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研究生成长如鱼得水——哈工大航天学院研究生培养侧记 2014年04月11日 来源:哈工大报
哈工大报讯(吉星/文)航天学院卫星激光通信研究所2012级博士研究生黎发军今年刚刚发表了一篇SCI文章和一篇EI文章。目前,他正一边开展自己的博士课题,一边参与某工程项目的子系统研发,同时由于课题需要,他还准备申请联合培养来完成课题实验部分。读博期间,团队教师和学长们的指导帮助,让有着物理和光学背景的他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如鱼得水。
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生是每一所研究型高校不懈的追求。可以说,黎发军的例子是我校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我校积极探索、实践具有哈工大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航天学院更是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做出了特色,积累了经验。
联系实际面向前沿 团队统一指导把关
“快速响应空间技术是目前空间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星间/星内通信系统是快速响应卫星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卫星内部通信一般采用点对点或总线等有线连接方式,但这种方式不能实现即插即用,不利于系统的快速集成和快速测试,也不能满足快速响应的需要。”董立珉2006年读硕士期间就参与了 “试验三号”卫星任务,2008年读博期间留校,负责“快舟一号”卫星的测控和数传系统,对星间/星内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方向。
在航天学院,大多数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都能像董立珉这样,将自己的论文研究工作紧密结合科研实际和社会需求,论文选题着重突出学科特色,真正面向学科前沿——这已经是航天学院研究生培养的一大特色。
针对科研工作量大、教师出差多的情况,航天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还实行了责任教授统一负责下的导师负责制,对学生进行团队指导。为了实现教育的互补,减少人才培养方面的失误,航天学院每个科研团队都发挥自身优势,除了负责的导师外,还会安排多个指导教师统一做好梯队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研究生课题选择、论文开题、论文进度、论文质量也由各团队统一把关。这样做既能保障从事同一科研课题的研究生们分工合理,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又能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使得任何时候都能有教师承担起培养研究生的任务,避免了“老师出差,学生放羊”的不良倾向。
理工结合学科交叉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理工结合,学科交叉”是航天学院对研究生培养的定位。理工结合,即不仅要立足国际学术前沿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还必须能够解决实际的工程项目问题,学以致用;学科交叉,则利于不同方向和背景的同学相互融合、渗透,碰撞出新的火花,开阔思路。
因此,航天学院在研究生招生时采用了研究所多学科引进人才的方式,招收了一大批本科来自不同专业和背景的优秀学生,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兴趣,有意识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硕士生刘远鹏在师兄王超的帮助下,掌握了以分子动力学的方法解决科研问题,其科研成果已在国际SCI一区期刊《纳米尺度》上发表。
硕士研究生熊永阳本科毕业于我校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来到高会军教授带领的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时,对研究方向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导师吴立刚教授为他找来经典外文专业书籍和高水平的SCI文献,并结合其数学专业的教育背景,帮他确定了了研究方向——分布式一致性算法及其优化问题。
“为打开我们的研究思路,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课题组经常请一些国际知名学者来介绍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尽管有些报告和我的研究方向不一样,但也让我看到了国际知名学者考虑问题的角度、做研究的方法以及对待科研的态度,让我具有了全球性的视野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熊永阳如是说。
两级管理纵横交叉 规范制度明确责任
作为研究型大学,硕士生两年虽然时间比较短,但专业知识,包括科研方法、能力的锻炼培养都是要在这时候解决的,所以这两年对学生的成长非常关键。此外,航天学院硕士研究生每年将近600人,两届约1200名,再加上1000多博士研究生,这么多人数也为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压力。在此背景下,结合实际情况,航天学院提出了两级管理的概念。
“航天学院研究生管理工作,纵向实行两级管理制,发挥各基层单位在学术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发挥研究生上下学年间纵向引导作用;横向建立航天学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教学秘书和协理员在同一个办公室,使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统一协调,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航天学院院长助理于欣介绍说。如今,两级管理已经成为航天学院育人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除了学院统一管理外,各个系所中心还确定一位负责人分管本单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协调处理学生间、师生间以及学生本身的问题。
同时,航天学院还编制了《航天学院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细则的若干补充规定》、《航天学院学位委员会职责、构成与工作细则》和《关于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表科技论文的规定》等相关文件,使教师的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更为主动和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