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4542

主题

0

好友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6
性别
保密
帖子
9226
注册时间
2007-3-25

建设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31 11:52: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对未来供求关系的平衡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不能自动引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不能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针对上述缺陷,国家必须从总体上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宏观调控实质上是政府调节,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只有采取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才能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才能承担市场机制无法完成的诸如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社会公共产品(医疗、教育等)等职能。因此,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是现代经济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两者缺一不可。(1)国家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2)国家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3)国家调控是国家经济职能的具体体现。
  2.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流通中的货币量(纸币)超过了商品流通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增加部分需求,出现经济的虚假繁荣,但通过增发货币所增加的需求,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财富作保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有支付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危及经济的正常运行,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引起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成本推动、需求拉动、结构失调等因素。结构失调是指因经济结构发展失衡而造成的不良经济运行结果。例如,农业歉收或减产会导致农产品和相关价格的上涨,并带动其他工业产品上涨。此外,现代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因为技术的门槛高或准入条件苛刻等原因,不能从落后部门、衰落部门向先进部门转移,但这些部门却在工资、价格方面向先进部门看齐,结果就会导致一般价格水平上涨。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和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原理。靠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有限度的,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社会道德因素的限制,资本家想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工人为保护自己的劳动能力不受残害和破坏,要求维持正常的劳动时间,因此,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超额剩余价值产生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于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所有企业这样做的结果,使资本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4.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应具备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II (c)。
  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其一为:I(c+v+m)=I(c)+II(c)。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供给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二为:II(c+v+m)=I(v+m)+II(v+m)。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I(c+v+m)>I(c )+II(c )或I(v+m)>II(c )
  II(c+v+m)>I(v+m/x)+II(v+m/x)
  前提是“两个多余”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协调发展)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I(v+△v+m/x)==II(c+△c)
  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两个基本公式:
  (1)I(c+v+m)==I(c+△c)+II(c+△c)
  (2)II(c+v+m)== I(v+△v+m/x)+II(v+△v+m/x)
  6.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
  概念
  含义
  公式
  反映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m¹=m/v
  资本剥削率
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M¹=M/v=m¹n
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其值一般大于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
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P¹=m/c+v
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平均利润率
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Σm/Σ(c+v)
社会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以上四个公式容易以计算题的形式考核(单选题)
  7.我国现存的失业问题
  原因:(1)人口总量过大,生产力不发达;
  (2)是发展过程中的就业和失业问题;
  (3)工业的发展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必然导致优胜劣汰;
  (4)是由改革引起的,由于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就要把富余人员剥离出来;同时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倒闭破产也会影响工人就业。
  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1)坚持发展经济的思路,这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2)政府要实施各种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充分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控制人口增长。
  (4)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反对就业歧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4542

主题

0

好友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6
性别
保密
帖子
9226
注册时间
2007-3-25

建设

2#
发表于 2009-12-31 11:53:07 |只看该作者
  8.股份制
  “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摘自《资本论》第三卷
  “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
  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
  种对立。”                                     ——摘自《资本论》第三卷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股份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我国的经济建设可以借鉴这种资本形式吗?为什
  么。
  (2)材料1认为“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而材料2却认为“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如何理解这一矛盾。
  答案: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内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它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资本转化为股份公司的资本联合,这种联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股份制“越会消灭私人资本”。
  股份制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但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而是社会化
  大生产的产物。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范围下同样可以采
  用股份制的形式,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关系角度看,不能笼统地说股
  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判断我国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如果国
  家和集体控股,该股份制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制。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建设同样可以
  采用股份制的方式。
  (2)股份制是把单个资本合并为大资本,通过资本集中的方式把个人财产汇合成共有资本即社会资本,为向公有制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股份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但应指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这种扬弃只是一种消极的扬弃。因为,它只是把小资本转为大资本,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产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占据控股权的仍然是少数大资本家,工人仍然处于被剥削的阶级地位。
  9.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节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国有经济成分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是国家通过政策措施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其中,最主要的经济手段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他的调节手段包括计划调节手段、社会福利政策手段、立法和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与价值有关的经济杠杆(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调节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来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税收状况和财政支出状况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状况,因而,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在不同时期,政府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即“逆经济风向行事”。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扩张,降低失业率。相反在经济高涨时期,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过热的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过财政政策手段的调节,以争取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对利率的调节和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两个方面。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流通量的调节手段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在经济衰退时期,应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期,应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发达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
  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
  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准备金对银行存款的比率。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
  三是再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对商业票据再贴现时规定的比率。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从而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提高贴现率则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
  (2)计划手段。国家为减少市场自发性对经济的破坏作用,而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计划调节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的。并带有预测性、指导性。
  (3)法律手段。法律手段包括经济立法、经济仲裁等。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反垄断法,以限制垄断对竞争的过分消除,从而造成对中小资本的过分损害,以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的利益。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平等性等特点。
  (4)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垂直性和无偿性等特点。具体而言,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许可证管理、价格管理等手段。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抑制恶性通货膨胀或经济必须稳定的情况),资本主义国家也会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工人的工资和物价实行冻结或强迫工人必须复工等。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尽相同,各国采取的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点、手段、方式也会有差别,从而形成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模式。
  10.美国金融危机三点启示
  2007年夏天以来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所罕见。
  人们在反思这次危机的前因后果时,普遍认为这次危机给人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要相辅相成。
  美国近现代经济史表明,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必须相辅相成。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就是政府长期实行自由放任、不干预大企业垄断的经济政策的恶果。1933年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后实施“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干预,使市场机制(“无形的手”)和政府干预(“有形的手”)相辅相成。
  启示之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协调发展。
  虚拟经济主要包括金融、保险及相关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虚拟经济应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在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基础上,获得扩展和收益。但近些年来,美国虚拟经济过度发展。
  启示之三,财富增加和社会分配要公正公平。
  放贷方的“不公与欺诈行为”误导借款人,是导致发生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42

主题

0

好友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6
性别
保密
帖子
9226
注册时间
2007-3-25

建设

3#
发表于 2009-12-31 11:53:22 |只看该作者
  11.价值规律主要有以下作用
  (1)价值规律具有调节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保持大体协调的比例关系。但是,这种调节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自发性、滞后性和短期性等。
  (2)价值规律具有刺激作用。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生产者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改进技术,努力使商品的个别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客观上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通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的原理决定的。      
  (3)价值规律具有分化作用。由于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劳动生产率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他们的竞争能力也存在差别。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和优胜劣汰。这种分化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会导致简单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分化作用是通过市场竞争,价格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实现的。
  价值规律对经济发挥作用的局限性在于,价值规律常常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以及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与周期性波动。解决方法是,政府进行宏观的经济调节。从而既保证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又把它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利用价值规律及充分发挥他的资源配置、技术进步、优胜劣汰等方面的作用。以提高经济活动主体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整体质量;利用它必须控制其负面作用,要适时适度的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利用价值规律,作为国家、政府来说,应从宏观上创造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和流通,要通过立法等手段鼓励公平竞争,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利用价值规律,作为企业来说,应重视市场的作用,企业应坚持市场导向,及时调整生产方向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应变力,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经营管理,
  1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价值增殖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矛盾。从表面现象看,剩余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的。其实这是一个假象,流通过程不可能使价值增殖。因为如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则任何一方都得失相当,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如果按照不等价原则进行交换,一方多得的,正是另一方所失去的,价值总量也不会增大,只是总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发生了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如果脱离流通,商品所有者不会同其他人发生任何交换关系,那么是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现象的。因此,价值增殖“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决以上矛盾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易考选择题)劳动力商品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由此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的决定性条件。
  1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本题非常重要,极易考题)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1.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即使是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和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也只是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消劳动的作用。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而不会增殖。这种价值的转移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实现的。由于自动化机器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使每个劳动力动用的生产资料增加,从而改变生产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比例。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改变生产资料的作用,不可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2.价值是一般一类劳动的凝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也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机器再完善也是由人来使用的。马克思指出:“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这里所说的“总体工人”,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的劳动者,又包括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剩余价值是由他们共同创造的。而且,在“总体工人”中,劳动的复杂程度大为提高,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或采用比其他企业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机器体系,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雇佣工人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因为该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来源是这些企业的工人劳动的生产率特别高的缘故。
  4.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成为该部门的正常生产条件,则资本有机构成大为拉高。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将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过来一部分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仅来自本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来其他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如果生产自动化在社会范围内得到普及,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全体资本家都可以得到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这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14.资本有机构成
  15.“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1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客观事实,正视这些新变化,深刻分析这些变化的实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