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796

主题

1

好友

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9289
性别
考研年份
2013年
帖子
2107
注册时间
2013-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18 13:37:0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哲学部分讲义是通用的,这是13年启航的习题班讲义,十分经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796

主题

1

好友

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9289
性别
考研年份
2013年
帖子
2107
注册时间
2013-3-4
9#
发表于 2013-7-26 09:42:59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1

好友

5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51780
帖子
761
注册时间
2013-4-19

社区QQ达人 新浪微博 有头有脸 版主勋章

8#
发表于 2013-7-19 12:41:52 |只看该作者
哇,又看到政治了,想想自己以前复习的时候还蛮轻松的。希望对大家有用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主题

2

好友

50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50326
考研年份
2013年
毕业学校
郑州大学
帖子
1150
注册时间
2013-4-1

社区QQ达人 有头有脸 版主勋章 推广达人

7#
发表于 2013-7-18 15:12:25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非常给力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6

主题

1

好友

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9289
性别
考研年份
2013年
帖子
2107
注册时间
2013-3-4
6#
发表于 2013-7-18 13:43:17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实践。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3、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5、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在某些民主原则、民主形式上存在着历史联系,在经济基础、阶级本质、原则与实践的关系等方面也有着本质区别。

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7、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充满曲折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8、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发展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

9、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措施: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0、展望未来社会,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1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第三,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12、马克思的“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是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6

主题

1

好友

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9289
性别
考研年份
2013年
帖子
2107
注册时间
2013-3-4
5#
发表于 2013-7-18 13:42:19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1、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二因素,而没有称交换价值和价值是商品二因素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二因素,而没有称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商品二因素是因为价值决定交换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的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的:它们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反映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指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的原因

其一,这一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各种矛盾的根源。

其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产生及发展的全过程。

其三,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注意:有一幅广告幽默画,画的是几个行人在看一家饭店外贴的告示,上写:"快进来吃饭吧,否则你我都得挨饿。"这幅广告画的寓意有(    )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利己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D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E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二、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要求商品交换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自由竞争时期:平均利润形成前,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会围绕商品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商品的市场价格采取垄断价格的形式。

3、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①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发生两极分化,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

4、价值规律的实现方式

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实现其作用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由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构成。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三、我们必须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1、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总体工人”的“总体劳动”创造价值),

①深化对生产劳动的认识(不能局限于工人的直接生产劳动上面):

马克思所指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以及直接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延伸的劳动  (运输、包装、保管等劳动)。②科技工作者的劳动也创造价值。③管理人员的劳动也创造价值。④第三产业的劳动也创造价值。

2、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领域的认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创造价值的劳动要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

例子: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这种深化研究和认识具体体现在(ABCD)

A.要求我们不断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第三产业中为生产服务部门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D.要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四、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1、含义: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所产生的差额。

2、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关键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关键是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的关键是降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降低这些生活资料价值的关键是提高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众多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乃是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众多个别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则是单位商品价值的降低,从而使超额剩余价值最终消失。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却使整个资本家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五、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依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其一,对工人剥削的程度。剥削的程度愈高,愈有利于资本积累。其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商品的价值,这有利于资本的积累。

其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差额愈大,愈有利于资本积累。注意:所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费资本是指在每次生产过程中耗费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劳动资料的价值。

其四,预付资本量的多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量增多,可使剩余价值量增多,从而有利于资本积累。

六、资本有机构成及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1、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资本构成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物质形态上考察,二是从价值形态上考察。资本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一比率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上的构成,即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在数量上的比率。资本价值构成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

(2001文4)某纺织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②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

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并在竞争中占有优势,总是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更新机器设备。这样,就使每个工人所运用的生产资料愈来愈多,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愈来愈高。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就业的影响(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在单位资本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份额在相对增多,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份额在相对减少。也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后果,就是单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然而另一方面,妇女和儿童涌入工厂,小生产者以及部分中、小资本家的破产,却使劳动大军扩大,使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必然造成相对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具有周期性,时而需要补充劳动力,时而需要减少劳动力,而作为产业后备军的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资本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力的需要。其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在业工人时刻感到一种压力,资本家可以借此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七、请用马克思的资本循化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的资金循环有什么启发或指导意义?

第一、马克思的产业资本循化理论虽然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作出的分析,但却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和价值运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企业也应该遵循这些规律和条件;

第三、合理安排各种资金的比例,人财物合理配置、供产销紧密衔接,做到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和三种资金循环的统一;

第四、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和均衡持续发展。

八、各种资本的划分

1、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本

2、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     )

    A不变资本        B固定资本      C可变资本      D流动资本      E商品资本

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价值补偿,也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能够通过商品的出售加以实现,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预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其二为实物补偿,也就是如何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2、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强制的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这种强制性地恢复平衡,是以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混乱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为代价的。

(2004、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

A.I (V+M) = II C    B.II (V+M) = I C    C.I (V+M) > II C    D.II (V+M) > I C

十、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这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一,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其二,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产阶级名义上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十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当然,对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应该有辩证的观点来分析。

十二、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2、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来自于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3、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

4、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原因在于:第一,垄断价格的确定仍然要以价值为基础。第二,全社会来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仍是一致的。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增减商品所包含的价值。第三,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利润,其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垄断价格的出现,只是表明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十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的根本性质,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

  第一,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第二,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能消除部门之间比例破坏和经济结构失衡。

  第三,不能解决失业、贫富悬殊等问题,不能消除大量贫困问题。

  第四,不能消除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不仅如此,实践表明,国家干预经济还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如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融风险、国际经济中新的摩擦和斗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4、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其目的是要更好地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地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5、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6、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的后果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的扩展,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后果。

对于资本输出国来讲,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资本输出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垄断优势地位。当然,在资本输出过程中,某些国家也可能出现产业的“空洞化”、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等现象,但是这些都不能改变垄断资本通过资本输出攫取了巨大利益和扩大了垄断实力的实质。

对于资本输入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的输入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吸收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培训了一批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企业管理干部;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工业,改造老企业和旧设备,优化了产业结构;利用外资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但资本输入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产业调整和布局有可能受制于外资的投资战略;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等。

    十四、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4、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一是资产阶级表现为复杂化和多层次化,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二是工人阶级表现为扩大化与多层次化。三是新中间阶层的地位与作用在扩大。四是其它的阶层与集团的发展。

5、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6、政治制度的变化: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国家权力日益集中到政府首脑。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十五、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6

主题

1

好友

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9289
性别
考研年份
2013年
帖子
2107
注册时间
2013-3-4
4#
发表于 2013-7-18 13:41:29 |只看该作者

二、哲学十年真题分析
一、辨析题
1、(2002文、3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2、(2003、31)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3、(2004、31)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
二、分析题(见真题)
  
三、哲学有可能出选择题的知识点
1、物质与意识(精神)、实践与认识(中国古代的知行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尤其注意意识的能动性、认识的主体性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
3、实践主体、客体(主观与客观,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
4、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尤其注意什么是形式与内容关系。
5、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含义(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7、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8、自由与必然。
9、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10、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例题1、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E.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例题2、“如果资本主义的死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葬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E.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例题3、《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 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贝(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11、社会发展的动力:
    例题:(2010、18)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
  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
  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2009、19)“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表明科学技术是(  )
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12、思想体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及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另一类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不属于上层建筑,其自身没有阶级性。
13、唯物史观的名词划分:
例题: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政治法律制度 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E.社会风俗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6

主题

1

好友

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9289
性别
考研年份
2013年
帖子
2107
注册时间
2013-3-4
3#
发表于 2013-7-18 13:39:47 |只看该作者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

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①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②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③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④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⑤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个原理

1、一观——真理观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⑤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

⑥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一论——认识论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3、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03年、04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个原理

1因素: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⑥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注:本章还有一个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6

主题

1

好友

13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UID
249289
性别
考研年份
2013年
帖子
2107
注册时间
2013-3-4
2#
发表于 2013-7-18 13:38:45 |只看该作者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  哲学

总论:哲学就考研而论最重要的东西是原理

1、搞透哲学原理:

①宏观上学习哲学(章、节)②微观上学习哲学(知识点,哲学的知识点我们应该学习的要点有:概念;特征;辨证关系;方法论意义;反对错误。)

注:哲学关于辩证关系的万能公式:

哲学的辩证关系特别多(共计48对),但无非两类,一是并列关系,二是从属关系。

⑴A和B并列关系(40对)

①总论:A和B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和B相互依存:A离不开B: B离不开A(有两种解释,一是一句话变三句话(任何A离不开B,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B的A,离开了B,A也不存在了);二是正说说,反说说,换个说法再说说。)

A和B相互渗透:A渗透着B: B渗透着A;

A和B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A能转化成B: B也能转化成A

⑵A和B从属关系(6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式与内容)

①总论:A和B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②区别:A和B的定义、特征、作用、地位不同。

③联系:A决定B(A决定B的产生、发展、灭亡、性质和内容);

        B 反作用于A(当B适应A促进A的发展,当B不适应A阻碍A的发展)。

⑶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即是并列关系也是从属关系。

2、搞活哲学原理:例子。

注意:第一、哲学的题型有三种

1、死记硬背的题目

2、哲学家的命题或原话

3、情景型题目(例子题)

第二、哲学分析题的答题模板:

1、

①唯物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     

②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③认识论: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④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2、

3、

4、

5、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两个万能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的原理),但着重考虑三个黄金原理(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7、下结论:只有按照马克思的上述原理的指导正确处理人的实践活动,我们才能成功!!

注:①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②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