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2880
- 在线时间
- 32353 小时
- 精华
- 262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威望
- 12880
- 金钱
- 61256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UID
- 1
- 性别
- 女
- 考研年份
- 2014年
- 报考院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帖子
- 19286
- 注册时间
- 2007-3-21
|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是研究电与磁现象、规律和应用的学科,共设置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研究方向。
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始创于1959年,是河南省高校创设最早的电气工程学科,1986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坚持传承、创新、发展的办学思想,面向电力系统和电气装备行业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现已培养硕士生300余人,普通本科生3000余人,其他类型学生5000余人,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和中原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50人,在职工程硕士约50人。
电气工程学科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1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4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省级学术带头人2人,厅级学术带头人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5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10人。拥有省部级科研机构“智能电力装备与系统控制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电磁检测技术工程中心”和“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以及十多个理念领先、设备先进、种类齐全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训、实验与仿真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分析计算、电力系统规划与运行分析、电力系统负荷建模、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监测与控制、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电气设备故障诊断、电机与控制、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12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近百项,到款科研经费15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被SCI及EI收录6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正式出版国家规划教材、专业核心教材等各级各类教材4部。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郑州大学现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电磁检测技术工程中心,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PLC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工程中心等3个河南省工程中心,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5人。
学科设有控制理论与工程研究所、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所、脑与生物电子信息研究所,在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智能信息采集与处理、智能计算与控制系统优化、复杂工业系统建模与控制、机器视觉、生物信号检测与处理、脑与行为调控、类脑智能、脑机接口等领域取得了大量创新性研究成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省杰出青年基金、省重大科技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攻关和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百余项,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数十项,科研成果在电力、化工、制药、石油、机械、食品、冶金等多个领域得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研究电子电路、电子器件与电子信息系统的理论、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电路理论与技术、信息处理及相关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电子科学与技术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和巨大成就,该学科推动了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的技术进步,正朝向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方向发展。
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本学科设有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在嵌入式系统与SOC设计、智能信息处理、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图形图像与视频处理、光电器件与通信技术、射频功率器件、数字电视技术等研究领域已形成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梯队,取得了一批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留学回国人员9人,河南省学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省级骨干教师4人。学科有“河南省激光与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电磁检测技术工程中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依托学科平台已建立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和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
郑州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也是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同时拥有河南省电磁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省激光与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本学科1998年获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留学回国人员16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6人,师资结构合理、科研水平较高,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发表SCI/EI论文130余篇,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郑州大学“软件工程”学科是在前郑州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调整的一级学科,该学科前身是创建于1972年的郑州大学计算技术专业,是河南省最早的计算机类的专业。2010年郑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获准参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批试点专业。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从“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首批次批准郑州大学“软件工程”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并获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的授权。郑州大学“软件工程”学科具有本、硕、博三级培养体系和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自1993年以来一直是河南省重点学科。2010年以来,培养了20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10多名博士生。
本学科现有教师29人,其中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留学回国人员1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5人,师资结构合理、科研水平较高,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发表SCI/EI论文120余篇,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郑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具有40多年的办学经历,是河南省设置最早的计算机专业。起源于原郑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技术专业,于1972年开始招生,并于2001年合校后院系调整,由原郑州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原郑州工业大学计算机应用系合并组建为新郑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该学科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也是河南省最早获得硕士和博士授权专业,是。
目前学科具有稳定的学科梯队,有专任教师4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16人,8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留学回国人员10余人,拥有河南省学术带头人4人,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2人。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在并行计算、软件理论、智能信息处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智能系统、信息安全、自然语言处理、量子密码学、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嵌入式系统设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及应用系统、图形图像处理、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技术、模式识别、复杂网络系统、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应用、云计算与网络软件体系结构、医学生物信息处理、空间信息移动应用、军事仿真等领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本学科学术交流广泛,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外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科研合作关系和学生交流机制。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博士,美国Illinois大学教授、国际著名数据库专家韩家炜都曾就读于郑州大学,并与该学科点保持良好联系。
经过多年建设和积累,本学科具有河南省高校信息网络实验室等多种科研基本平台,已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与科研基础设施以及管理制度,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数10项,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300余篇,120余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本学科点培养研究生600余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