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9798

主题

2

好友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1
性别
考研年份
2014年
报考院系
公共管理学院
帖子
19286
注册时间
2007-3-21

社区QQ达人 考研VIP 版主勋章 Medal No.5 有头有脸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9 19:22:37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编者按:
    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在第8版整版以《郑州国棉转型记忆》为题,刊登了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延婧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的部分照片和论证文章。这一信息在国内传播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日的新浪网、网易网、凤凰网、新华网等各大网站迅速转载。
    延婧的《郑州国棉转型记——一座棉纺城的变迁记忆》,用图文结合的研究方式回顾分析了郑州国棉改革的脉络,总结了其转型的经验和存在的某些问题。用镜头记录了岁月变迁,传递了正能量,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有网友针对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评论说,这是“一个时代的骄傲、一代人的奉献”;有的评论说,“岁月变迁,对生活的热爱从不曾改变”。 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全国高校第十一届摄影作品展览评委会的认可,延婧也因此获得教师类作品一等奖。
    新华社原总编辑,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南振中院长在看到《中国青年报》延婧的图文专版和其它网络信息后给延婧老师发了电子邮件,他说:“看了《中国青年报》11月24日刊登的《郑州国棉变迁记忆》,非常高兴。早在1985年2月,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就提出“摄影报道是现代化通讯社不可缺少的一翼”。1990年8月中国记协和中国摄影学会在银川召开首次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与会代表一致赞成穆青关于文字、摄影“两翼齐飞”的主张,就“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达成了共识。你采写和拍摄《郑州国棉变迁记忆》践行了穆青老社长“两翼齐飞”的理论。谢谢你!”



《中国青年报》(2015年11月24日08版)


                                     郑州国棉变迁记忆
                                      摄影写文/延婧


    11月21日,郑州国棉四厂门前,两位“老棉纺”相遇。陶老先生原是江苏常州人,黄老太是上海人,1953年他俩响应国家“北上支援中原建设”的号召只身来到郑棉四厂,从此二人命运就和国棉厂连接在一起。在郑州工作生活的63年,他们目睹了郑州国棉的兴衰变迁,如今已是儿孙满堂的他们,回首国棉往事和自己的人生,感慨万千。
    纺织工业在郑州的城市工业发展史上举足轻重,郑州六大老国棉厂可谓老郑州的城市名片,那里也承载着很多人的生活记忆。郑州建设路上在新地产鳞次栉比的商业街区,依旧可以看到几大国棉厂的老厂门。
    在棉纺路老国棉厂厂区原址,昔日厂房已不见。改制后的新厂纷纷外迁新郑龙湖、须水和白沙镇等地,取而代之的是集办公、餐饮、服务和住宿于一体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和居民社区,满眼是充满商业气息、消费色彩的现代景观。国棉改制后,受让郑州六大棉纺厂资产的民营集团公司正响应郑州市政府,“在老棉纺区再造一个类似郑东新区的CBD”。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投入巨资扶持,6家国营全能大型棉纺织厂相继崛起,郑州成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当时受国家统一调配,几千名江南“织女”北上中原,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纺织事业。
    上世纪80年代,郑州浩浩荡荡的10万纺织大军,创下了每家企业“每年为国家贡献一个纺织厂”的惊人业绩,纺织业成为郑州市第一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曾是国棉三厂劳模的老工人景瑞福,回忆起那时的红火日子仍很激动。他说,上世纪80年代,三厂是全国纺织企业的标杆,在生产上创下全国100多项先进。老人清晰地记得经常有国家领导人和外国代表团来厂参观,当时工人都以自己是三厂人而自豪。
    时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原有国营企业“一统天下”的工业格局被打破。在与个体私营企业激烈竞争中,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计划经济下的棉纺厂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失去了国家统一调配资金和生产任务的优惠条件后,由于资金匮乏、设备更新缓慢、生产效率低下,棉纺厂一步步走向衰落。  
    2006年,国棉厂络经工序的纺织女工焦书霞成为第一批下岗工人。当时车间有三分之一的工人都面临下岗,工厂给他们每人补助15000元,并延发两年下岗工资,让大家自主择业。对于17岁就进厂工作、一干就是17年的焦书霞,她原以为自己的世界只是三点一线繁忙的纱厂工作,这下她心里彻底发了慌。在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专业技术培训后,她最终成为一名超市导购。与纱厂工作相比,如今的工作轻松很多,不用总是加夜班。但老厂区所在地每天发生的变化也让她唏嘘不已,她知道,自己与很多姐妹的人生命运正同厂子一样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郑州国棉每况愈下。出口受阻,生产成本加大,集团所属企业每月亏损300万元,大批职工下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低于郑州市职工工资平均水平,国有资产逐年流失,整个国棉企业面临整体破产的可能。最终一棉、二棉、三棉、四棉等分别被4家民营企业集团收购。至此,郑州市的棉纺业完成了由国有国营向私有民营的革命性转型。
    进入外迁的龙湖、须水和白沙镇等地的郑州一棉、二棉、三棉等新厂区,已见不到人头攒动的情形。在二厂前纺精梳工序工作的王彦红说,现在机器完全电脑操控,提高了环境洁净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工人数量和劳动强度。1998年破产时,长期与机器打交道的生活节奏已经完全统治了她。企业破产让她突然感觉自己没了家,没了依托,还流过不少眼泪。后来一起的姐妹有些做了月嫂,有些做了家政,有些做实业发了家,但最终王彦红还是回到新厂工作。她说自己还是对熟悉的工作环境无法割舍,她觉得自己就像棉纺厂的一颗螺丝钉,个体的命运与工厂的起伏兴衰紧密相连。
    三棉厂长谢新梅,1975年进入国棉三厂,1989年成为老厂第一位女厂长。从1989年到2005年的国棉改制中,她负责新厂建设。在她看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老厂从体制、设备到人员配置都无法适应新环境,改制、转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面对转型经受的阵痛、焦虑乃至挫折,大家心怀对未来美好的期许和求生的信念,走到今天企业和个体都找寻到新生……
    谢厂长说,虽然棉纺厂在市区已经见不到,但是人们没有忘记它。国棉三厂的一排老办公楼依旧矗立在众多拔地而起的新地产中,保留老楼的目的就是给后来人留存一点历史的精神记忆,尤其老工人那种“视岗为家,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片景观已经成为郑州这座棉纺城改革转型的一个缩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