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试前找导师被禁 你怎么看? 来源:海峡导报
日前,伴随着研究生初试成绩的出炉,各高校研招复试也即将陆续揭开大幕。
复试前,事先联系导师已不是新鲜事,不过,教育部发布通知,规定今年考研复试前导师、考官不得与考生单独接触。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规定虽严,却未见配套监督机制的身影,各地各校的执行也不一。
联系导师曾经被摆上台面
此前,在教育部的规定尚未出炉时,让学生在复试前联系导师以争取好印象一事,曾被许多老师公开摆上台面,成为必要的复试技巧支招内容。
厦门一重点高校二年级研究生小林也是过来人,不过,她的方法不是老师教的,而是从学长学姐那里请教来的。“那年复试前,我专门去听过导师的几堂课,下课后经常主动找机会向老师请教问题,还找学长帮我搭过线,终于混了个脸熟。”小林觉得,虽然事先的这些准备不是决定复试结果的最重要因素,但至少可以让导师关注到自己。
采访中,根据多位学生的反馈,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是最常见的方式。而想要取得导师的联系方式,简单到利用网络搜索就可以轻松搞定。
另外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找导师带过的学生推荐;找导师的同事打招呼;直接杀到办公室或是导师家里拜访等等,有些考生的父母甚至还亲自上阵,只为替孩子说情。
做些努力以求得心理安慰
事实上,这几年许多高校都淡化了导师意见对复试成绩的影响,例如厦门大学,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并不需要选择导师。但尽管如此,许多考生的心里还是有他们自己的小九九。
虽然厦大今年的研究生复试基本分数线要到10日左右才会确定,但这几天,报考厦大英语专业的一位学生还是早早从南昌来到厦门,准备先找好导师,只因自己不是本校学生,想做些努力求个心安。
不过也有考生是因为相信“联系导师对复试终归有益无害”,往细了说,提前向导师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就能抢占先机;若导师能透露点复试范围,自然更加胜券在握;就算什么收获都没有,向老师表达最起码的尊重也是极好的。
另外,采访中,“别人都联系,我不联系显得我不懂事”的说法也被多位考生提及。所以,坊间也流传着这样的考研“潜规则”:外校生拼不过本校生,与导师素昧平生的拼不过一面之交的……
负面影响或大过正面意义
虽说复试前联系导师的说法早已在高校中传开,但很多考生相信自己的实力,也相信学校的公平。
福建师范大学文字学专业研究生兰楠说,研究生复试中的面试环节一般有好几位老师同时打分,而且分好几组同时面试,如果你只找到一位老师,他也不能决定你的分数,况且这位老师极有可能被分给其他组的考生。
厦门大学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卢维林也认为,学校的复试是公平的:厦大研究生导师需待到大一下学期才分配,就算复试前导师要你了,你分数太低,学校照样刷了你。
针对有些人关于“联系导师有益无害”的说法,考研失利的小陈不认同,因为她就吃过这个亏。
“我那时联系过好几位导师,先是发短信打电话,后来是拜访送礼,结果物极必反,我被刷了。”小陈说,听说这些老师互相交流后觉得她心机太重。
观点
缺乏监督机制恐难执行
来自重点高校的多位老师承认,考生在复试前积极联系导师的情况普遍存在,包括今年。他们表示,学生的“渗透”范围之广,有时让老师们都觉得惊讶。除了常规的电话、邮件、微信、微博,有些考生甚至还会搬来导师的远房亲戚,让他们不堪其扰。
有导师透露,个别学生在和导师混熟之后,会开始询问复试内容,这样的做法其实很危险,因为这容易给导师留下不良印象,得不偿失。况且,“导师从来就不是凭着关系和钱财选择学生,我们都希望自己招的学生是可造之材”。
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蔡慧农教授说,在一流高校,竞争激烈,所以考生事先找导师的现象相对常见。考生的这种心理也可以理解,因为复试中的面试环节避免不了人为因素,这就让考生有了遐想的空间。
不过,蔡慧农介绍,一般情况下,导师都不会将复试考题透露给考生,而且面试所占比例不及笔试环节。更重要的是,如果面试环节没过,导师还可以一票否决刷掉考生。综合这些因素,还是希望考生将更多心思放在专心备考上,其他的三思而后行。
蔡慧农认为,复试前禁止导师、考官与考生单独接触的规定,其欲确保招生更加公平、透明的出发点和愿望是好的,但缺乏相应监督机制,在具体操作中恐难以执行。
比如考生和导师联系若只是出于尊重,他们见个面算不算违规?导师没有收礼也不曾漏题,又该如何定夺?再者,就算有个别考生和导师之间因互动影响了复试成绩,导师不可能去举报学生,学生更不可能“自首”,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完善的问题。(记者:梁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