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49
- 在线时间
- 3360 小时
- 精华
- 0
- UID
- 186629
- 性别
- 保密
- 帖子
- 2142
- 威望
- 49
- 金钱
- 5092
- 注册时间
- 2012-2-16
- UID
- 186629
- 性别
- 保密
- 帖子
- 2142
- 注册时间
- 2012-2-16
|
河南4年招2295名定向免费医学生
(记者 李见新)近日,河南省卫生厅在郑州大学举行2013年国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就业协议书签订仪式。郑州大学新入学的50名免费医学生提前确定了毕业后就业岗位。
从2010年起,河南已连续4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其中2013年招录定向免费医学生400名。
该项目实施4年来,河南已累计招录2295名定向免费医学生,项目资金投入近5000万元,实现了为全省2089个乡镇卫生院每院至少招录1名本科生的目标。
通过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可有效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根据协议要求,郑州大学的50名学生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五年制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在校期间享受免学费、免住宿费及补助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毕业后到指定的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定向就业并连续工作6年。
2013年10月11日 光明日报 第7版
穆青珍贵资料亮相郑州大学
(记者刘先琴 通讯员常钦)10日上午,反映穆青新闻生涯、精神追求的二百余幅珍贵照片和手稿亮相郑州大学图书馆,也拉开郑大纪念穆青逝世十周年“勿忘人民”穆青纪念展的序幕。
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开展一个月,展出材料由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历时9年从全国各地搜集筛选而来。纪念展从“报恩还债,饱含深情”“为国为民,无怨无悔”“深入实际,心系群众”“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堂堂正正,别无所求”五个方面展示穆青“勿忘人民”的精神内涵,并附以穆青的新闻作品、摄影作品、书法作品等,充分展现他“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顾全大局、立场坚定”的政治觉悟,“实事求是、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和“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的高尚情操。
记者在展览中看到,大量照片、新闻报道材料展现了穆青在河南期间,六访兰考、七下扶沟、八进辉县、四访宁陵、两上红旗渠的历程,以及他和种棉英雄吴吉昌、“老坚决”潘从正、红旗渠上的除险英雄任羊成等诸多采访对象长达几十年甚至贯穿一生的情谊。
2013年10月28日 科技日报 第5版
智能翻页扫描系统郑州面世
科技日报讯 (记者乔地 通讯员徐慧冰 郑恬 )近日,郑州大学学生周晓伟及其团队研发的智能翻页扫描系统,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
这个设备长高60厘米,宽40厘米,像一个微型躺椅,“椅身”是载书台,被设计成翻开的书的形状,用来固定要扫描的书。自动翻页扫描机在两侧装有弧形的滑槽连接搓书轮,通过滑槽带动搓书轮来回滚动,实现自动翻页。每翻一页,扫描器扫描一下,同时将扫描信息反映在连接的电脑上,设备能在一分钟内扫描20多页。“比起人工翻页,效率几乎提高了一倍。”周晓伟说。
他们发现,人工翻页漏翻的现象时有出现,往往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此,系统设置了视觉反馈功能,一旦出现漏翻,能够将漏翻的页码反映给用户。此外,平滑搓的书轮能保证翻页动作轻柔,不对书本造成硬性损伤。这些都克服了手动翻页扫描的缺点。目前,市场上涉及书籍的自动翻页扫描类的设备,不仅不多,而且体型较大,适用于大型企业。而智能翻页扫描系统的小体积、低成本恰恰满足了图书馆、文印店、小型出版社的需要。据了解,该发明还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2013年10月28日 科技日报 第7版
大学生发明“人行道全自动铺路机”
科技日报讯 (记者乔地 通讯员徐慧冰 郑恬)郑州大学大学生刘崇超和他的团队发明的“人行道全自动铺路机”,将改变人行道铺设依靠人力、成本高、效率低的缺点。该项目已获2013年第七届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该机器分两层,类似简易的小型拖拉机。有运送砖块的传送带,调整砖块正反的圆轴,排列砖块花样的圆盘等。通过砖块分拣整理、运输调整、花样变换后到达检测口,砖块顺斜坡滑下,机器移动碾压完成铺设。刘崇超说,他们是受荷兰自动铺路机的启发发明这个机器的,但克服了荷兰自动铺路机并非全自动、需要人工排列砖块的缺点,实现了人行道的全自动铺设。
2013年10月11日 人民网
穆青逝世十周年纪念展在郑州大学举行
(记者 付永刚)他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出生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成长在动荡的旧时代,亲身参与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是一名普通新闻记者,在60多年的记者生涯里,饱含深情地记录了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他,就是穆青,用一生的新闻实践全面诠释了“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
10月10日,“勿忘人民”--穆青逝世十周年纪念展在郑州大学图书馆举行。纪念展以“勿忘人民”为主题,分为穆青新闻作品展、“勿忘人民”主题活动展、穆青研究中心成果展等三大板块,希望通过展览活动,展示穆青热爱祖国、不忘人民、实事求是、扎根基层、忠诚无私的作风和情操,以及社会各界对穆青精神的呼唤、追寻和薪火相传,号召党员干部学习穆青“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感受穆青“勿忘人民”的深厚情感,以实际行动将穆青精神发扬光大。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校长刘炯天、党委副书记李兴成、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部分机关干部和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党委副书记吴宏亮主持。
刘炯天说,纪念展是学校为弘扬穆青精神举办的第三项专题纪念活动。展品记录了穆青同志的光辉人生,展示了穆青同志的部分摄影作品,充分体现了“勿忘人民”的穆青精神,希望郑大师生大力弘扬“勿忘人民”的穆青精神,发挥好其教育价值、学术价值、实践价值;领导干部要以穆青同志为榜样,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忠实实践者,深入基层,深入师生,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加快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广安教授介绍了纪念展背景。她说,穆青用一生的新闻实践全面诠释了“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留给世人许多难忘的新闻作品和巨大的精神财富,也给广大新闻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留下了学习和研究的宝贵遗产。挖掘、继承和发扬穆青精神,培养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的人民记者,进而通过新闻创新实现新闻转型和升级发展,已成为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代表张弛在发言中表示,作为新闻专业学生,要学习并牢记穆青精神,努力做一名人民的好记者,做时代的瞭望者和呐喊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013年10月13日 人民网
专家学者、媒体代表汇聚郑大纪念穆青逝世十周年
(记者 智泓 付永刚 实习生 智若晨)10月11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中央驻豫、省内媒体代表,穆青生前亲友以及郑州大学的师生代表汇聚郑州大学,举行“纪念穆青逝世10周年暨数字化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与新闻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致辞,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明义、国务院参事赵德润、人民日报河南分社社长龚金星、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罗辉、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焦裕禄女儿焦守云等分别发言。
研讨会由郑州大学和新华社河南分社联合举办。与会者以穆青同志的新闻思想“勿忘人民”为出发点,结合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探讨了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挖掘、继承和发扬穆青精神,培养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的人民记者,进而实现新闻创新、新闻转型和新闻升级发展等现实问题。
“2003年10月10日,北京812病房,穆青同志病危,我守护在穆青同志身旁……”南振中深情回忆了10年前穆青弥留时的场景,并和与会者一起分享了他对穆青“勿忘人民”的理解。他说,穆青同志提出的“勿忘人民”,堪称新闻后备军的“军魂”。经大家一致赞成,“勿忘人民”已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训”。
人民日报河南分社社长龚金星说,穆青老前辈一直是我的榜样,是我心中的丰碑。穆老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但我们欣慰地看到,穆青精神并没有远去,郑州大学的师生们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纪念着穆青,学习着穆青,研究着穆青,把穆青精神发扬光大。穆青同志长在河南,他的很多新闻名篇来自河南,河南的农村也是他多年进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地。今天,我也看到穆青曾经报道过的先进人物的后代出现在我们研讨会的现场,我想这正是穆青“勿忘人民,心系人民”精神的最好体现,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之间血肉联系的直接见证。今天看到在场的这么多年轻的学子,都对穆青满怀崇敬,都在把穆青作为自己的榜样。我想,这就是中国新闻界的希望!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穆青精神,永远扎根在人民之中,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罗辉表示,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的代表人,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穆青同志50多年的新闻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性的财富,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广安说:“‘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主张的核心观念。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开展穆青研究,深度发掘穆青研究的价值,对于培养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新闻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穆青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祖籍河南开封杞县,曾任新华社社长。他采写和参与采写的《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等新闻名篇,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
2013年10月2日 河南日报 第2版
高等院校干部员工热议郭庚茂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营造健康向上校园环境
本报讯 (记者王 平)“郭庚茂书记的重要讲话,对高校今后如何建设、如何培养人才是强有力的指南。”连日来,郭庚茂书记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我省高校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高校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要切实加强阵地建设,为校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谈到郭庚茂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吴宏亮深有感触,“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培养高等人才的场所,因此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吴宏亮表示,郑州大学下一步将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为学校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要加强校园新闻宣传队伍建设,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为校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郭书记在讲话中深入阐述了宣传思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方向。”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结束后,河南大学立即召开党委常委会,传达会议精神,该校党委书记关爱和说,“大学校园是思想意识活跃的地方,要做好新时期大学意识形态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不断创新方法、创新形式,让学生喜闻乐见、爱听爱看,帮助他们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郭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意识形态在党的工作中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具体到高校来讲,就是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周铁项表示,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师范类高校,河师大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让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高校要有大学精神作支撑。”结合郭庚茂书记讲话中“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进文明河南建设”,河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赵豫林说,“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塑造正能量的大学精神,使之对师生的精神追求、价值导向、学术氛围和情感陶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师生针对郭庚茂书记“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实践转化,构建载体、选好抓手、找准突破口”的讲话展开热烈讨论。该校党委副书记石品说:“学校下一步要利用好‘华水苇渡’微博矩阵平台,及时了解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
2013年10月23日 河南日报 第3版
河南高校获特等奖一件一等奖两件
本报讯(记者 李凌凌)10月22日,在苏州落幕的第13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省高校再创佳绩,河南工业大学的1件作品获得竞赛特等奖,我省高校还有2件作品获得一等奖,9件作品获得二等奖、24件作品获得三等奖。
此次,我省高校共有50件作品入围“挑战杯”全国竞赛,其中36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河南工业大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与政策考量——基于粮食主产区百村调研》获得特等奖。此外,我省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省内5所高校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郑州大学等5所高校的7件作品在第一次设立的“累进创新奖”和“交叉创新奖”上斩获殊荣。这是历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省高校取得的最好成绩。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本届盛会由苏州大学承办,来自全国450余所高校的作品参加了终审决赛,经过初评和复评,共评出特等奖作品34件,一等奖作品104件,二等奖作品288件,三等奖作品710件。
2013年10月23日 河南日报 第9版
学生发明解决下水道污堵“神器”
(本报记者 胡炳俊 本报通讯员 孙玲巧 王陆锋)如今城市下水道排污成了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郑州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的张冬和他的团队设计出了一款智能、轻便、高效的清理装置——智能下水道清理装置。
抽出水道内污水并且阻断上游,利用装置的超声波传感器和摄像头探测管内状况并反馈到控制器。根据探测收集的数据,智能调整机械臂与工作台的位置,以适应管内状况。针对管底垃圾,则根据摄像头观测情况,人为调整机械臂与工作台位置,逐层切削污泥层,同时下部水枪冲洗切削过的污泥层,使污泥流至下游。 如存在清理不彻底或其他意外情况,可及时调整装置,达到最佳清理状态。
智能下水道清理装置以履带式小车为底盘,采用超声波传感器及摄像头探测管内工况,根据管内工况自动调节机械臂与工作台的位置,采取旋转机械臂,沿管壁旋转松动垃圾,水枪配合冲洗管壁,将垃圾推出管道并彻底清理。
张冬说,他发现学校的下水道堵塞现象很严重,下雨天排水不畅,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全国的城市排水道大多存在这样的现象,所以决定发明一个下水道清理装置。
据了解,传统的人工下水道清理,工作量大,环境恶劣,并且效率低,效果不佳;而现代联合清污车清理,针对大型管道的清洁效率高、效果好,但是对于分布更广、更易堵塞的小型管道而言,存在清理方式不够灵活,成本过高等缺点。而张冬表示他们的这套装置将大大改善这些缺点。
“智能下水道清理装置体型小巧,能深入直径在300mm至800mm的小口径下水道内进行清理;其次,该装置采用近距离清理,降低功耗,弥补大型联合清污车成本过高的不足,并且操作较简便,可定期对下水道进行排查清理,保持下水道的畅通,增强下水道的排污能力。” 这也是让张冬和他的团队感到满意的设计。该装置在2013年第七届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2013年10月29日 河南日报 第6版
郑州大学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佳绩
(本报记者 胡炳俊 本报通讯员 苏雨 孙玲巧)记者从郑州大学获悉,在近日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该校参赛的“拨叉式小件物品分拣机”、“智能下水道清理装置”两项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
此外,该校也同时斩获5项全国二等奖,5项全国三等奖,机械工程学院赵江铭老师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该校荣获本次大赛“优秀组织奖”。而这已经是该校第四次在物联网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了。
发明涉及领域多 贴近生活最实际
“今年相比往年来说,物联网大赛中越来越注重科技与生活的结合。”参加此次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张冬说道。他发现学校的下水道堵塞现象很严重,而且下雨天排水不畅,上网查了一些资料,他发现全国的城市排水道大多存在这样的现象,因此他和他的团队决定发明一个智能下水道清理装置。该装置在2013年第七届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
除此之外,在本届物联网大赛中,郑州大学的科技发明还涉及医用和特殊人群使用的智能产品。比如,郑州大学的孙伟南和他的团队创作出了可以应用于医学的仿生手——仿生自主视觉机械手;刘乐和王耀洲设计了一款适用于儿童的发明——儿童智能语音碗垫;史一明则发明了一款适用于盲人的眼镜等。
“学生创新发明从实际生活着手,做起来容易,也更容易被接受。物联网这种科技创新平台让学生能把学科知识进一步运用,并且从创意到设计再到比赛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接下来科技创新发明应该继续提高学科之间的深度合作,跨学科发明会更有意义。”荣获物联网比赛“优秀指导老师奖”的机械工程学院赵江铭老师说。
据悉,第七届ICAN物理网创新创业大赛是教育部质量工程支持项目之一,是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中国选拔赛,是面向大学生创新的年度科技竞赛。自3月份开赛以来,全国30余个省份、百余所高校的上万名学生参与,郑州大学承办了华中2赛区选拔赛。参赛内容涉及公共安全、环境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健康监测等多个领域。
培育创新沃土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质量,郑州大学一直将科技创新作为探索本科生教育工作新思路的突破口,积极在各个院系内推进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工作。
本着以科技创新工作带动学生工作的指导原则,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了“深蓝科技部”。 该部的日常运营活动完全由本科生自主管理,学院负责提供配套的项目基金与专业化实验室。在科技创新项目开展上,“深蓝科技部”设立了科技带头人机制,由大二以上的科研创新骨干分子担任科技创新项目带头人,策划科研创新项目,并招收低年级同学参与到项目的研发活动中。带头人有权向学院和学校申请项目经费和实验室使用权,并指导低年级同学进行项目的研发活动。与此同时,学院还为“深蓝科技部”配备了高水平的“导师团”。“导师团”由学院里的科研骨干教师和其他院系的一些相关专家共同组成,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除此之外,“深蓝”的成员还积极报名参与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科研项目,以获得更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我们一直在摸索一套融创新思维和科学管理为一体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为青年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更富有营养的‘土壤’,让同学们富有创新思维和思想火花的创意得以提炼,完成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为社会生活的便利做出一份贡献。”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书记、物联网大赛组委会副主席张宏选介绍,郑州大学在学生主导、学院帮扶、导师指导的体制下,在鼓励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下,学生的科技创新发展十分迅速,频频取得出色成绩,培育了优良的科技创新之沃土。
2013年10月12日 大河报A14
开研讨会,办纪念展,重温焦裕禄精神
新闻学子多种形式纪念前辈穆青
(记者 王灿 田园 文 记者 白周峰 摄影) 10月11日,“勿忘人民 人民不忘——纪念穆青逝世10周年暨数字化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与新闻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举行,这场纪念穆青逝世十周年系列活动,从9月13日拉开帷幕:包括南振中专题报告会、大型纪念展、重走穆青路、全国学术研讨会等。
“勿忘人民”成为学院“院训”
昨日上午的研讨会上,郑大新传学院院长南振中说,穆青同志提出的“勿忘人民”,堪称新闻后备军的“军魂”。经大家一致赞成,“勿忘人民”也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训”。
“勿忘人民”是穆青25年前提出来的,在此之后,很多场合,穆青都提起这四个字。
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说,穆青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留下了许多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该校于2004年11月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一家专门从事穆青研究的学术机构——穆青研究中心。
重走穆青路,探访焦裕禄精神
穆青曾在兰考进行过7次采访、调研,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等新闻名篇,兰考也因此成为新闻的“富矿”,新闻工作者敬仰的土地。
9月23日下午,郑州大学举行“重走穆青路•再访兰考”启动仪式,20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穆青当年的采访路线,分成六路小分队,深入基层与采访对象一起生活,展开采写报道。
学生们沿着穆青当年采访焦裕禄事迹的路线,深入村庄、留居农家、走进企业进行现场采访,倾听来自第一线最鲜活的声音,深入探访焦裕禄留给兰考的精神财富,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采访所得给予记录,并以微博、微信、QQ空间等自媒体形式随时随地发稿传播。
200余幅珍贵照片和手稿亮相
10月10日上午,反映穆青新闻生涯、精神追求的200余幅珍贵照片和手稿亮相郑州大学图书馆,本次展览将持续开展一个月。展出材料是由郑大穆青研究中心历时9年从全国各地搜集筛选而来。
纪念展从“报恩还债,饱含深情”、“为国为民,无怨无悔”、“深入实际,心系群众”、“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等五个方面展示穆青“勿忘人民”的精神内涵。并附以穆青的新闻作品、摄影作品、书法作品等。
2013年10月15日 河南商报 A06版
郑大明年拟招4500名硕士研究生
河南商报讯(记者 郭清媛)昨日,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2014年,郑大278个专业计划面向全国招收各类硕士研究生4500名。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500名(含推荐免试生),专业型硕士研究生2000名(含推荐免试生)。
郑州大学学位点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门类62个一级学科;有1个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0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
2013年10月18日 河南商报 C06版
郑州世贸商城助学金捐赠仪式在郑州大学举行
(记者 杨广乾)10月16日,郑州大学第二学术报告厅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助学金捐赠仪式,60名来自不同院系的大学新生旁边坐着被他们亲切地称为“叔叔、阿姨”的资助人。马上,这些“叔叔、阿姨”将分别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助学金发放。
据了解,不同于其他社会捐款,此次贫困生助学捐款活动由肯同国际集团发起,由其旗下项目郑州世贸商城商户自发形成的捐款小组共同完成,每位学生将获得助学金5000元,共计30万元。捐款采用受捐助人和资助人一对一的形式,使受捐助人和资助人得以深入了解,赋予了此次捐赠活动更多的人性化与公正性。同时,捐赠人多为创业史丰富、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学生们不但能获得资金上的支持,在以后的生活和发展中,也可以得到更多创业技术、实习平台的真正帮助。
仪式上,肯同集团董事长宋海聚谈道:“校企联合能让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郑州世贸商城作为中原最大的服装综合体,商户经营稳定,回报社会是理所应当的。而学生则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深入了解成功企业家背后的成功史,能用公正的眼光对待成功、创业。想要成功,必须走向社会!”
生动形象的案例、娓娓道来的讲述,赢得了现场学生经久不息的掌声。正如受捐助大学生代表王学领所说,世贸商城提供的不仅是资金上的捐赠,更是人生创业路上长远的经验指导;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资助,更让人感觉到了整个社会的正能量。
2013年10月22日 河南商报 C07版
第七届中国MBA中部联盟峰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记者 尚华东)10月19日~20日,由郑州大学商学院主办,郑州大学MBA教育中心、郑州大学MBA联合会协办的第七届中国MBA中部联盟峰会在郑州大学隆重举行。本届峰会围绕“新形势下MBA教育的挑战与前景”这一主题,采取主论坛和分论坛形式。
主论坛围绕新形势下MBA教育的挑战和前景展开,分为嘉宾演讲和高端对话两部分;分论坛主题由“一会”、“一论坛”组成。其中,“一会”即MBA教育专家漫谈会,围绕“新形势下中部MBA教育成功模式探讨”这一主题展开,优秀院校之间进行经验分享、共同总结;“一论坛”即MBA论坛,以“MBA学员职业生涯设计和人生规划”为主题,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等结合实例或自身经验发表演讲,畅谈心得。
据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高友才介绍,本次峰会汇四方精英,关注最热话题,直面挑战问题,为中部六省乃至中国MBA教育的发展点亮燎原星火。
2013年10月25日 河南商报 A12版
从心里热爱才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河南商报记者 郭清媛)“我离开家乡有62年了。”昨天上午,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重返故土,分别来到郑州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和两个学校的学子交流研究心得,分享个人经验。
人物名片
崔琦
祖籍:河南宝丰 现籍:美国
职务: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从事电子研究工作。
荣誉: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其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等人之后,第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
学生初印象
很和善、讲话很朴实
已过七旬的崔琦,精神状态很好,由于长期在国外生活,他的中文表达不是很顺畅,与人交流时偶尔会停下来思考几秒,时不时还会夹杂英语。在同学们眼中,崔琦很和善:“讲话很朴实,没有高高在上地说教。”
河南工业大学学习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崔道欣说,他从和崔琦的交流中获得了更多关于物理学习的乐趣。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研三学生王占雨很激动,为向崔琦提问准备了一上午,谁知问过问题后他大脑一片空白,完全不记得崔琦回答了些什么。
忆往事
选择物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崔琦1951年离开中原故土赴港学习,至今已有62年,昨日的中原之行,是他62年后再度踏上中原故土。
谈及往事,崔琦说自己能够在物理上有所建树,是因为偶然而非刻意为之。
考上台湾大学后,崔琦立志学医,由于和故乡亲人沟通不畅,他无法得知赴台求学是否会给家人带来影响,于是放弃。那时,有一个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向他走来,“学物理,去美国,有奖学金”。了解崔琦经历的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副院长 李新建说,崔琦教授当年是“为自己关了一扇窗,迎来了一条阳光路”。
而崔琦对于自己的这段经历,只是解释为“无心插柳”,而物理学科本身,则让他觉得生活充满乐趣,不断钻研,这才“柳成荫”。
谈成就
想有所建树,要遵从内心的想法
“你认为什么是成功?”王占雨向崔琦提问,“经商挣钱,做工程好找工作,可是学物理好难坚持。”他问崔琦:“您有过动摇的时候吗?”
而崔琦对于何为成功、何为快乐生活,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经商从政很“bored”(注:无趣),而物理,让他觉得每天都有新发现,这是他坚持下去的原动力,这远远大于各种诱惑。崔琦认为,一个人,内在的力量最为强大,只有从心里热爱才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迎合社会,要摒弃功名利禄,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崔琦还与学生们分享了一些学习心得。他认为课本上的知识就好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能够驱赶黑暗但只能照亮一部分,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需要学习。此外,他还建议研究物理的学生不能拘泥于书本,要多与老师、同学交流,谈话可以激发灵感;对于有出国求学计划的中国学子,要提高语言能力。
2013年10月14日 东方今报 第12版
纪念穆青 “勿忘人民”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赵媛) 11日,“勿忘人民”——“纪念穆青逝世十周年暨数字化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与新闻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举行。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新华社河南分社、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等有关领导、穆青生前的同事、好友以及郑州大学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10日上午,反映穆青新闻生涯、精神追求的二百余幅珍贵照片和手稿亮相郑州大学图书馆,本次展览将持续开展一个月。据了解,展出材料是由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历时9年从全国各地搜集筛选而来。
2013年10月18日 东方今报 第9版
状元辞别港大 背后折射出什么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赵媛 记者 高冬丽) 【曾在港校任教的钱穆余英时都是国学大师】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士祥认为,国学本身就是相对于‘西学’而存在的。香港处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带,反而能让国学研究更灵活,也更具有全球视野,香港高校国学是一直延续并自由传承的,曾在港校任教的钱穆、余英时等都是国学大师。
◎河南省心理学会人格与社会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心理专家王纪琼认为:“应试教育往往牺牲学生的沟通、适应、抗压能力等‘软实力’,来提高他们的分数等‘硬实力’。”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士祥说:“‘学以致用’,国学不仅是要学,更是要用。”王士祥认为,香港处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带,反而能让国学研究更灵活,也更具有全球视野。
中国教育应该反省 过于注重“硬实力”
好不容易考上港大,才读了1个多月就选择退学。不少人提出疑问,现在的学生适应能力是不是有点弱?
“应试教育往往牺牲学生的沟通、适应、抗压能力等‘软实力’,来提高他们的分数等‘硬实力’。”河南省心理学会人格与社会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心理专家王纪琼认为,现在的孩子“软实力”有待提升。
王纪琼说,家庭教育不仅包括智商,还包括情商、财商、逆商、创造力商等,而我们现在注重智商,却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
在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士祥看来,这个偶然性事件,背后有着必然性的因素。
“孩子高考前要接受差不多12年教育,而内地长期以来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王士祥说,这种模式已经让学生形成了习惯,一旦改变就会难以适应。
王士祥说,对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和内地比起来,香港高校与社会连接更紧密,现在痛苦适应,将来就业后的不适应就会少一些。
者薛涌也在微博上发表看法:“要反省中国教育:如此高分学生到香港都适应不了不同文化,那么到日本、美国会怎样?全球化时代如何生存?别碰到啥事就一句‘我家从前比你阔多了’,正视自己的问题!”
为何不能遵从自己内心 应试教育造成自我迷失
不少网友认为,刘丁宁现在的生活,就是在遭受“冲动的惩罚”。
有媒体报道,刘丁宁一直有北大情结,但是报志愿时,遵从了父母的意愿填报了香港大学。
“刘丁宁的选择,也体现了现在家长和孩子普遍的矛盾。”王士祥说,不少大学生上大学都是父母选的学校和专业,上学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应。“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意志过强,孩子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心愿。”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
王士祥说,这背后与应试教育目标功利化、行为短期化有很大关系。
“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孩子缺乏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表现,容易自我迷失,让外界因素轻易捆绑自己内心”。每个家长都应该反思,让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有自我判断的能力,比选择哪所名校更重要。
香港高校不能学国学? 钱穆余英时都是大师
刘丁宁从港大退学,主观上是她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香港大学就没有纯粹的国学吗?
王士祥说,对国学来说,它在形成时就有外来文化的气息,“纯粹”本身就是个伪命题。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吞噬,一批学者才提出了“国学”的概念。“国学本身就是相对于‘西学’而存在的”。
王士祥说,在学术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国学”与“西学”的绝对分野已经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纯粹的、孤立的国学研究,其实是不可能的。而香港处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带,反而能让国学研究更灵活,也更具有全球视野,香港高校国学是一直延续并自由传承的,曾在港校任教的钱穆、余英时等都是国学大师。
“‘学以致用’,国学不仅是要学,更是要用。”王士祥说,他在与港台相关学者交流中也发现,他们更注重国学应用,注重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启发和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到香港学国学,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学术与哪所大学无关 更多在于自身的追求
对于刘丁宁的选择,不少人也表示了担忧。
“她适应不了香港大学,难道就一定能适应北京大学吗?”王士祥说,如果抱着学习更纯粹国学的想法,恐怕北大中文系也未必能如愿,到时候该何去何从。
媒体报道,对于刘丁宁的决定,她的同学魏新元也有所担忧:“我担心的是她真正进入北大,发现现实的北大中文系不是理想中的怎么办?她有没有对北大中文系作出更深刻的研究,包括老师的学术成就,授课方式以及更全面的评价呢?她不知道未来在北大面临什么,如果离开港大到北大,发现不是她想的那样,会不会面临更棘手的问题。”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在王士祥看来,想钻研国学,选择什么样的大学并不重要,更多在于自身的追求。
个人选择不必过度解读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也有不少人认为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刘丁宁的选择。
王纪琼认为,刘丁宁退学复读,终究只是个人选择,旁观者不必把她推上神坛,也不必过度解读。不过,近些年从香港高校退学的“刘丁宁”们至少证明,不管“香港高校热”还会持续多久,考生和家长报考时都不应盲目。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另一种学习和竞争环境,只有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王纪琼说:“刘丁宁敢于放弃港大,重新选择,也证明她自我意识的觉醒,长大了。”从这个角度看,对她和家庭来说都是个好事。
2013年10月25日 东方今报 第7版
记者珍藏15年 东方今报转赠崔琦特殊礼物
【编者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62年前,祖籍河南省宝丰县、年仅12岁的崔琦离开家乡,远赴香港、美国求学,并于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目前唯一生在河南的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昨天,74岁的崔琦偕妻子琳达,首次回到了故乡河南。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的人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首次回到故乡河南,他走访了哪些难忘地方?
15年前,东方今报记者靳晖受托珍藏了一件送给崔琦的礼物,昨天,这件礼物顺利送到崔琦手中了吗?请看东方今报记者全程记录:诺奖获得者崔琦首次回到故乡河南。
【人物简介】
唯一生于河南的诺奖得主。
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省宝丰县,1982年起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目前唯一生在河南的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东方今报记者 王秋欣
首席记者 赵媛/文
记者 沈翔/图
“这是一张我们珍藏了15年的老照片,受人委托,把这张照片亲手交到您的手上。”10月24日上午,郑州大学,当崔琦颤抖着双手从东方今报社社长赵国平手中接过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时,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这是一张怎样的老照片?这张照片和崔琦有着怎样的特殊关系?为什么这张照片会出现在东方今报社社长手中?珍藏了15年的照片背后隐藏着怎样一个关于“承诺和遵守”的故事?
【惊喜】 意想不到的礼物惊呆所有人
“崔老首次回到河南,东方今报社有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您。”10月24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与崔琦夫妇座谈时,介绍完郑州大学的简要情况后,刘炯天突然说了这样一句话。
一时间,所有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这是您母亲去世前最后一张原版照片,1965年11月18日在北京拍的。”当东方今报社社长赵国平捧着一个相框边说边走向崔琦的时候,崔琦扶着沙发的扶手艰难地站了起来。
“这是我们的记者靳晖在15年前去宝丰采访您家人的时候受托珍藏的,当时您家里人嘱托我们的记者,如果有幸见到您,就把这张照片亲手交到您的手上。”赵国平社长一边讲述着这张照片的来历,一边郑重地递上了照片,崔琦颤抖着双手接过照片,凝视着照片上的母亲,久久没有说一句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喃喃说出两个字:“谢谢!”
“这份礼物实在是太珍贵了!”在场的人看到这个场景,频频感叹。
【缘起】 15年前本想为崔琦出传记
这是一张已经泛黄的黑白照,照片上的老太太身穿黑色棉袄、头戴深色帽子,慈祥地微笑着。在照片的背面,写着一行蓝色钢笔小字:“1965年11月18日于北京” 。
“这要从15年前说起。”昨天,为找寻照片一夜未眠的东方今报记者靳晖,讲述了15年前的一段往事。
“那是得知崔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三天,时间是1998年10月15日。” 当时在河南一家出版社工作的靳晖,向出版社领导汇报了一个出书选题:就是由家乡的出版社为崔琦出一本人物传记,“他是唯一一个在河南出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我觉得这本传记意义重大” 。
此建议获得出版社的赞同后,年轻的靳晖在当年10月15日抵达了离宝丰县城北约10公里的肖旗乡范庄村,开始采访崔琦的亲戚、家人、邻居,为出书积累素材。
【承诺】 要把照片亲手交到崔琦手上
“当时接受我采访的是崔琦大伯家的堂兄,名叫崔章义。”靳晖指着当年厚厚的采访笔记上的名字回忆说,照片就是崔章义亲手交给他的。
“当我采访完崔章义,我问他有没有崔琦家的遗留物品可以拍照留档,崔章义就带着我来到崔家祖屋,找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靳晖回忆说,当时照片保存得不是很好,上面有很多灰尘和烛油,边缘也有些破损。
崔章义告诉靳晖,这是崔琦的母亲王双贤去世前第三年在北京照的,也是在老家留存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在得知靳晖正在联系远在美国的崔琦时,崔章义说,他也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到崔琦了,“他把这张照片交给我,让我见到崔琦的时候亲手把照片转交给崔琦,留作纪念”。
“当时,我们都以为出书的事情八九不离十,我可以很快就联系上崔琦,就答应了下来,没想到,这个承诺延迟了15年才兑现。”讲起往事,靳晖不胜唏嘘。
在收集完10多万字的素材后,靳晖委托人辗转联系到崔琦在美国的二姐崔珂,表达了家乡想为崔琦出本书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崔琦的授权。但很久之后,靳晖通过其他渠道获得消息,崔琦本人非常低调,不愿张扬,谢绝了众多出版社的书约,出书的计划最终搁浅。
此后,随着工作的转换,照片和当年的采访资料都尘封在了靳晖的旧书箱里。
【践诺】 珍藏15载,终交付崔母遗照
“我是23日晚上6点多看河南卫视《河南新闻联播》时,突然看到崔琦回河南的消息的,当时我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找到照片,把照片交到崔琦手上。”10月24日上午,回想起前一晚彻夜无眠的经历,靳晖还是有些激动。
因为是上夜班,靳晖下班已是24日凌晨1点。回到家后,靳晖开始凭着记忆找寻照片。“因为时间相隔太久,中间搬了好几次家,我不知道照片是放在现在住的地方还是原来的房子里,只好先从现在住的地方翻箱倒柜地找”。
就这样满脸灰尘地找了两个多小时,在将近凌晨4点的时候,靳晖终于在一本厚厚的书里发现了平整夹着的照片。
“由于太激动,之后我再也睡不着,就翻看以往的采访笔记回忆那段时光,就这样一直到清晨。”24日一大早,得知崔琦将于上午访问郑州大学时,靳晖同东方今报社社长赵国平一起,赶到了郑州大学,在崔琦异常紧张的行程中,特别抽出了10分钟,完成了这场饱含温情的交接。“当我看到崔老拿到照片后的表情,觉得一夜没睡都值了”。
崔琦先生握手东方今报记者靳晖,感谢他把照片珍藏了15年
2013年10月07日 大河网
入校15年聚会 郑大中文系学子捐助两贫困学妹
(记者 孙华峰 通讯员 李果)10月5日,郑州大学中文系九八级同学入校15年聚会。为感恩母校,与会学生共同捐赠6800元,资助郑州大学文学院的两名贫困学妹一年的学费。
当天,秋高气爽。阔别学校11年,已经入校15年的34名郑州大学中文系九八级学子,上午参观了母校郑州大学新校区,下午回到了郑州大学老校区,重温当年求学、追梦的校园情怀。多位老师应邀参加了学生们的聚会,师生们欢声笑语,共聚一堂。
对于中文系九八级同学捐助两名贫困学妹一事,郑州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曹干彬和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许志远共同进行了见证,与会学生委托文学院将捐赠的6800元,作为两名贫困学妹第二年的学费。曹干彬说,九八级同学聚会感恩母校的方式让他感动,捐助两名贫困生的行为,让这次活动更有意义,是郑州大学文学院的精神和文化传承,体现了中文系九八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2013年10月09日 大河网
郑州大学“重走穆青路——再访兰考”活动圆满结束
9月26日下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走穆青路——再访兰考”采访活动圆满结束。在李凌凌和詹绪武老师的带领下,学院22名师生组成的采访团,在素有新闻“富矿”之称的兰考,沿着当年焦裕禄和穆青走过的路,谒烈士、走基层、访农家、进企业,深入接“地气”,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紧张采访,满载着新闻职业精神和新闻实践能力提升的双重收获,回到校园。
本次采访分两个层次展开,首先沿着穆青当年采访焦裕禄事迹的路线,全面了解兰考的焦裕禄文化氛围;然后,以穆青精神为导向,分成六个采访小组住进农家、留居村庄、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贴身性体验采访,深入探访焦裕禄留给兰考的精神财富。
9月24日,采访团先后来到焦裕禄纪念园,拜谒焦裕禄墓,瞻仰焦裕禄纪念展;走进当年“三害”的重灾区,兰考第一风口——东坝头乡,参观焦裕禄“扎针贴膏药”治风沙的“焦林”;驱车到城关乡朱庄村,仰望“焦桐”——焦裕禄亲手栽下泡桐,长在兰考人民心里的树;深入到当年焦裕禄树立的“除三害”的红旗村—双杨树村,听村民深情讲述焦裕禄和穆青到他们家的故事;走进产品远销欧美和日本的木业产业园,探访焦裕禄开发防风固沙的槐树、泡桐林业,如今变成兰考兴县富民产业的历史变迁;参观焦裕禄和穆青文化园、焦裕禄干部学院等文化教育设施,感受兰考厚重的焦裕禄文化和穆青文化氛围。
9月25、26日,采访团分为六个小组,学习穆青的采访精神,从两个方向驻点展开深度采访,一路以探访和挖掘记忆中的焦裕禄和穆青,包括参加兰考县委宣传部的“焦裕禄文化资源保护和发掘活动----沿着焦裕禄的足迹访农家”、寻访穆青采写焦裕禄报道时探访过的人物或后人活动;一路以焦裕禄精神和穆青精神在当代的弘扬为采访主题,住进农家,留驻村庄,扎进企业,体验兰考新农村的变迁,贴身观察基层优秀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生活、深入车间与工人沟通、走上村口街头与群众交流等。体验基层干部、群众的生活,记录真实的当代兰考。
3天的采访活动紧张而又紧凑,采访团成员为群众讲述焦裕禄时深情的泪水所感动,为县委宣传部干部讲述的“兰考是一个净化新闻人的土地”的讲述所感动,为前不久新华社、《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主要领导来兰考采访,深入到行政村和农户家一蹲就是几天的事迹所震撼,为焦裕禄种的“一棵树”发展为兰考的致富产业所感动,为自己深入接“地气”,提高了“知民度”,获得了无数的新闻灵感,提升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而欣喜。采访团成员、大三学生韩扬眉说,参加“重走穆青路”之后才明白,只有深入基层、接地气才能采到最有价值的信息;研一学生雷笑说,带着惊奇走进兰考,满怀收获回到学校,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历练自己,早日成为真正的新闻人。
在采访活动中,同学们更深切地体会到穆青“勿忘人民”的宝贵价值,他们坚持踊跃、深入地扎进基层、深入百姓院落,来到群众之中,展开调查研究,脚踩泥土,倾听来自第一线最鲜活的声音。他们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将采访所得给予记录,并以微博、微信、QQ空间等自媒体形式随时随地发稿传播。
穆青曾经在兰考进行过7次采访、调研,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等新闻名篇,兰考也因此成为新闻的“富矿”,新闻工作者敬仰的土地。穆青对这片土地有着独特感情,与兰考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兰考人民也把他作为最知心的朋友和最可敬的记者。
据悉,“重走穆青路”是穆青研究中心和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品牌活动。研究中心的老师带领本科生、研究生深入到穆青当年学习、成长、战斗、工作过的地方进行深入的采访、调研、资料搜集和科学研究活动,踪迹遍及河南全省、北京、山西、陕西、上海、辽宁、黑龙江等地,走访了革命史专家、知名记者、八路军老战士、穆青生前报道过的典型模范人物及其后人,以及在不同时期与穆青有过接触的各地群众数百人次。 本次“重走穆青路——再访兰考”活动是郑州大学纪念穆青逝世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穆青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第四次走访活动。
2013年10月12日 大河网
郑州大学举办纪念穆青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通讯员/王晓宁 爨淑纳)10月11日,“纪念穆青逝世10周年暨数字化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与新闻创新”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举行。来自清华、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的领导专家、新闻记者,还有穆青同志生前的同事、好友以及郑州大学师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纪念穆青同志逝世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郑州大学举办的第四次“穆青主题”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此次活动,“勿忘人民”是鲜明的主题,贯穿活动始终。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说:“在穆青同志逝世10周年之际,郑州大学和穆青研究中心组织“重走穆青路,再访兰考”等活动,举办“‘人民记者’穆青纪念展”,召开“穆青学术研讨会”,就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勿忘人民’的优良传统。”
“勿忘人民”贯穿研讨会四个分论题
研讨会以“挖掘、继承和发扬穆青精神,探讨培养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的(人民)新闻记者的路径”为宗旨,设立“数字化背景下新闻工作的变化与应对”、“数字化背景下的穆青精神传承”、“数字化背景下的新闻人才培养”、“数字化背景下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创新”等四个分论题。
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任董广安说:“‘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主张的核心观念,同时也贯穿于穆青新闻实践中,穆青是群众路线的践行者。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开展穆青研究,深度发掘穆青研究的价值,对于培养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新闻观,在新闻报道中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有效地引导舆论,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研讨价值。”
“勿忘人民”是穆青逝世10周年纪念展主题
研讨会当日,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了由中共郑州大学委员会举办的“勿忘人民——穆青逝世10周年纪念展”。
纪念展以“勿忘人民”为主题,分为穆青新闻作品展、“勿忘人民”主题活动展、穆青研究中心成果展三个板块,从“报恩还债,饱含深情”、“为国为民,无怨无悔”、“深入实际,心系群众”、“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等五个方面,充分展现了穆青“勿忘人民”的精神内涵。并附以穆青的新闻作品、摄影作品、书法作品等,深刻诠释了穆青精神——热爱祖国、“勿忘人民”的民族情感;顾全大局、立场坚定的政治觉悟;求真务实、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堂堂正正、别无所求”的高尚情操。
“勿忘人民”成为郑州大学新闻学院新院训
研讨会开幕式上,南振中向大家通告了一个新消息——“勿忘人民”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院训!
南振中说:“昨天上午,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和校长刘炯天参观“‘勿忘人民’——‘人民记者’穆青纪念展”之后说,新闻与传播学院应该把“勿忘人民”作为“院训”。当天下午,新传院党总支书记焦世军就召开了党政领导班子会议,研究落实这一提议。大家一致赞成把“勿忘人民”作为新传院的“院训”,让“勿忘人民”的气质、理念和情怀一届又一届、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南振中希望,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体师生能珍惜“勿忘人民”的院训,走出去的毕业生能够成为“勿忘人民”理念的信奉者和践行者。
据悉,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11月11日,是全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穆青研究的学术机构。自成立以来已召开过三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全国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2005年10月)、“纪念穆青逝世五周年——‘新闻名篇与名记者’全国学术研讨会”(2008年10月)、“纪念穆青诞辰90周年暨新闻名篇与名记者全国学术研讨会”(2011年3月)。此次研讨会是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也是郑州大学纪念穆青逝世十周年系列活动第四场专题活动。前三场活动分别是:9月13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原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为郑州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作了题为《“勿忘人民”的警示价值》的专题报告,拉开了穆青逝世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序幕。9月24日至26日,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深入兰考开展了为期3天的“重走穆青路 再访兰考”走访活动,深入群众之中,学习体会穆青精神。10月10日,为期一个月的“勿忘人民”——穆青逝世十周年纪念展在郑州大学图书馆开幕,展出了反应穆青新闻生涯、精神追求的二百余幅珍贵照片和手稿。
大河网 2013年10月11日
郑州大学学生发明“神器” 能对下水道清淤解堵
(记者 许会增 通讯员 孙玲巧 王陆锋)生活垃圾随手堆砌,下水道污水“水漫金山”,如今城市下水道排污成了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郑州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的张冬和他的团队设计出了一款智能、轻便、高效的清理装置——智能下水道清理装置。该装置在2013年第七届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团队也在积极地完善该装置,下一步希望能投入使用。
抽出水道内污水并且阻断上游,利用装置的超声波传感器和摄像头探测管内状况并反馈到控制器。根据探测收集的数据,智能调整机械臂与工作台的位置,以适应管内状况。清理过程中,针对管壁粘附物,机械臂将伸展至接近管壁,然后机械臂以及端部转刀同时旋转,沿管壁旋转搅动垃圾,同时水枪出水,冲击管壁,彻底清理管道粘附物。而针对管底垃圾,则根据摄像头观测情况,人为调整机械臂与工作台位置,逐层切削污泥层,同时下部水枪冲洗切削过的污泥层,使污泥流至下游。如存在清理不彻底或其他意外情况,可及时调整装置,达到最佳清理状态。
智能下水道清理装置以履带式小车为底盘,采用超声波传感器及摄像头探测管内工况,根据管内工况自动调节机械臂与工作台的位置,采取旋转机械臂,沿管壁旋转松动垃圾,水枪配合冲洗管壁,将垃圾推出管道并彻底清理。
张冬说,他发现学校的下水道堵塞现象很严重,下雨天排水不畅,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发现全国的城市排水道大多存在这样的现象,所以决定发明一个下水道清理装置。
据了解,传统的人工下水道清理,工作量大,环境恶劣,并且效率低,效果不佳;而现代联合清污车清理,针对大型管道的清洁效率高,效果好,但是对于分布更广,更易堵塞的小型管道而言,清理方式不够灵活,成本过高等缺点。而张冬同学表示他们的这套装置将大大改善这些缺点。
“智能下水道清理装置体型小巧,能深入直径在300mm至800mm的小口径的下水道内进行清理;其次,该装置采用近距离清理,降低功耗,弥补大型联合清污车成本过高的不足,并且操作较简便,可定期对下水道进行排查清理,保持下水道的畅通,增强下水道的排污能力。” 这也是让张冬和他的团队感到满意的设计。
大河网 2013年10月15日
郑大4名学生发明抗晕车健身器 获全国大赛三等奖
(记者 许会增 通讯员 余梦婷 黎晓雨)国庆长假已过,可提起旅途中的奔波,晕车族还心有余悸:眩晕、呕吐、心慌……10月15日,记者从郑州大学获悉,近日,该校大学生设计出了一种预防与治疗、娱乐与健身融为一体的“晕动病模拟划船机”,为晕车族带来福音。
晕动病是汽车、轮船或飞机运动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发生的疾病。
“晕动病产生的原因很多,耳前庭机能稳定性不良是最主要的原因。模拟划船机可以使耳前庭被动得到训练。”四名设计者之一,郑州大学2011级机械工程学院陈仙亮介绍。
模拟划船机由一个底座、一支撑架与两个对称的模拟小船组成,两个小船可以相互配重平衡,单人、双人都可使用。
模拟小船以被动旋转训练为基本形式,小船下各有一个凸轮,凸轮使船体上下颠簸,此时速度传感器模块采集凸轮速度,主旋转模块在一定初速度基础上根据传感器信号控制整个装置旋转速度,液晶显示屏显示装置旋转速度,从而再逼真模拟划船动作,人感觉就像在大海里划船一样。
“人在上面模拟划船,可以被动地感受加速度的变化,让内耳前庭逐渐适应,从而减弱和消除对加速度变化的过激反应,此外,电脑会根据使用者每次训练时间,自动生成训练日志并给予指导,科学管理训练日程,达到克服晕动病的目的。”陈先亮笑着说,“我们四人虽都是大男生,但我和另一个哥们连坐公交都会晕车,就下定决心要发明一种防晕车的东西。” 据了解,该设计在2013年第七届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
2013年10月18日 大河网
郑州大学学生发明人行道全自动铺路机(图)
(记者 许会增 通讯员 徐慧冰 郑恬)烈日当空,当别人忙着避暑,铺路工人却必须顶着火辣的太阳工作,繁重而机械。10月15日,记者从郑州大学获悉,近日,该校学生刘崇超和他的团队发明了人行道全自动铺路机,有望为铺路工人带来“福音”。
这个机器分为两层,看起来像个简易化的小型拖拉机。有运送砖块的传送带,调整砖块正反的圆轴,排列砖块花样的圆盘等。通过砖块分拣整理、运输调整、花样变换后到达检测口,砖块顺斜坡滑下,机器移动碾压完成铺设。
刘崇超说,现如今关于人行道铺设方面的研发还十分欠缺,距离全自动、高效率还任重而道远。受荷兰发明的自动铺路机的启发,他们团队合作发明了这个机器。克服了荷兰的自动铺路机不是全自动,需要人工排列砖块的缺点,想要帮助实现人行道的全自动铺设。
据了解,现在国内的人行道铺设基本还是依靠人力。城市的快速发展对道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人行道的建设,工人必须蹲在地上进行铺设,制作成本高。刘崇超表示,他们的发明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日后加以改进,投入使用,比人工铺设要快的多,可以节省不少人力,也能减轻工人的工作强度,成本还低。
据悉,该机器在2013年第七届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团队也还在积极地完善该装置。
2013年10月21日 大河网
郑大学子发明废弃电缆线芯自动剥离机 申请专利
(记者 许会增 通讯员 尹洁 李晓青)整理废弃电缆——传送——纵向粉碎去皮——横向粉碎切割——振动分离,五步骤之后,废弃电缆线芯将自动剥离——无污染纯绿色剥离。这就是郑州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的四名学子发明的废弃电缆线芯自动剥离机。
10月20日,记者从郑州大学获悉,目前,该项发明已经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并申请了专利。
据了解,自动剥离机由整理装置、传送装置、切割装置、分离装置等几部分组成。当整理装置检测到整理槽内有电缆时,整理装置会在偏心轴的激励下进行振动,将电缆从整理槽中分离出去送到传送带上。传送装置检测到传送带的电缆,传送装置机器运转,将电缆传送至电缆皮层剥离装置处。那么关键是如何去皮呢?原来电缆皮层去除装置上下各有一个切割刀,当电缆经过去皮装置时,圆柱型的电缆皮层上下两个端面就会被切除掉。此时,铜线部分和橡胶外层部分就相互独立了。最后,定长度粉碎切割装置和振动筛配合使用,8mm左右长的铜丝就会被切割好从筛网里分离出来。
“现有的对废弃电缆的处理方案一般有两种 ,一是焚烧或者人工切割去皮 ,二是使用完全粉碎机进行回收处理。”此装置的负责人丁亚东解释道,“而这两种方法都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完全粉碎机对电缆进行处理时由于需要完全粉碎,在粉碎过程中会产生高温时橡胶皮层胶体化,所以其在处理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注水降温,这会造成的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污染,而用此装置则可以实现零污染。”
据了解,废弃电缆线芯自动剥离机采用不完全粉碎技术实现铜和橡胶分离,粉碎程度只是完全粉碎机的1/10不到。所以机器能耗低,也没有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物质,能实现真正的高效绿色回收。
“我们这个作品正在参加挑战杯,我们也在做着商业策划书,希望我们的发明能满足各废品回收公司及电缆制造公司的需求,得到更大的运用。”丁亚东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