卵生

3.9 神经系统
1)大脑纹体高度发达,是鸟类的“智慧”中枢,使鸟类具有复杂的本能波动和学习能力。
2)小脑发达,分化为中间的蚓部和两侧的小脑卷,与类飞翔时运动的协调和平衡有关。
3)视叶发达,嗅叶退化

3.10 感觉器官
1)视觉发达,为适应快速飞行时的定向要求,有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
结构上的变化:
●具瞬膜:为眼睑内侧的能开闭的半透明膜
功能:在飞行中眼睑张开时,可防止异物伤害眼球
●具巩膜骨:为巩膜前面的一组小骨片组成的环
功能:防止眼球变形
●具栉膜:为眼球后房内的一种丰富色素和毛细血管的梳状结构,从脉胳膜中伸入玻璃体中 。
功能:供给视网膜氧气和营养,调节眼球内部压力,使鸟类增加对移动物体的识别能力。
●特殊的双调节机制:不仅能调节眼球晶状体的凸度,还能调节角膜的凸度和改变晶状体和规网膜之间的距离,这种眼球的调节方式称为双重调节。

2)听觉
有了雏形的外耳
3)嗅觉退化

4 鸟类的繁殖行为
鸟类是高等的脊椎动物在繁殖时会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如占椐巢区、筑巢、孵卵、育雏等,以此减少不良环境对胚胎和雏鸟的影响,提高子代成活率。

5 分类
5.1 分类依椐
现代鸟类约有9000多种,主要根椐以下特征进行分类:
1)胸骨形状:有无龙骨突
2)喙的形状
3)趾的排列
鸟类一般具四趾,按趾的排列次序可成以下类型:
常态足:3趾向前,1趾向后
前趾足:4趾向前
对趾足:笫2、3趾向前,笫1、4趾向后
并趾足:向前的3趾基部愈合
4)翅型
5)尾型和尾羽数目
6)蹼型:一般水鸟都有蹼
蹼足:前三趾间全有蹼相连,如鸭、雁等
全蹼足:四趾间均有蹼,如鸬鹚
凹蹼足:蹼的中间凹陷,如海鸥
半蹼足:只有近基部有蹼,如鹤、鹳
瓣蹼足:趾的两侧有叶状瓣膜,如辟鹈
6)雏鸟类型:根椐雏鸟出壳时的状态可为二种类型
早成鸟:雏鸟孵出时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睁开,能随亲鸟自己觅食。
晚成鸟:雏鸟出壳时无羽毛,不能独立生活。
7)羽毛的颜色

5.2 总目分类
现代鸟类可分成三个总目
1)平胸总目:是现存体形最大,适于奔跑生活的原始类群
●翅退化
●不具龙骨突
●无裸区
●羽枝不具羽小钩,不形成羽片
●足仅有2-3个趾
2)企鹅总目:是不会飞翔,善于潜水生活的大、中型鸟类,具有一系列适应潜水生活的特征:
●前肢鳍状,不能飞翔
●身披鳞片状羽毛
●趾间具蹼
●具龙骨突
●骨沉重,不充气
●无裸区
●腿短且移至躯体后方
3)突胸总目:包括现存鸟类的绝大多数,有35个目,8500多种。
●翼发达,善于飞翔
●具龙骨突
●骨骼充气
●有裸区、羽区之分
●羽毛发育良好,构成羽片
突胸总目:根椐其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突胸总目可分为六个生态类群:
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陆禽和鸣禽

●游禽(Natatores)
适应游泳生活的鸟类生态类群。它们多后肢后移;趾间具蹼膜;形成游泳器官,尾脂腺
发达。
包括鹈形目、雁形目、鸥形目、??目等。
●涉禽(Grallatores)
适于涉水生活的鸟类生态类群。它们具有喙长、颈长、后肢长的三长特征,尾脂腺发达。
包括鸻形目、鹳形目、鹤形目等。
●猛禽
适于捕猎生活的鸟类生态类群。它们具有嘴爪锐利带钩,飞翔能力强,羽色多不鲜艳,善于捕猎等特征。
包括隼形目、鸮形目等。
●攀禽
适于在树干、树枝、土壁、石壁上攀缘生活的鸟类生态类群。它们的足趾往往发生特化以适应特殊的生活方式,如对趾足、异趾足、并趾足、前趾足等。
包括鹦形目、?形目、夜莺目、佛法僧目、雨燕目等。
●陆禽
   适于陆地生活、取食的鸟类生态类群。它们后肢强壮,善于迈步行走;喙较短、钝,善于啄食;翅短圆(鸠鸽除外)退化,飞翔能力较差。
   包括鸡形目、鸠鸽目等。
●鸣禽(Passeres)
善于鸣啭的鸟类生态类群。它们的鸣叫器官鸣管和鸣肌复杂,鸣声多变,具离趾足。跗跖后部的鳞片愈合成一块完整的鳞板。大多巧于营巢,幼鸟为晚成鸟。
雀形目属于鸣禽。

第十五章 哺乳纲

哺乳动物是全身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类群。
哺乳动物是由具有某些两栖动物特征的原始爬行动物发展而来的,哺乳类在躯体结构上还保留着与两栖类相似的特征:


两栖类、哺乳类 爬行类、鸟类
头骨 双枕髁 单枕髁
皮肤腺 丰富 缺乏
排泄物 尿素 尿酸

1 胎生、哺乳及其意义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生殖方式为胎生,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时通过胎盘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把排泄物送入母体内。

1.1 胎盘
胎盘是胚胎的绒毛膜和尿囊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的特殊结构。
哺乳动物胚胎的绒毛膜和尿囊膜相愈合,并形成许多指状突起(绒毛)嵌入母体的子宫内膜,胚胎与母体之间坂这层膜所隔开,胎儿、母体的两套血液循环下不相通,营养物质、呼吸气体和代谢废物靠弥散作用进行交换
——有二种类型:
1)蜕膜胎盘
胎盘的绒毛膜和尿囊膜与子宫内膜联系紧密,愈合在一起,分娩时绒毛膜连带子宫内膜一起脱出体外,生成大量出血,如人。
2)无蜕膜胎盘
胎盘的绒毛膜和尿囊膜与子宫内膜联系不紧密,胎儿出生时胎盘与子宫内膜容易分离,分娩时子宫内膜不受伤害,无大量出血现象。如牛、羊。
●胎生为胚胎发育提供了营养、保护及的恒温发育条件,使外界环境对胎儿是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1.2 哺乳
哺乳类的幼体产出后,依靠母体的乳腺分泌的乳汁供给发育所需的营养。
以哺乳能使后代能在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的保护下迅速成长,大大提高了哺乳类后代的成活率。

2 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
2.1 体形
1)前肢肘关节向后转,后肢膝关节向前转,四肢位于身体的腹侧下方,使躯体离开地面,大大了身体的支撑和弹跳能力。
2)体形多样化
兽形:四肢发达,有尾,适合奔跑,陆生。
鲸形:躯体流线型。鱼形,四肢退化,呈浆状,水生。
蝙蝠型:前肢特化成翼,具皮膜,能飞翔。
适应辐射:
来源于同一祖先的动物在扩大生存范围和占领分布区是过程中,因遭迂到不同的环境条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适应器官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2.2 皮肤
1)表皮角质层发达,真皮加厚,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感觉末稍,能感受温度、压力和疼觉。
2)皮下脂肪层发达,有隔热保温作用。
3)披毛:
表披毛是哺乳动物区别于其它脊椎动物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毛发的表皮角质化的产物,与爬行类的角质鳞片及鸟类的羽毛是同源物。
具有保温、保护和触觉作用
4)皮肤腺特别发达
皮肤腺来源于表皮生长层 ,有皮脂、汗腺、味腺和乳腺4种类型:
┌皮脂腺:分泌皮脂以润滑皮肤和毛发,防止干燥和浸润。
│汗腺:分泌汗液,通过出汗可调节体温,排灌部分尿素。
│味腺:为汗腺和皮脂腺的变形,能分泌特殊物质以吸引异性、识别同种个体或用以自卫。
└乳腺:为变态的汗腺,由若干乳腺集中心一定区域称为乳区
哺乳类的乳腺根椐乳头的有无及开口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
┌无乳头型:乳腺似汗腺,无乳头,如鸭嘴兽
│真乳头型:如乳腺管都于乳头表面,如灵长类
└假乳头型:乳头内有一空隙,称乳管,娟乳腺管开口于乳腺管基部,如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34
性别
保密
帖子
334
注册时间
2007-3-28

建设

18#
发表于 2007-5-19 18:02:54 |只看该作者
同志们要厚道啊,看贴记得要回帖的哦!: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2

积分

新手实习

Rank: 1

升级  20%

UID
5290
性别
保密
帖子
2
注册时间
2007-9-15
19#
发表于 2007-9-15 08:04:42 |只看该作者

heh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0

好友

1

积分

新手实习

Rank: 1

升级  10%

UID
8420
性别
保密
帖子
1
注册时间
2007-11-25
20#
发表于 2007-11-25 12:52:32 |只看该作者
xi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