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0

主题

0

好友

3000

积分

荣誉版主

Rank: 8Rank: 8

升级  0%

UID
6791
性别
保密
帖子
269
注册时间
2007-10-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30 21:11:15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权威推荐:郑州大学2023年考研内部权威资料【点击查看】
总部地址:郑州大学主校区育博书店
考研咨询热线:13633846090(同微信,请优先微信联系)
---------------------------------------------------------------------------------------
第一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l.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1)条件:
客观条件:俄国已具有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2)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及工农苏维埃政府成立;《布列斯特和约》;共产国际的成立。
★★(3)历史意义: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
(2)措施: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军事胜利。
3.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2)苏联的成立:1922年成立,1924年第一部宪法生效。
2.巴黎公社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联系和国际影响的比较
★结果:①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了,因为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在思想上、政治上还不成熟,革命只限于巴黎,未得到农民的支持,不能从根本上摧垮资本主义制度。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了。因为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表现出较强的落后性,俄国资产阶级也表现出政治上的软弱性,工人阶级在斗争中接受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组织性、战斗性。
★国际影响:①巴黎公社革命未能开辟一个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新阶段,其后的工人运动并未继承巴黎公社武装夺取政权打碎旧国家机器的传统,而是以合法斗争和经济斗争形式为主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发展,工人的经济政治状况有所改善。②十月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纪元的开端。由于“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受到严重削弱,各国阶级矛盾激化,加之十月革命的鼓舞,因此形成了战后初期无产阶级斗争的高潮。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时间:1919年1月~1919年6月28日
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参加国:27个战胜国
(2)操纵者:英国劳合•乔治、美国威尔逊、法国克里蒙梭
★★(3)大国意图:
美国: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计划”,企图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英国:实行“势力均衡”政策,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
法国:最大限度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4)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①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①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严惩和限制,建立起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②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分立,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部领土被割让给意大利;巴尔干部分地区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归还波兰。
其次,奥斯曼帝国解体,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
评价:
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标志着战后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但也隐含着许多矛盾,这一体系不可能持久。
华盛顿会议
(1)背景:一战后,美、英、日三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相互争夺。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这一会议。

(2)时间:1921年到1922年,参加国除美英日以外,还有中法意比荷葡。
★★(3)内容:
①《四国条约》:美、英、法、日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
②《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日、法、意分别规定各自的主力舰和航母的总吨位。
③《九国公约》名义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又使中国陷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中日协定: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4)影响:
①《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对英国来说,既维护了英日友谊,又促进英美关系,使英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上的巨大权益暂时得到保障;对日本来说,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美英法大国的制约。
②《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美英海军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丧失,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上的胜利。
③《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乱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提供了条件。
★(5)评价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华体系形成。
凡尔赛体系的特点
特点:①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为主导。②该体系具有反动性。③该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④该体系具有一定的进步性。4.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①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②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受到遏制。③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对象。总之,华盛顿体系在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遏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5.凡-华体系的总体特点
它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实力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而建立的;英法仍不失欧洲大国地位,在世界通过操作国际联盟发挥主导作用;美国依靠经济实力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失败,但在拉美进一步巩固了西半球霸权,在东亚和日本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藏的各种矛盾。
(1)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a.法德矛盾
    b.战败的土耳其与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a.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
    b.英法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矛盾。
    c.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
(3)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一战后的世界主要矛盾
一战后的世界主要矛盾有下列四对矛盾:
(1)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表现为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2)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3)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2)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的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纯粹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2.20年代~30年代关国经济繁荣、危机的原因分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萧条,1929年~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A.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1)新的理论和政策
自由主义到凯思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思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
(2)新的特点
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
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这种模式被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B.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主义,而且还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多也只能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C.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1)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肯定的作用。它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机。新政实施的结果是,巩固和加强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的危害。
(3)对罗斯福新政既不能过分赞誉,也不能过分贬低。它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它的结果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机。然而,不能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农民及工人参加革命行动,因为当时美国并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6.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历史原因相同。两国长期以来是君主专制的国家,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一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日本在东亚的市场亦受到压制。
②利用时机相同。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两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提供了条件。两国法西斯都利用经济、政治危机,乘机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③法西斯专政的本质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极端反动的公开恐怖独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使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把世界引向战争。
★不同点:①法西斯政权建立方式不同。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使势力大增。然后通过合法的形式,竞选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党自下而上地掌握政权后,立即建立法西斯专政,而是依靠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以及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自上而下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1.战后初期国际力量的对比
世界格局,即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这是雅尔塔体系得以确立的条件、基础和背景。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①法西斯德国被彻底摧毁,国土被盟军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海外投资全部丧失。
②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黄金储备几乎枯竭,昔日的威风一扫而光。
③法国更是元气大伤。战争使法国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贝当政府的卖国投降,更使法国的国际威望急剧下降。总之,旧的欧洲衰落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独占鳌头:
①在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成为头号军事强国。
②在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又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从而实际上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③在政治上,美国一度操纵联合国,把它作为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的工具;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也唯美国马首是瞻。
苏联空前强大:①经过二战,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②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二战中苏军是抗击德军的主要力量;在战争中苏联扩展了疆土,解放了东欧大片领土;战后初期苏军驻扎在东欧、南欧、中国的东北和朝鲜北部等广大地区。总之,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西欧的衰落,美苏战时军事实力的均势,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
4.两极格局的形成
①奠定基础: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落,美苏势均力敌。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的出现。
②初步形成: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构成雅尔塔体系。
③最终确立:到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全面冷战政策,美苏盟友关系彻底结束,转变为敌对关系。1949年、1955年先后建立了北约、华约两大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问题
(1)雅尔塔体系的确定及影响问题
①确定: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依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已经确立的基本原则,对世界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划分,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格局。它的确定,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和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主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发展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变化。
②影响:a.它有利于苏联和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b.它确立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并有利于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扩张。c.它有利于美苏称霸和争霸。可以说,战后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争端都直接或间接地和这一体系的存在和活动紧密相联,美苏双方都力图保护和发展有利于自身的势力范围。
(2)雅尔塔体系和凡-华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不同点:①凡-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②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③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④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⑥体系的性质不同。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由于二战后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3)关于雅尔塔体系的性质问题
关于雅尔塔体系的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
①一般认为它是凡尔赛体系的继续,是大国之间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世界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
②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对雅尔塔体系不能用帝国主义划分范围的观念简单地对号入座。它与凡尔赛体系有质的区别。社会主义苏联是它的主体之一,具有强烈的反法西斯的民主进步性质。它把国际民主原则与和平共处原则纳入国际关系体系。它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加入了国际社会形成世界新的格局。
(4)对雅尔塔体系的不同评价
①以肯定为主。二战期间,包括雅尔塔会议在内的三次大国首脑会议及其达成的协议对最后打败法西斯国家、结束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对战后世界和平的安排比凡尔赛体系进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方面比国联有效。战后半个多世纪世界没有发生大战,雅尔塔体系是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它还确立了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原则。
②基本否定。它诱发国际危机,威胁世界和平。在世界上导致政治、经济、军事各种危机。战后200多场局部战争中,美苏介入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战后之所以未爆发大战,并非是雅尔塔体系在起作用,而是美苏核军备对抗异化的产物。
③既要肯定其进步作用,又要否定其消极影响。进步作用的表现:对战胜法西斯起了决定作用;维护并扩大集体安全原则,联合国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肯定了国际民主原则,确立了法西斯国家非军事化;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把和平共处原则纳入国际关系体系。消极作用的表现:大国强权政治、大国主宰世界、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危及世界和平;侵犯中小国家领土、主权合法化,前苏军和美军分别长期进驻东欧和西欧各国;不尊重国家间的平等互利原则。
2.美国的“冷战”政策
★(1)美国实施冷战的原则
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①战后,美国凭借军事、经济、政治上的优势,企图称霸世界。②当美国的实力和野心达到空前高度时,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也在世界范围日益扩大。③美国把称霸的障碍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但又不敢贸然越过美苏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④美国在战略重点地区欧洲,采取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
★(2)冷战政策的定义和表现
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是指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的政策。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等都是冷战的表现。
a.杜鲁门主义
指美国总统杜鲁门1947年国会咨文的主要思想。在咨文中,杜鲁门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公然把干涉他国内政作为既定方针。因此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美国开始由局部扩张转变为全球扩张。在咨文中,杜鲁门公开把昔日的盟友苏联作为美国的主要敌人,并采取非战争的方式进行遏制。所以杜鲁门主义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也是美苏战时同盟彻底破裂的标志。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及其作用
美国从1946年秋开始发生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而饱受战争浩劫的西欧经济困难,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惶恐不安。在这种形势下,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西欧恢复了经济,从而防止了革命的爆发,巩固了资本主义秩序;西欧受援国家被迫接受了附加条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受到美国的控制;西欧国家及其殖民地还成为美国商品输出的市场。因此,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它既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又以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c.北约的建立
1949年,西方12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矛头针对苏联,实行集体防卫的原则,是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是美国实施冷战的手段。北约成立后,美国控制了北约,把西欧各国纳入了美国全球战略的轨道。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第二节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概况:
①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确立的原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丧失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②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表现:“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③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史学界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后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80年代末以来。这三个阶段各自发展状况及形成的原因可作
①战后初期至70年代: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起来。
★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②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原因: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③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呈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
★原因: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20世纪60、70年代,国际格局演变的总趋势及主要原因。
①趋势:由两极格局开始向多极格局的演变。
②主要原因:
a.美苏两霸削弱:1973年底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经济实力相对衰弱。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严重动摇;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加上对外扩张的加强,国家陷入困境。美苏争霸使双方都削弱,特别是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b.两大阵营瓦解,欧共体、日本的崛起:欧共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开始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60年代~70年代,东欧开始摆脱苏联模式,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c.第三世界崛起: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崩溃。不结盟运动兴起,77国集团的组成以及联合国中新兴国家力量的增强,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有力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6.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原因、影响和启示。
(1)变化;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国际关系格局取代。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开始形成;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原因: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衰落。法西斯德国、意大利成为战胜国,法国和英国受到严重削弱,欧洲的政治中心地位完全丧失。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的政治军事实力逐渐增长,成为世界上唯一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3)影响:一方面,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安宁;另一方面,彼此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4)启示: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根源是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势的基础上,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的强弱。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分析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及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2)世界两极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演变的根本动因:
①前苏联经济的衰落及其解体直接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②美、日、西欧三足鼎立是世界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的主要标志。
③第三世界的兴起,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多极化趋势中的“极”的内涵:
①多极化中的“极”主要表现为吸引力、影响力和作用力。即堪称一“极”的主要不是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借先进的科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投资、贷款、技术出口和转化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
②构成多极化中的“极”的载体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此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
(4)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
①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③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总之,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具体表现。
(5)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
①推行强权政治力图独霸世界,建立世界大帝国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贯目标和终极目的。
②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谁就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③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④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如何认识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的影响
“二战”后的两极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美苏两家的军事力量来支撑的。
在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和为争霸世界而全力以赴地进行的斗争及军备竞赛,使世界处在新的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霸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也不断地加剧着世界的紧张局势。
两极格局解体后,随着华约组织宣布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首先,只要俄罗斯继续作为一个统一的拥有足以毁灭英国的军事力量而存在,它就必然会为维护其国家利益不时与英国处于矛盾地位。其次,在两极格局下被压抑的地区性军事强国侵略扩张的欲望和民族、宗教矛盾、领土纠纷等问题也会此起彼伏,使世界动荡不安。海湾战争和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战争都说明了这一点。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比较起来,新的矛盾和冲突是局部性的,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这也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结果,是新旧格局交替过渡时期的产物。争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本国经济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0.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因素
①美国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进行干涉、严重干扰和平和发展。
②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形成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不断爆发。
③一些地区爆发局部战争,如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解体后出现的地区性战争。
④国际裁军和军控呈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向。
2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梦清秋    蝶飞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 ( 豫ICP备07041838号 ) |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Powered by 育博书店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