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堂图书馆开办时,藏书仅4000余册,现在已有8300多册,涵盖各个种类,以文史哲和政治、管理、艺术等人文社科类为主,也有科普和科技专著类。 “除了这8000多册图书,同人堂还提供‘馆外借藏’‘文献传递’服务。通俗地说,我家里还有两万册藏书,如果同学有需要,家里的书通过预约也可以提供外借。”对于藏书,陈天翔言语中透着几分自豪,“复旦的‘大家沙龙’和‘Hi—story咖啡厅’也设有同人堂的书柜,算是馆外借阅点,我定期会去按专题更换书籍。” 陈天翔告诉我们,同人堂的读者群较为稳定,以本科生为主,也有不少研究生,甚至有老师也来办过借书卡,“但似乎没有借过书”。平时一周书籍的流通量为二三十本,开学和期末能达到上百本,常年处于“在借状态”的图书超过300本。 除了平常的借阅服务,陈天翔还会定期把一些书单、读书心得和有意思的故事放到网上。在线下还时不时会组织一些读书沙龙和讲座。“希望能够促进校园的阅读风气,尤其是读纸质书的风气。” “继续开办公益图书馆” “同人堂能够顺利发展三年,并吸引一批忠实读者,主要在于它的独特之处。” 吸引读者的首先是“书”。“都是精挑细选的好书。”陈天翔告诉记者,有时候他还会根据近期热点不定期推出系列专题,比如之前连战访问大陆,他就做了一个“眷村”专题,讲述迁台大陆人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后代的心路历程。 书不在多,有人则灵。“很多同学来这里,可能目的并不是借书,而是看一眼‘野生版’、原生态的陈天翔,再领略一下‘寝室里塞了八千本书’和‘一个学生的私人图书馆’的景象。” 更多的同学来这里,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草根性”,正是因为它的草根,没有冰冷的柜台、冷漠的机器和古板的条形码,所以更能实现‘私人订制’和量体裁衣。“比如有同学来借书,我们会聊一些论文选题相关的话题,我会提一些意见,也会推荐一些相关的研究资料给他。曾经有一位同学就在聊天中收获了灵感,确定了论文题目。”同人堂的这种亲切性也让陈天翔和读者成了好朋友。“开办这种私人化的服务可以说是同人堂最大的特色,但也决定了它必须精致,规模做不大。” 有同学曾经向陈天翔抱怨没书可读,陈天翔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主要是没有把书好好利用起来,更重要的,是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同学们都养成了读书求知的习惯,哪里会没有书可读呢!” 面临毕业,陈天翔也遇到了一个着实不小的问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把同人堂保留下来,书最终也会陆续搬出来。不过,陈天翔并不悲观,“工作以后有实力了,还会继续开办一些公益性质的图书馆!” (陈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