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2880
- 在线时间
- 32353 小时
- 精华
- 262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威望
- 12880
- 金钱
- 61258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08年心理学考研初试已经落下帷幕,透过硝烟弥漫的战场,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08年的试题依然呈现着以下几个特点: 1强调基础,2注重应用,3难度稍升,4覆盖面广。
下面我们给出答案参考:
简答:
一 短时记忆的含义及特点 (普心) 冲刺题集简答部分第26,75,79题三次命中。
心理学家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以及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短时记忆时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一分钟左右,是信息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一个过渡环节。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其容量相当有限,是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另一个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巴德利(Baddeley,1992)认为工作记忆是长时记忆中最近被激活的那部分信息,工作记忆补充了短时记忆,参与视觉信息向听觉编码的转化、组块形成、复述甚至信息的其他精细过程。
2)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两种: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人们通过研究拼音类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证实了语言听觉编码方式的存在。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短时记忆中还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3)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正常成年人的短时记忆容量7+2或7-2这是以单元来计算的。一个单元可以是一个数字、字母、音节,也可以是一个单词短语或句子。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为一个高水平的、单一编码的叫组块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容量来达到增加短时忆的目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容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记扰而发生遗忘。这时加工的深度是一个制约因素。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式。一种是机械复述,一种是精细复述。短时记忆信息存贮的时间很短,如果得不到复述,将会受到干扰而迅速遗忘
二 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普心) 冲刺题集论述题第43题完全重现
1)生物遗传因素.双生子研究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根据现有的研究。遗传对人格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能够程度随着人格特质的不同而有差异.第三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定的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的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不仅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其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研究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和不周的教育方式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的影响。
4)早期童年经验。“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5)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 同学、班级体等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特别是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巨大影响。
6)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7)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具有自知的人,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发挥个人长处,努力地完善自我,健康的人格是自我的内在统一,认识自我、愉快地接纳自我,延伸自我和创造自我,是健康人格的四步曲。
综上所述,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三 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教育心理学) 冲刺讲义教育心理学专题,考前十天十专题涉及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泊尔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同化论)发展而来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变量(认知结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固性。原有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三个变量或特征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2)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并非仅指孤立的任务的学习,而是在过去经验,即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先前学习任务所获得的最新经验,并不是直接与随后任务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影响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巩固性,从而间接地对其发生影响。根据同化论,由于新知识与同化它的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不同,可以发生三种不同的学习形式,即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原有认知结构越巩固,知识层次结构组织越严密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
3)根据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在人的大脑中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并贮存的,其层次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新知识的获得。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较好地解释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其一般迁移模式相比于传统迁移模式更能体现人类学习的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四 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统计) 冲刺题集简答第二题涉及
正态分布也叫常态分布,是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一种,自然界、人类社会、心理和教育中大量现象均按正态形式分布,例如能力的高低,学生成绩的好坏等都属于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是正态分布的一种,具有正态分布的所有特征。所有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Z分数公式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
两者特点比较:(1)正态分布的形式是对称的,对称轴是经过平均数点的垂线。(2)中央点最高,然后逐渐向两侧下降,曲线的形式是先向内弯,再向外弯。(3)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为1。正态分布是一族分布,它随随机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的大小与单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形态。。标准正态分布是正态分布的一种,其平均数和标准差都是固定的,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4)正态分布曲线下标准差与概率面积有固定数量关系。所有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Z分数公式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
五 标准化测验的含义和提高标准化测验的方法(测量)考前十天十专题涉及
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去编制和使用,具有统一尺度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测验称为标准化测验。测验的标准化指测验的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测验分数的程度的一致性。测验的标准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测验内容的标准化,这是标准化的首要前提,是对所有受测者实施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测验内容不同,所测得的结果无法比较。b施测过程的标准化,指所有受测者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施测,其中包括:①相同的测验情景,如统一的采光条件、统一的桌椅高度、统一的桌面面积、统一的场所布置;②相同的指导语,指导语必须事先拟好,印在测验项目的前面,并且力求清晰、简单、明了,不致引起误解,对受测者不熟悉的测题类型,应当有一至二个例题;③相同的测验时限,确定时限一般采用尝试法,即通过预测来解决。c测验评分的标准化,评分要有客观性,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对同一份测验试卷的评定是一致的,要求对反应要及时清楚地记录。d测验分数的解释标准化:某一测验分数只有与一定的参照标准相比较,才能显现出它所代表的意义。
要提高测验的标准化水平需要这测验编制和实测两方面来着手:(1)测验的编制过程要尽可能的按照基本程序来进行,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等科学程序编制出符合测验目的的题目,并有严格的实施程序与计分方法,而且要有关于测验的信度、效度以及如何解释分数的说明。(2)测验使用的标准化:又可分为施测过程标准化、评分计分标准化、分数解释标准化三个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测验使用的标准化:a、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和时间限制;b、要尽量做到评分客观,及时清楚地记录反应情况,要有标准答案;c、分数解释要客观。
论述:
1试论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冲刺题集论述题74题原题呈现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纽威尔和西蒙问题空间的概念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空间是指解决问题会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他们认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问题解决的策略常有以下几种
(1)算法(lgorithms):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 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言之,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一只密码箱有3个转钮,每一转钮有0~9十位数字,现在采用算法策略找出密码打开箱子,就要逐个尝试3个数字的随机组合,直到找到密码为止。优点是: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费时费力。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另外,有些问题也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2)启发法(heuristies):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启发法策略:
A手段—目的分析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是人们比较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它对解决复杂的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比如汉诺塔问题等。
B逆向搜索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如解几何题时经常会用到的逆推法。更适合于解决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一些几何问题较适合采用这一策略。
C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办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包括:
(1)问题解决的策略;策略不同,问题解决的效率不同。(2)已有知识的数量和组织方式等;如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效率差异。(3)知识表征的方式;可能影响问题的解决。(4)心理定势;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5)功能固着;(6)动机;动机强度不同,影响大小也不同。(7)情绪;(8)人际关系;团体协助会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反之,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2、儿童在其出生后4到5年时间内基本上掌握的言语能力,而且各个种族之间的儿童掌握语言的进程差异很小,试用两种言语获得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考生可选择较符合这种现象的转换生成说和认知学说加以论述,关键是要言之成理,联系题干) 强化讲义,考前十天十专题涉及。
从儿童获得言语的理论解释来看,心理学上主要有四种理论学说,(1)强化说,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强调语言习得过程中环境影响的重要性。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认为,语言是人对外界一系列环境刺激的反应,是动物和人类最明显的区别所在。(2)转换生成说,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认为言语获得过程决定于大脑的成熟过程。(3)模仿说,代表人物是阿尔波特和怀特赫斯特等,儿童通过这种与成人之间相互模仿的言语活动,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复杂的言语模式。(4)认知学说,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语言是认知的一种形式,因此,语言发展水平决定于认知发展的一般水平。
这四种理论的争论焦点有: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等等。 基于各个种族之间的儿童掌握语言的进程差异很小这种现象可以用以下理论试于解释:
1“转化生成说”的观点以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 Chomsky)为代表人物。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认为(1)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主张所有的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的内部装置(简称LAD),这种装置能够使儿童尽快地选择词和句子,而不管这种词是以哪种语言听到、说出和理解的。(2)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简称LAD)实现的。(3)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LAD为儿童语言的习得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正是因为所有的儿童都具有这种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他们才能遵循共同的语言发展规律。承认“先天的语言习得装置”说,也就是承认成熟对语言发展的重要制约作用。也就部分解释了各民族之间儿童获得言语的机制过程差异较小的原因。但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的许多问题,诸如:发展速度、阶段性、顺序性、关键期、敏感性和创造性等,LAD理论还无法完全解释。而且“语言获得装置”只是一种假设,尚未也很难得到证实。该理论过于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有唯心主义倾向。
2 认知发展的观点以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为代表人物。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认为,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他们强调智力成长和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关注儿童的经验背景和成长中的智力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具体地说,认知发展理论更为强调儿童说话能力的发展与儿童在环境中主动经历的事情有关,这些直接经验被“编码”到儿童的思维中,儿童的发现逐渐从经验转化成词语表征。依据认知发展的理论观点,语言发展只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关,而这种智力又是通过直接的、具体的经验而发展。语言获得要以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为基础,语言获得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能动地建构起来的,是认知结构的动态建构过程。由于儿童具有共同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在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表现出共同的发展倾向,从而也就部分的解释了各个种族之间的儿童掌握语言的进程差异很小的原因。
3、两种实验设计及方法选择。(具体数据较繁,简要分析) 冲刺实验设计七大模板涉及
主要把握实验一是两因素的完全随机设计,实验二是两因素的重复测量设计。实验一说明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显著影响。实验二要去处掉区组误差。#p#副标题#e#
点评:
从今年的试题分布和部分考生的反应来看,简答题中关于迁移理论的作答不是特别理想,大多数同学考前并没有做一个查漏补缺,对一些知识点并没有覆盖,其实教育心理中两大命题热点板块,一是学习的相关理论和应用,二就是“为迁移而教”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这是我们在考前反复强调过的;论述题中一些考生对发展心理学的认知发展重视不够,其实当今心理学领域中关于认知发展,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等都已是研究热点;在实验设计当中区组设计(重复测量)与完全随机涉及板块是考前重点推荐的一种复习题型,它们的区别,及各自选用的理由是考生应该掌握的。总的来看,简答论述在去年的基础上难度略有提升,主要是在知识点的覆盖上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平时积累的心理学功底和分析总结能力,不再是单纯的进行识记考察。
选择题的难度总体和去年持平,难中易的比例基本一致,再进一步的试题统计数据出来之前,我们可以预料今年考生的成绩分布较去年而言会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易于高校选拔。
在整个试题分布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题目和知识点是考生平时非常熟悉的,辅导老师上课反复强调,也是我们大纲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的,在简答题中(1)短时记忆的含义及特点 (普心) (2)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普心) (3)简述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教育心理学)(4)、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统计) (5)标准化测验的含义和提高标准化测验的方法 (测量) ,这几道题是我们考生在考场上应该不太吃力就可拿下的,在文都冲刺题库中这些题目都有较详细的覆盖或类似题目的涉及,相信在经过一番考前冲刺后,今年的考生不会在这些基本题上失分太多。
建议:
1、行百里,半九十。完成初试,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希望考生切不可妄自菲薄或大意轻心,不到最后的结果公布,绝不要妄自做出决定,尤其在统考之下,复试权重会加大很多,这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凭一次成绩录取,所以不管初试如何,都应该尽力的去投入到复试的准备当中,尤其对一些跨专业的同学来说,初试的复习是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专业功底上多下功夫,在随后的时间内应该多搜集报考院校的信息及相关论文,多了解心理学上的相关新进展,在专业外语上多进行积累。
2、对于这段时间来说,很多考生会坐立不安,徒费时间。这时候一定要抓紧时间补充自己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比如统计,实验设计,文献搜集和阅读,专外的复习等,尤其报考一些难度较大的院校,最困难最见考生真功底的还是复试,推荐大家有选择有针对的进行一些强化训练,如,可以自己设计一个相关的课题,多从各方面去思考,搜集一些国外相关的前沿研究,掌握一些基本的搜集心理学相关文献的技巧了解报考导师研究兴趣和承担课题等。
3、多阅读国外心理学经典教材,有时间的情况下把专业基础再回忆一到两遍,和相关的老师学长多加交流,多了解相关报考信息。练习口语和心理学知识的表述能力,能够清晰明确的把所要研究方向的课题表述清楚。
最后祝愿所有的考生能够金榜题名!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