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4542

主题

0

好友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0Rank: 10Rank: 10

UID
6
性别
保密
帖子
9226
注册时间
2007-3-25

建设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30 09:53: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关于专业课,先说说学校的选择,最好选择的学校是34,211985,当然也可以考虑非重点学校,但你所报专业在该学校是重点学科且就业前景不错的专业,还要考虑所报的地区是A,B还是C区(12年,AB区合并为一区):
A
区系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1();
B
区系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0();
C
区系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
      
当然,报考好的学校,好的区域,就要经受更大的风险,10年考完好多人抱怨A区英语线高,哪个省市判的严格,哪个省市放水,又怎么怎么不公平,考完抱怨一点也没有用,之前报考就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大家的选择是公平的,你也可以选择所谓的“水区”。10年的时候有个女生要报考我本科学校的某个专业,我本科是个非重点工科学校,好多专业年年招不满,而她还是文科专业,当初我问她为什么报我校,她说那里好考,只想混个文凭,以后好就业,我告诉她即使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比本科毕业还难就业,而她不听,依然报考混文凭。大家不要认为研究生毕业一定会比本科强,这要看你的专业和所报的学校,现在好多研究生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的。在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个要考博士的女生,为何要考博士?因为她当初选择调剂的专业就业面很窄,现在只能考博了,调剂需慎重。
      现在大家有空了就可以在网上搜索些学校的信息和听取本校老师的意见,同时搜索下历年真题,有的学校专业课难,有的专业课相对简单,专业课想取得高分相对于数学来说还是很容易的。有的学校每隔几年就会换老师出题,所以题型变换可能会大些,我这次报考的学校,以前专业课的题比较简单,而且变化不大,平时做专业课的真题都是140左右的,之前就打听到每隔三年就换老师出题,所以在专业课方面多下了些功夫,没有局限于历年试题上,结果考场上果然如此,考察的知识点都没变,但题型和计算量变换很大,但我有心理准备,专业课考了123(09368能排15名左右,10年我考了368排了第8,好多人专业课的分数不理想)。专业课历年试题:有的学校或是学校旁的书店卖,有的论坛有电子版的,还有在网络上买(要小心受骗)等途径,至于专业课笔记,09年我买了,可感觉用处不大,当然可能对于别人会有用吧。专业课参考书目:每个学校的招生简章上都会注明。专业课复习:我是买到历年真题后大概浏览下,看下题型,虽然不会,但我了解了大概考的知识点和题型,然后在看教材的时候有目的性的看(有的学校专业课比较难,出题比较活,那就得多下功夫;有的学校专业课简单,每年题型比较简单,所以很容易取得高分)。至于专业课什么时候复习,这个因专业课而易吧,要看专业课的难度了。一次在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个女孩,拿着某某辅导班的英语习题,在那练词汇选择题呢,就是一个句子,抠个空,然后从4个单词选项中选择一个的题型,这明显用处不大啊,然后我就和她聊了聊考研复习的事,正好她和我是一个专业的,在犹豫报考哪个学校,我就把我的学校推荐了,还告诉她如何去复习每一科(我没有说我是在考研论坛管理的),加了QQ,后来偶尔还联系过,期间说自己复习的不太好,我就告诉她实在不行就报专硕,因为我那个学校专硕和学术的就业还没有差别,而且专硕只是国家线,但她不听,还是报了学术,在12月的时候,她又说专业课真题做的不好,我一问才知道她一直没复习真题,之前一直看课本和书后题,真题只做过2年的,而且仅一遍,完全不听我的指导,结果可想而知,记得最后考了320左右,我们的学术复试线是349,专硕还是国家线290,不听话的孩子啊。在此期间也指导了10个报考我学校专业的版友,都是外校的,好像考上了45,而且一个学术第一,一个专硕第一,我仅仅把我的复习理念传授给他们,并没有做特别辅导,当然也完全是免费的。今年7月就要工作了,以后也没时间了,明天坐火车回家了。
引用考研论坛04年的一个帖子。普及下“近亲繁殖”。
      面对日渐升温的考研热,很多人发现,报考本校的录取情况普遍比报考外校的情况好,不少考生埋怨考研“内幕”太多,考研存在歧视问题。对于外校,特别是一些不出名的地方院校的考生,名校或多或少会有些偏见。导师都倾向于要本校或本地的学生,考研中的这种近亲繁殖的现象,这是考研界公开的秘密。请看以下数据:
      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光学专业:12个人报考本校,考上9个,考取比例为75%3个报考外校,考上一个,考取比例为33%。天津理工学院外语专业:5个报考本校,考上1个,考取比例为20%4个报考外校,没有人考上。武汉大学新闻专业:23个报考本校,3个没考上,考取比例为87%16个报考外校,考上3个,考取比例不到20%
      几乎所有考研学子都知道,考研尽可能地先找导师。许多跨校考生在报考前,都会想方设法到报考学校找熟人,找导师,找资料,找信息,找关系。“你为什么不报考本校?考名校你有熟人吗?没有熟人不找导师很难考上!”上一届的师兄师姐向学弟学妹们介绍经验时,都会少不了这样一句话。
      无可否认,跨校报考的确存在很多困难,例如,要重新买专业书、找专业笔记都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此外,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与报考的专业完全不同,即使考的是同一个专业,也必须比他们本校的考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课上,而公共课复习就会随之受到影响。而且,考生所选择的地点、学校和专业一般都是比较热门的,它直接加大了考生考研的难度。一般院校的录取比例一般是14,而那些热门的学校和专业的录取比例一般都比较低,有的甚至高于10%
      但是,从导师的角度上说,导师个人好恶和本人所从事专业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他们对研究生的选拔,由于他们对本校的学生情况比较熟悉,有些名校的导师不喜欢招收外校学生,因为他们觉得外校学生虽然分数高,但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还是信任一手调教的本校弟子,所以导师们更倾向于录取本校的考生,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它会影响外校外地考生的录取情况。而本校学生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对这些老师的观点、习惯都比较了解,而且,本校学生与导师们的关系都处理得很好,考前学生就得到了某些专业课考试信息,本校学生专业课就占有很大优势。
      在获取信息方面,外校考生也处于劣势。各校对外公开的招生专业目录仅有专业名称与考试科目寥寥几项。相关的招生录取比例、自费和公费名额、保送名额等则少有提及。有些学校甚至连考试试题都不对外公布,并美其名曰体现公平。这一政策只会让外校考生望洋兴叹,而使本校本专业学生近水楼台。
      有的学校的“土政策”更是直接歧视外校生。最近听说了有关华中科技大学在研究生招生录取中的额外的加分制度,该校规定,考生是从它划定的“12所名校”本科毕业的,可以加15分,这15分是在笔试和复试成绩加权和加总后额外加15分,是不经过任何加权的15分。12所名校当然就是公众耳熟能详的北大、清华、中科大等等,当然还有华中科大自己。仔细想想,清华、北大等“12所名校”的本科生,除了本校的学生,有多少人会报考华中科大的研究生呢? “名校”毕业的本科生考华中科大的绝大多数,还是华中科大自产自销的学生。暂且不论设计这一土政策的出发点如何,而事实上的效果,就是本校的考生大大占了便宜。而且,华中科大在研究生考试报名之前甚至全国统一笔试之前根本没有公布此项规定。也就是说所有毕业于非“12所名校”的考生都被蒙了一回,否则,一定有相当的考生都不会报考华中科大了,谁会愿意在这样不公平的考场上赌上自己的未来。
      导师爱招本校学生、排斥外校学生的“近亲繁殖”现象从来就没有逸出过人们的视野;一些考生与导师私下交易以获取特殊照顾的招生黑幕也不乏其事;而利用权力、金钱、肉体等特殊途径钻营考试、利益寻租的行为亦不在少数。
      对于考研中的近亲繁殖,我们考生实在改变不了什么。如下建议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第一,知己知彼,考生应该对自己的实力和兴趣特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对自己所选择的院校和导师的学术地位、历年的报考录取情况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切莫盲目行事。有的学校有的专业近年录取的学生大多是本校弟子,对于这样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不是实力强大,最好别报考。第二,跨校跨专业报考的考生应注意专业课的复习,要注意所报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动态或动向,立足于书本知识,但不能局限于这些知识。不能死读书,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让导师赏识你。
      考研谨记:单科过线,总分取胜,才是王道。所以要合理安排每科的复习时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包含我个人观点和一些文章的观点,写的有点乱啊,是在以前的帖子修改了些,凑合看吧),还要参考其他版友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看看论坛各版区的置顶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