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标题: 08考研时政国内10大重要事件 [打印本页]

作者: 郑大考研网1    时间: 2007-12-5 14:01
标题: 08考研时政国内10大重要事件
  事件一:中共十七大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审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党的十七届中央委员会,选举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会议于10月21日上午闭幕。
  胡锦涛在开幕会上,代表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共分十二个部分:一是过去五年的工作;二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四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五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六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七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八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九是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十是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十一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十二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报告的主要内客和重要论断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5)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6)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9)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帮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10)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14)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15)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6)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17)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
作者: 郑大考研网1    时间: 2007-12-5 14:03
  事件二:胡锦涛“六·二五”在中央党校的讲话
  一、“六·二五”讲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新时期29年来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政治宣言,是一篇反映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和把握水平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讲话在党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二、“六·二五”讲话的主要内容
  (1)明确和强调了“旗帜”和“道路”。胡锦涛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四个坚定不移”。胡锦涛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3)改革并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新时期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4)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胡锦涛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
  (5)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出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胡锦涛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胡锦涛强调,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韵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挤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物质基础。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6)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点基本要求。胡锦涛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7)深刻阐述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思想观点,强调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经铙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在谈到促进国民经济叉好又快发展时,胡锦涛说,实现国民经济叉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
  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胡锦涛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胡锦涛说,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在谈到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时,胡锦涛说,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8)深刻阐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强调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胡锦涛强调,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持推动全党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造就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大力改进学风和文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镧度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
  胡锦涛指出,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全党同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开好党的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
作者: 郑大考研网1    时间: 2007-12-5 14:04
  事件三:香港回归十周年及胡锦涛七一香港讲话
  一、香港回归十同年庆祝活动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十周年,中央和香港特区政府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胡锦涛亲临香港参加庆祝活动,并于2007年6月30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欢迎晚宴上和2007年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二、胡锦涛两次重要讲话的主要内容
  (1)指出l997年7月1日,香港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同胞实现了当家作主,真正成为香港的主人。
  10年来,香港虽然几经风雨,但愈发光彩夺目。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新的条件下,香港同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主人翁热情,继续发扬爱国爱港的光荣传统和引以为豪的拼搏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
  (2)指出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胡锦涛指出,十年来,中央政府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坚定不移地维护香港繁荣稳定。香港继续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全面行使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授予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香港居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变成了生动现实。
  十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董建华、曾荫权两位行政长官先后带领特别行政区政府,同广大香港同胞团结奋进,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非典疫情等带来的严重困难和挑战,维护了香港社会大局稳定、实现了经济复苏,香港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十年来,香港同祖国内地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经贸合作更加紧密,香港从祖国得到更为强硬的支持,也为国家为世界各国进行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纽带和桥梁作用。香港同胞不仅用自己韵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实现了香港的发展,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0年来,香港对外交往日益扩大,继续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以及有关的各级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继续保持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继续被公认为全球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营商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香港这个国际经济大都市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今天的香港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有序发展、民众安居乐业。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事实无可争辩的证明,“一国两制”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香港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管理好、建设好香港,伟大的祖国始终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坚强后盾。
  (3)总结十年来在实践“一国两制”事业中获得了四点宝贵经验。胡锦涛指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十年只是短暂的瞬间,然而对我们正在从事的“一国两制”事业来说,这十年具有前无古人的开创性意义。十年来,我们在实践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四点:
  第一,坚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主体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回归祖国后,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继续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实行高度自治,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这一方针。“一国两制”是完整的概念,“一国”是“两制”的前提,没有“一国”就没有“两制”。“一国”和“两制”不能相互隔离,更不能相互对立。“一国”就是要维护中央依法享有的权利,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安全。“两制”就是要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权,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只有把以上两个方面都落到实处,“一国两制”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给香港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第二,坚持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香港长期稳定的法律保障,是依法治港的法律基石,要维护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香港的最高法律地位,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和社会组织,中央政府和内地各部门、各地区的各级各类组织,香港居民和内地人民都必须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基本法》为行为准则。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关于香港政治体制的规定,符合香港的实际情况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只要我们遵循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有关规定,就一定能够推动香港政治体制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
  第三,坚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香港最重要的主题,也是广大香港同胞的共同心愿。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才能不断改善,社会才能保持稳定,适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制度也才能顺利发展。
  香港背靠祖国,面临国家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只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广大香港同胞一心一意、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和进一步培育自身优势,加强同内地的经济合作。并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大趋势,就一定能够实现香港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促进民生不断改善。中央政府将切实实施并继续采取有利于促进香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完善合作机制,努力使内地同香港的合作更加富有成效。
  第四,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香港保持良好营商环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符合广大香港同胞的根本利益。香港社会各阶层、各界别,利益多元、诉求多样。但绝大多数香港民众都坚持爱国爱港立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4)重申中央政府关于香港大政方针的宗旨。胡锦涛在讲话中郑重重申,中央政府将继续坚决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全力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全力促进内地同香港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展对外交往。一句话,中央政府关于香港大政方针的宗旨,就是为了香港好,为了香港明天更好;就是为了香港同胞好,为了香港同胞明天更好。
  (5)强调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实践,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肯定“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化的独特贡献。胡锦涛强调,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的事实证明,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不仅是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不仅继续保持原有的优势,而且从祖国内地获得更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实行“一国两制”,对香港有利,对国家有利,对各国投资者有利,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必将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拥护。
  胡锦涛还明确肯定,“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化的独特贡献。
  (6)号召香港各界人士应该紧密团结起来。胡锦涛指出,香港目前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值得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倍加珍惜。在香港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关键是要求同存异、包容共济、齐心协力。香港市民无论来自什么阶层、什么界别、什么团体,也无论信仰什么主义、什么宗教,都应该在爱国爱港的旗帜下紧密团结起来,在维护国家利益、维护香港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共同奋斗,坚持不懈地维护和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胡锦涛殷切希望香港各界人士应该紧密团结起来,积极促进一切有利于香港同胞福祉和国家根本利益的事。坚决反对一切有损于香港同胞福祉和国家根本利益的事。只要香港各界人士秉持讲大局、讲团结、讲包容的社会共识,始终以香港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理性沟通,求同存异,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和弥合不了的分歧,就一定能够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三、香港回归10年的l0个关键数字
  ①香港回归以来连续在“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评选中排名第一。
  美国传统基金会及《亚洲华尔街日报》2007年1月16日公布,连续第l3年评选香港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以l00分为满分,香港以89.3分名列第一,较位列第二的新加坡高出3.6分。在l0项个别范畴中,香港在其中4个范畴均列首位。包括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及产权保障。
  ②截至2007年5月,共有约2048万人次的内地旅客以“个人游”方式到港旅游。
  2003年春季香港爆发非典疫情,对香港旅游业造成严重打击。中央政府及时开放部分内地城市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旅游,有力促进了香港旅游业复苏。截至2007年5月,“个人游”计划已在内地49个城市推行,共有约2048万人次的内地旅客以“个人游”方式到港旅游,为香港带来额外消费总计逾百亿港元。
  ③2006年,香港殷市集资总额创下5245亿港元的历史纪录。
  根据香港交易所的统计。2006年香港股市集资总额创下5245亿港元的历史纪录,是1997年集资总额的2倍。其中,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逾3300亿港元,取得了超过伦敦、逼近纽约,全球第二的佳绩。股市日均交易量339亿港元,比1997年的l55亿港元增加一倍多;上市公司数目增至1173家,比1997年底增加515家;至2006年底股市市值急速上升至133400亿港元,比1997年的32000亿港元增加了l0万多亿港元。2006年底,港股市值超过了多伦多和法兰克福,香港晋升为全球第六大股票市场。
  ④香港最新失业率4.3%,为9年来最低。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1998年香港经济出现逆转,GDP出现了5.1%的负增长。2003年春季非典疫情袭击香港,香港经济雪上加霜。许多行业深受重创,失业率一度升到8.3%的历史新高。香港经济跌人低谷。中央政府及时伸出援手,推出“个人游”和《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措施,为香港经济注人动力,香港经济持续复苏。最新数字显示,香港2007年3月至5月的失业率维持在4.3%。是9年来的最低水平。
  ⑤香港每个赛马日大约有120万人观看下注。
  回归l0年,香港不仅“马照跑”,而且“跑得更欢”。每逢周末、周三,香港沙田和跑马地的两个赛马场,人流如织,喊声四起,随着自己投注的马匹“尖叫一分钟”仍然是香港人最爱的消遣之一。目前,香港每个赛马日大约有l20万人观看下注,每年举行的国际赛马大赛,电视观众达到l0亿人次。每年两场的国际一级赛马比赛,使香港成为除美国以外另一个拥有两个国际一级赛马赛事的地区。
  ⑥67.9%的香港中学生因香港回归祖国感到高兴。
  回归l0年,绝大部分香港人认同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以身为中国人为荣。最近,香港学友社连续5年进行的国民身份认同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香港中学生表示“我爱中国”,更有67.9%的受访中学生因香港回归祖国感到高兴。
  ⑦目前给予香港特区护照免签证待遇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l34个。
  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的最新资料,目前给予香港特区护照免签证待遇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l34个,大大超过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的免签证国家和地区数日。l997年底,只有44个国家和地区给予香港特区护照免签证待遇。
  ⑧香港负资产按揭贷款宗数2007年第一季度减至6700宗。
  2003年香港爆发非典疫情,楼市跌入谷底,使负资产按揭贷款宗数达到高峰。近年,香港经济复苏,楼市回升,负资产按揭贷款宗数大幅减少。香港负资产按揭贷款宗数在2007年第一季度减少约l800宗,至约6700宗,涉及金额110亿港元。与2003年6月底约10.6万宗的高峰水平相比,负资产按揭贷款宗数已减少94%。
  ⑨香港是全球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香港在2006年底约有685.71万人口,录得整体罪案81125宗,平均每10万人口中罪案率约为1183宗。香港特区敢府警务处处长邓竟成表示,香港l0年来的治安状况令人满意。虽然每年的罪案数字有增有减,但起伏不大,罪案率保持在每l0万人口中1100宗至l200宗,香港是世界上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⑩2006年在内地或香港登记的两地婚姻宗数约34500宗。
  据特区政府最新统计数字,2006年在内地或香港登记的两地婚姻宗数约有34500宗。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近年涉及两地的婚姻,不是香港男士到内地娶妻,香港女士与内地男士结婚也渐趋普遍。在港注册结婚而夫妻其中一方为内地人的数目。已从1997年的约2600宗上升至2006年的21400宗。
作者: 郑大考研网1    时间: 2007-12-5 14:05
  事件四:胡锦涛八一讲话与政治局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
  一、胡锦涛八一讲话的主要内容
  2007年8月1日是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80周年。7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胡锦涛在集体学习时强调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8月1日,北京隆重召开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1)阐述了南昌起义的意义。胡锦涛指出,8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八一”这个光荣的日予,成为人民解放军的盛大节日。
  南昌起义,连同随后党发动和领导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开启了我们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时期,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己绝对领导之下、忠实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同自己血肉相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中华民族从此有了实现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
  (2)阐述了在80年的顽强奋斗中,人民解放军培育和形成了优良革命传统。胡锦涛指出,在80年的顽强奋斗中,人民解放军培育和形成了优良革命传统。人民解放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集中起来就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听党指挥,是党和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最高政治要求,是人民解放军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人民军队必须具有凝聚军心的神圣军魂。人民解放军铸就的军魂,就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正是由于高度自觉听党指挥,人民解放军才始终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了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服务人民,是人民军队一切奋斗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解放军必须永远坚持的根本宗旨。人民军队必须具有牢不可破的依靠力量。从诞生之日起,人民解放军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赢得了亿万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全力支持,形成了夺取胜利最深厚,最伟大的力量源泉。英勇善战,是人民军队的鲜明特征,是人民解放军履行职能使命的根本要求。人民军队必须具有克敌制胜的强大能力。在长期实践中,人民解放军大力发扬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既敢于胜利又善于胜利,生成和发挥了强大战斗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宗旨、本色,凝聚着党和人民对军队的重托和期望,是我们总结人民解放军80年建军治军经验的基本结论。
  总结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剧烈变幻中始终站稳脚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军队。
  (3)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三大军事理论成果。胡锦涛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我们党正确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实行人民战争,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以及取得全国政权后建立现代国防的重大课题。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引我们党正确解决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指引我们党正确解决了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保证人民军队打得赢、不变质的重大课题。80年来,人民军队建立的一切功勋,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的卓越领导才能和重大理论贡献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引领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科学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宝库的丰富和发展。
  (4)论述了人民解放军80年建军治军的宝贵经验。胡锦涛指出,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人民解放军80年建军治军的宝贵经验,是人民解放军的重要优势。在时代条件深刻变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使命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两条,决定着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方向,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始终不渝地贯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决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坚决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坚决维护人民利益,永远当人民子弟兵,永远做人民利益忠实捍卫者。要紧紧扭住铸牢军魂、恪守宗旨的根本要求,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军,大力加强军队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深入进行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更好地把全军官兵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来,确保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军队有效履行历史使命。
  (5)论述了进一步巩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的重要性。胡锦涛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发扬光大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巩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人民离不开军队,军队更离不开人民。军政一致,军民一致,军民鱼水情深、患难与共,是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的重要保证,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要坚持全民办国防的方针,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生动局面。要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和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要加强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更好地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军队建设,积极配合军队搞好兵役制度改革、军人转业退伍安置制度改革、后勤保障社会化等工作,积极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积极做好拥军优属等各项优抚工作。人民解放军要大力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热爱人民群众,尊重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走在前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为民造福、为国必利。耍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和发展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局面。
  二、胡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讲话的主要内容
  (1)提出“三种意识”、“三个反对”和“三个始终”。胡锦涛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执政越久越要增强公仆意识,条件越优越要增强节俭意识。我们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侈浪费,坚决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真正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2)重温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前夕。我们重温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在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极其深远的意义。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是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创建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缔造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光辉起点。
  胡锦涛强调,在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实践中,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培育了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特别是培育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3)如何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胡锦涛强调,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就是要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觉奉献。
  我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认真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深入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课题,不断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奋发有为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们要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党和国家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胡锦涛强调,艰苦奋斗、自觉奉献,是我们党克服各种艰难困苦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我们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的斗争充满艰辛,我们党带领人民巩固政权、实现现代化的实践同样充满艰辛。我们要大力发扬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大力发扬一心为民、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扎扎实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 郑大考研网1    时间: 2007-12-5 14:08
 事件五:两会及通过的两法
  一、“两会”概况
  2007年3月3日-l3日、3月5日-16日,在北京分别召开了十届全国政协五次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二、关于《中华人昆共和国物权法》
  (1)制定物权法的必要性
  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包括明确国家、集体、私人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以及对物权的保护。
  我国的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担保法等法律对物权作了不少规定,这些规定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发展,为了适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必要依据宪法,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物权法,对物权制度的共性问题和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作出规定,进一步明确物的归属,定分止争,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权制度。
  第一,制定物权法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挤制度的需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制定物权法,明确国有财产和集体财产的范围、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行使、加强对国有财产和集体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明确私有财产的范围、依法对私有财产给予保护,有利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二,制定物权法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产权明晰、公平竞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通过制定物权法,确认物的归属,明确所有权和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内容,保障各种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依法保护权利人的物权,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制定物权法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普遍改善,迫切要求切实保护他们通过辛勤劳动积累的合法财产、保护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合法权益。通过制定物权法,明确并保护私人所有权、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活力。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制定物权法是实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标的需要。物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律。制定物权法是在本届全国人大任期内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
  (2)制定物权法总的原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全面准确地体现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实行平等保护的原则,同时针对国有财产流失的情况,加强对国有财产的保护;全面准确地体现现阶段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3)物权法的起草工作始于l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制定物权法高度重视,对草案进行了七次审议。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权法共5篇、l9章、247条。物权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关于制定和实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
  2007年3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关于制定和实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实施物权法,最根本的是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全面准确地把握并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重点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胡锦涛指出,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并将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推动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
  制定和实施物权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权制度,对于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制定和实施物权法的重大意义,认真实施好物权法。
  胡锦涛强调,要突出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物权观念。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物权法的认识,充分认识依据宪法和法律对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给予平等保护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依法平等保护和正确行使财产权利的物权观念,为实施物权法营造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二是要全面坚持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按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加大攻坚力度,坚决消除各种体制性障碍,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形成更加公平、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秩序,为增强公有制经济活力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三是要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要按照物权法的规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及其他财产权利。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决制止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四是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要配合物权法的实施,着眼于保障权利、维护秩序、促进竞争,抓紧建立健全民商法律制度,发挥民商法律制度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胡锦涛指出,要在全社会深入宣传制定和实施物权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宣传物权法的立法主旨、基本内容和各项规定,为实施物权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利用实施物权法的有利时机,在全社会广泛倡导全体公民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公民意识。
  胡锦涛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实施物权法,全面落实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的法律要求,正确处理行使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充分运用物权法等法律手段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水平,增强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加强配合,共同推进物权法的宴施。耍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国家、集体和私人财产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做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工作,规范和拓宽法律服务,公正有效地解决群众的司法诉求。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1)制定企业所得税法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按内资、外资企业分别立法,外资企业适用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称外资税法),内资企业适用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以下称内资税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对外资企业采取了有别于内资企业的税收政策,实践证明这样做是必要的。对改革开放、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6年底,令国累计批准外资企业59.4万户,实际使用外资6919亿美元。2006年外资企业缴纳各类税款7950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量的21.12%。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加人世贸组织后,国内市场对外资进一步开放,内资企业也逐渐融人世界经济体系之中,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继续采取内资、外资企业不同的税收政策,必将使内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地位,影响统一、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
  现行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是现行内资税法、外资税法差异较大,造成企业之间税负不平、苦乐不均。现行税法在税收优惠、税前扣除等政策上,存在对外资企业偏松、内资企业偏紧的问题,根据全国企业所得税税源调查资料测算,内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25%左右,外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15%左右,内资企业高出外资企业近l0个百分点,企业要求统一税收待遇、公平竞争的呼声较高。
  二是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较大漏洞,扭曲了企业经营行为,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比如,一些内资企业采取将资金转到境外再投资境内的“返程投资”方式,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优惠等。
  三是现行内资税法、外资税法实施l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针对新情况及时完善和修订。以部门规范性文件发布的许多重要税收政策,也需要及时补充到法律中。
  为有效解决企业所得税制度存在的上述问题,有必要尽快统一内资、外资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改革,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为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法制环境,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项制度创新,是体现“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配套措施,是中国经济制度走向成熟、规范的标志性工作之一,也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和呼声。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的整体效益近年来有较大提高,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借鉴国际税制改革经验。在这样的形势下进行企业所得税改革,国家财政和企业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强,是改革的有利时机。
  (2)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原则,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各类企业统一适用的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企业所得税改革遵循了六大原则:一是贯彻公平税负原则。解决目前内资、外资企业税收待遇不同,税负差异较大的问题;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原则。
  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发挥调控作用原则,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四是参照国际惯例原则,借鉴世界各国税制改革最新经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
  尽可能体现税法的科学性、完备性和前瞻性;五是理顺分配关系原则,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和纳税人负担永平,有效地组织财政收人;六是有利于征收管理原则,规范征管行为,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征纳成本。
  (3)企业所得税法将新的税率确定为25%
  主要是考虑对内资企业要减轻税负,对外资企业也尽可能少增加税负。
  同时要将财政减收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还要考虑国际上尤其是周边国家(地区)的税率水平。25%的税率,在国际上是适中偏低的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吸引外商投资。
  企业所得税法参照国际通行做法,体现了“四个统一”,即内资企业、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
  (4)企业所得税法共八章六十条。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作者: 郑大考研网1    时间: 2007-12-5 14:08
 事件六: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反垄断法等五部法律
  一、通过的五部法律
  2007年8月30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反垄断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就业促进法、修改后的动物防疫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决定。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联合实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建立国际聚变能组织的协定》、《联合实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聚变能组织特权和豁免协定》的决定,决定批准这两个协定。会议表决通过了有关的任免事项。
  二、反垄断法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30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反垄断法,从而为这部自1994年就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计划、酝酿13年之久的法律出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该法将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1)反垄断法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并注意研究借鉴国际反垄断的有益经验,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预防和制止垄断、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
  (2)反垄断法:确定了三大反垄断制度。反垄断法包括了各国反垄断法一般所具备的主要内容,如确定了反垄断法律制度至大支柱,即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控制经营者集中。此外,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反垄断法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即行政性垄断行为也作了禁止性规定。相应地,在借鉴国际经验和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反垄断法确立了垄断协议豁免制度、市场支配地位推定制度、经营者集中申报制度、经营者承诺制度等,明确了我国反垄断法基本法律框架,为今后更好地执行法律奠定了基础。
  (3)反垄断法鼓励企业通过自身发展,做大做强。反垄断法立法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竞争,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我国鼓励企业通过自身发展,做大做强。我国反垄断法针对的是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并不反对市场支配地位本身。与此相适应,反垄断法明确规定企业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这种做法为多数国家立法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可见,反垄断法通过保护竞争机制,促进企业扩大规模,支持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
  (4)反垄断法没有专门针对外资并购的条款
  反垄断法对国内外企业的垄断行为是统一适用的,并没有专门针对外资并购的条款。制定反垄断法的目的,是促进和保障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发展壮大,促进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外国产品和跨国公司会更多地进入我国,其中并购境内企业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按照规定,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依照反垄断法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这种审查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不仅限于垄断,也是国际上通常使用的方法。在关于竞争的审查方面,内外资是一样的。
  (5)并购反垄断审查将扩大到所有类型企业
  为更好地完成国务院赋予的反垄断职能,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商务部于2004年9月成立了反垄断调查办公室,负责反垄断立法、执法及竞争政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截至2007年8月底,商务部共受理审查外资并购案件380余件,对可能造成垄断和过度集中的案件进行了审查。反垄断法通过以后。企业并购反垄断审查将扩大到所有类型的企业,其中也包括国内企业间的并购。而申报标准、审查程序等内容也将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进行调整。由此。我国将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企业集中控制制度。分析人士表示,这部法律的制定和出台,有利于保护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三、突发事件应对法,将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四、动物防疫法,将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五、就业促进法,将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1)会议通过的就业促进法是继劳动合同法之后,常委会今年通过的又一部完善劳动制度方面的重要法律。该法第一次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写入法律。把行之有效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积极有力的法律保障。
  (2)就业促进法有三条规定非常重要。一是本法的第3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宗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二是第25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和援助”。三是第26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介绍活动,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3)就业促进法规定政府在促进就业的责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业促进法建立了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二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促进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经济结构的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投资和重大项目的建设、对外交流台作等方面,都要与促进就业扩大就业相协调。三是制定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信贷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财政政策。比如,本法就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一定要建立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的工作。四是要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业富余劳动办,以及失业人员的就业工作。加强就业服务,扩大就业渠道,降低就业门槛,搞好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总的来说,促进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依法行政,把就业工作做好。
作者: 郑大考研网1    时间: 2007-12-5 14:09
 事件七:反“台独”斗争
  一、“台独”言行
  (1)陈水扁提出“四要一没有”。2007年3月5日晚上,陈永扁在出席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APA)二十五周年庆祝晚宴时,公然提出“四要一没有”,即“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他同时宣称,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是最好的名字。陈水扁声称,“台湾是主权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的国家,追求独立是台湾人民的理想,也是长期的目标,追求台湾独立不是危险的退步;台湾也是我们最美丽的名字。更是我们参加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最好的名字;台湾需要一部合时合身合用的新宪法,不必怕修宪门坎太高过不了,只要大家同心合力,有一天绝对会成功”。
  (2)大搞“去中国化”和一连串的“正名”运动。台湾高中第二册《中国史》历史课本大修改,过去惯用的“我国、本国、大陆”等用词,全改为“中国”。冠在孙中山之前的“国父”一词以及提到“国父”、孙中山先生时,前面空一格以示尊敬,也全从新版教科书中消失。还将武昌起义、广州起义等清末具革命正当性涵义的“起义”一词改为中性用语“起事”等。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最近出版的多个版本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做了淡化处理,有的版本甚至只字未提。
  公营企业“去中国化”。2月8日,陈水扁宣称,台公营企业、外设机构以及相关法规名称将会逐一更名。以彰显“台湾主体性”。在台湾当局“去中国化”政策压力下,台湾“中华邮政公司”2月12日改名为“台湾邮政公司”。此前,作为“公营事业”的台湾“中国石油公司”已确定改名为“台湾中油”,而台湾“中国造船公司”则拟改名为“台湾国际造船公司”。
  故宫文物“去中国化”。据权威媒体l月底报道,台湾行政机构通过一项“决议”,称要修改台北故宫“组织条例”,将故宫藏品中原有的“宝物来自‘北平故宫’与‘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删除。还将“加强对中国古代文物艺术品之征集、研究、阐扬”改为“加强对国内外文物及艺术品的征集、研究、阐扬”。“去中国化”的意味非常明显。台湾当局几年前曾试探将“故宫”改名为“福尔摩沙展览馆”、“万国博物馆”,还要将“故宫”一分为二成“台湾馆”和“中国馆”,把馆藏文物也一分为二成“台湾文物”和“中国文物”……这些动作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企图抹掉中国印记,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3)陈水扁智囊发布“第二共和宪法”草案。陈水扁重要智囊陈明通2007年3月18日发布所谓“第二共和宪法”草案,内容包括两岸建立“任何形式政治关系”都要在“对等、和平协商”后交付“公投”决定等。据“中央社”报道,所谓“第二共和宪法”草案对“国号”、“国旗”、“同有疆域”等敏感问题都不予变动。以“第二共和”作为台湾与“中华民国”的“宪法连结”,并在前言中为协商两岸终局政治安排提供“授权”。不过,草案同时又宣称,1949年10月以后,当局“管辖领域仅及于台湾金马与其附属岛屿”,与对岸“建立任何形式政治关系,须经对等、和平协商后,交付公民投票”。虽然草案对敏感的“国号”等问题不予变动,但报道指出,“第二共和宪法”中在两岸关系方面呈现出“二中架构”的安排。外界认为,这只是民进党推动“法理台独”的阶段性论述而已。此前,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陈水扁鼓吹制定所谓“第二共和宪法”。是他抛出“宪改”涉及“领土”变更议题遭到各方谴责后,为继续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采取的又一危险举动。发言人还表示,我们也相信,无论陈水扁如何百般狡辩,台湾同胞和国际社会一定会认清陈水扁顽固谋求“台独”的本质。
  (4)民进党公布“正常国家决议文”草案。
  (5)推动“以台湾的名加入联合国”和举行“入联公投”,妄图改变台海现状。3月15日民进党代主席启动“台湾入联公投”连署;6月l8日陈水扁抛出“以台湾名义入联公投”;7月18日,陈永扁签署公约呈送联合国(被潘基文退回);7月19日,陈水扁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所谓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书(7月20日申请书被潘基文退回),台湾“外交部”还就“入联”发表声明,声明台湾自1991年起就不再宣称代表全中国;1993年之后所推动的“联合国案”各项诉求,更全部和“中国代表权”无关。声明稿中也指出,台湾与中国大陆自1949年来。即“分治分立、互不隶属”,这是台海地区的真正现状。台湾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中国政府从未对台湾行使治权,亦未向台湾征收税金,要访问台湾的外国人,只须向台湾“驻外馆”处申请签证。7月25日陈水扁叫嚣要让“公投”决定台湾未来;7月31日陈水扁二度致函潘基文,首次致函王光亚(7月31日王光亚以安理会主席身份退回陈水扁函件,8月7日潘基文退回陈水扁二度“入联”致函);9月5日,陈水扁提出将10月25日当作“台湾入联日”;9月13日,陈水扁称不接受美国反“入联公投”主张;9月15日,民进党在高雄组织所谓“入联公投”游行。
  (6)一再挑衅,制造事端。据台媒报道,陈水扁9月7日出席“世界台湾人大会”第七届年会时称,推动“以台湾的名加入联合国”和举行“入联公投”,受到非常大的压力。他叫嚣说,美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对此表示关切、反对,“但是美国绝对不是我们的敌人或仇人,我们的敌人是躲在后面的中国”。陈水扁进一步挑衅称,“台湾、中国,‘一边一国’”,“不能把‘敌国’当作是祖国”。
  陈水扁9月10日上午通过视频向在日本大阪召开的“世界台湾同乡会”发表开幕致词。五年前陈水扁就是在“世台会”上喊出“台湾中国、一边一国”,这次陈水扁再度重申台湾“独立”,高喊:“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制宪’,‘台湾要加入联合国’,台湾要变成新而‘独立’的‘正常国家’”。另外,陈水扁还借所谓的“台非峰会”搞分裂:
  二、国际社会反对台湾“入联公投”
  2007年9月19日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举行首次正式会议,拒绝将所罗门群岛等极少数国家提交的所谓“台湾申请加入联合国”问题列入第62届联大议程。这是自1993年以来,联大总务委员会连续第十五次明确拒绝所谓“涉台提案”。
  9月21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批准总务委员会的决定,拒绝将所谓“台湾申请加入联合国”提案列入联大议程。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在会上发言说,尽管中国暂未统一,但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联大第2758号决议早已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他指出,联合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领土范围从未改变,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当然包括台湾在内。
  台湾当局和极少数国家抹杀史实、断章取义。企图歪曲甚至推翻第2758号决议的做法是徒劳的。王光亚表示,两岸同胞同根、同宗、同文,命运相连,休戚与共,2300万台湾同胞是l3亿中国人民的一部分,台湾是全中国人的台湾。
  他强调,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一直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真诚希望两岸互相尊重、互利互惠,共谋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美好明天。王光亚指出,台湾当局出于自身政治私利,疯狂鼓噪“入联”问题,其目的是谋求“法理台独”。如不及时制止“台独”分裂势力的冒‘险活动,将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冲击两岸关系,严重威胁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容忍“台独”,绝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将台湾从中冒分裂出去。王光亚说,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在台湾当局的唆使下,无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联大第2758号决议,年复一年地在联大鼓噪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9问题,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了中国的内政,还浪费了联合国的大量资源与时间,严重干扰了联大的正常工作。他表示,中国从未做过伤害提案国利益的事,但提案国却一再践踏国际公理和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一个中国原则。有的国家甚至在其加入联合国后就不遗余力地参与分裂中国的活动。王光亚强烈敦促提案国改弦更张,珍惜自己的国际形象和尊严,不要为一时之利,为台湾当局搞”台独“分裂活动所利用。
  实际上,自从台湾提出“入联公投”以来,国际社会对此就强烈反对。欧盟表态反对台当局“加入联合国公投”;日本政府表示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俄罗斯反对台湾推动“加入联合国公投”。美国反对台湾就加入联合国进行“公投”。
  美国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8月28日表示,美国反对台湾推动以“台湾”名义申请加人联合国的“公民投票”,因为美国认为这个“公投”是“朝向宣布台湾‘独立’的一个步骤”。
  继美国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认定“入联公投”是朝向宣布“台独”后,白宫资深官员韦德宁当地时间2007年8月30日首度公开表示,“台湾”或“中华民国”且前都不是国家。这也是继前国务卿鲍威尔在受访时说“台湾不是一个国家”后,美国政府首度把台湾或名义上的“中华民国”都定位为“非国家”。
  韦德宁并点名民进党说,美国发现民进党以“台湾”名义人联推动公投的作法有点令人困惑。他说。由于台湾在目前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加入联合国,也只会增加两岸关系的紧张,“推动这个公投有何用处?”所以美国认为毫无必要。
  2007年9月1l日,美国国务院主管亚太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柯庆生在美台商会的演讲中重申美国反对台湾人联合国“公投”立场。他并指出,入联“公投”是先天不良而且相当有害的,并警告台当局勿踩红线。柯庆生指出,台湾的入联“公投”是先天不良而且相当有害的(ill-conceived and potentially quite harmful)。“而一个坏的公共政策,即使包装在民主的大旗下,也不会让它看起来更好。”柯庆生用相当严厉的语气说,负责任的台北领导阶层,必须要能预见大陆潜在的红线及反应,并且避免不必要以及没有用的挑衅。
  三、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美国总统布什,强调必须对台湾当局提出更加严厉的警告。国家主席胡锦涛2007年9月6日在悉尼会见前来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胡锦涛强调,今明两年是台海局势高危期。台湾当局无视各方警告,肆无忌惮地推动“入联公投”、“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等“台独”分裂活动。我们必须对台湾当局提出更加恶厉的警告,搞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都是绝对不能得逞的。
  布什强调,美国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行为。美方充分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关切。关于“入联公投”问题,布什表示,内格罗蓬特副国务卿已代表美国政府迅速、明确地表明了反对台湾当局推动“入联公投”的立场。美方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愿同中方保持密切沟通。
  (2)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王光亚致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痛批代台湾提出公投案的台湾“友邦”干涉中国内政。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王光亚致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痛批代台湾提出公投案的台湾“友邦”干涉中国内政。联合国将台湾申请人会提案文件散发给会员国的同时,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王光亚依照过去惯例,提交秘书长潘基文的“反制”提案,刊登在联合国网站上,散发给所有l92个会员国。王光亚说,所罗门等国提出台湾申请加入联合国案,企图谋求改变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是走向台湾法理台独,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中国政府及人民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及坚决反对。王光亚强调。联大2758号决议文解决“谁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代表的问题”,外界质疑此决议文没有解决台湾的代表权问题,“根本是站不住脚”的。
  (3)中台办、国台办负责人就陈水扁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所谓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申请书遭退回发表谈话。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负责人7月24日就陈水扁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所谓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申请书遭退回发表谈话。谈话全文如下:
  7月19日,陈水扁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所谓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书。这是陈水扁当局继7月12日利用权力推翻“公投审议委员会”否决民进党“入联公投”提案的决议后,为继续推动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分裂活动采取的又一严重步骤。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活动继续升级,进一步把两岸关系推向危险的边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陈水扁当局自去年初提出要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以来,即准备从两个方面实施这一分裂图谋,一是向联合国提出以台湾名义加入的申请,二是推动举办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公投。今年陈水扁当局实际推动这两项分裂活动以来,遭到了台湾舆论和国际社会的反对。在内外压力下,陈水扁被迫反复辩称,这一行为“不涉及改变台海现状”,也不违背他所作出的“四不”承诺。然而事实是,陈水扁等极少数顽固“台独”分子不断鼓吹,“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是台湾成为正常国家的关键”。民进党提出的“入联公投”提案理由书扬言:“只有凸显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才能与中国的‘一个中国政策’对抗”。陈水扁提出的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书,公然宣称台湾要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并指使其手下鼓噪“台湾为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也从未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的理由。凡此种种说明,陈水扁当局无论是“申请入联”,还是推动举办“入联公投”,都是图谋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走向“台独”的重要步骤,都是为对内推动“台独制宪”、对外谋取国际社会承认创造条件。
  在台湾地区即将举行选举之际,陈水扁为了一己一党之私,全然置2300万台湾同胞的利益于不顾,不断进行“台独”冒险,肆意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进行挑衅。这也再次证明,陈水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一个不惜断送台海地区乃至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破坏者。
  7月20日,联合国秘书处根据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和联合国一贯坚持的一个中国立场,迅即退回陈永扁所谓以台湾名义加人联合国的申请书。事实证明,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以台湾名义申请加人联合国的分裂活动,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事实,也改变不了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陈水扁的“台独”挑衅,激起|了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是注定要失败的。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3亿人民共同决定。在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我们没有丝毫妥协的余地。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也做好了坚决制止一切“台独”冒险活动的必要准备,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如果陈水扁当局不顾警告和国际舆论的谴责,一意孤行,铤而走险,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严重后果。图谋分裂国家的民族败类,最终都逃脱不了历史的惩罚。
  (4)针对陈水扁8月10日“希望在2008年台湾领导选举时,一起举办‘入联公投’投票活动”的讲话,国台办指出陈水扁一意孤行必将承担严重后果。2007年9月12日,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就陈水扁“台独”分裂言论,包括“台独”、“制宪”“入联公投”一事指出,“入联公投”是赤裸裸的“台独”分裂行径,是挑衅。如果陈水扁一意孤行,必将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严重后果。
  发言人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不容分割,不管陈水扁鼓吹什么“台独”分裂言论,也都改变不了这些事实。在台湾地区即将进行选举之际,陈水扁为了一己一党之私,全然置2300万台湾台胞的利益不顾,赤裸裸跳出来,进行“台独”挑衅,这只能证明陈水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谋家,一个不惜台海地区安全的断送者。如果不计国际社会的谴责,一意孤行,铤而走险,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严重后果,图谋分裂国家的民族败类,最终逃脱不了历史的惩罚。
作者: 郑大考研网1    时间: 2007-12-5 14:10
  事件八:重要文件 
  一、一号文件
  2007年1月2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表,这是2004年以来的第四个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2004——2007年,中央连续发的4个一号文件都有不同的鲜明主题。在前3个一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今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对于保持党的农村政策的连续性,根据发展阶段逐步地来深化农村的改革,明确农村的政策,引导中国的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是会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1)文件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2)文件分析了'三农'问题的形势,指出“2006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在自然灾害较重的情况下,粮食继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明显加强,农村社会更加稳定。但当前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要增强危机感,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3)文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指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必须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4)文件明确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5)文件的主要内容。文件共八个部分,即:
  ①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②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④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⑤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⑥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⑧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一号文件用“六个用”回答怎样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问题:“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决定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公布。
  根据《联台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以及中国国情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部门和几十名专家,历时两年,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我国的《方案》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方案的颁布实施,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将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将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新的贡献。
  《方案》分为五个部分,分别阐述了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挑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中国对若干问题的基本立场及国际合作需求。
  《方案》指出,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气候公约》明确提出,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发达国家缔约方应率先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
  《方案》在分析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现状时指出,中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50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 900万吨,仅占当时世界总排放量的l.31%;l950-2002年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占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吨,居世界第92位。2004年中国化石燃料燃烧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65吨,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33%.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l990年中国单位GDP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5.47kgC02/美元(2000年价),2004年下降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下降了16.1%.
  《方案》指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l991-2005年中国以年均5.6%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0.2%的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55.中国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l.43吨标准煤(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均降低4.1%.按环比法计算,1991——2005年的l5年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约l8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到2005年底,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l.17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3%。年发电量为4 010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6.2%;200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经达到l.66亿吨标准煤(包括大水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相当于减排3.8亿吨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 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l8.21%。据专家估算,l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
  第四,实施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计划生育,到2005年中国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口,按照国际能源机构统计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仅2005年一年就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l3亿吨。
  此外,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相关体制和机构建设,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提高公众意识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方案》明确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六项原则,即: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但有区别的责任”,减缓与适应并重,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以及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到2010年,中国将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一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煤层气抽采量达到l00亿立方米;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沼气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农牧业甲烷排放增长速度;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二是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力争新增改良草地2 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5 200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力争实现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l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 200万公顷;力争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力争实现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三、中国发表《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
  中国政府2006年l2月29日发表了《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这是1998年以来发表的第五份国防白皮书。白皮书强调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白皮书全文约2.6万字,由前言和安全形势、国防政策、国防领导管理体制、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边防海防、国防科技工业、国防经费、国际安全合作等部分组成。这是中国政府1998年以来第五次发表国防方面白皮书。
  白皮书的前言指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设展,谋求合作共赢,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抗拒的当今时代潮流。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与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中国政府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国防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稳定的坚定力量。
  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依据国防法和预算法,合理确定国防费的投量和投向。国防费与一些大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白皮书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统一,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保持了国防费的逐步增长。但是,这种增长仍属于弥补国防基础薄弱的补偿性增长,是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适度增长。20世纪80年代,国家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强调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处于低投入和维持性的状态。从l979年到l989年。国防费年平均增长为1.23%,与同期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上涨7.49%相比,实际年平均负增长5.83%。从1990年到2005年,国防费年平均增长为15.36%,扣除同期全国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上涨5.22%,实际平均增长9.64%。
  中国国防费的主要支出项目有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人员生活费用于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和聘用人员的工资、保险、伙食、服装、福利等费用。训练维持费用于部队训练、院校教育、工程设施建设及维护和日常消耗性支出。装备费用于武器装备的研究、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和储存等。国防费的保障范围,既包括现役部队,又包括民兵、预备役部队,并负担了部分退役军官供养、军人子女教育、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社会性支出。
  白皮书强调,中国国防费总额、军人人均数额。与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大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中国年度国防费相当于美国的6.19%、英国的52.95%、法国的71.45%、日本的67.52%。中国国防费军人人均数额为107 607元人民币,是美国的3.74%、日本的7.07%。
  两年来,中国年度国防费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有所下降。2003年分别为l.40%和7.74%,2004年分别为l.38%和7.72%,2005年分别为l.35%和7.29%。2006年,中国国防费年度预算为2 838.29亿元人民币。
  白皮书指出。中国增加的国防费,主要用于改善军人工资待遇和部队生活条件,加大武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军事人才建设,平抑物价上涨因素以及增加非传统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费用。
  白皮书强调,中国对国防费实行严格的财政拨款制度。军队根据国家确定的国防发展战略、军队建设目标和年度军事任务,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各级预算单位进行预算项目论证与经费需求测算并逐级上报。总后勤部和各军区(军兵种)、军、师(旅)、团级单位设置财务机构,负责国防费的供应保障和管理监督。国家和军队的审计机构,对国防费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实施严格的审计监督。
  中国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中国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白皮书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中国依据发展与安全相统一的安全战略思想,对内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积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谋求国家综合安全和世界持久和平;统筹发展与安全、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安全。
  四、中国发表食品安全白皮书
  2007年8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首部食品安全质量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强调;中国政府多年来为提高食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也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食品安全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
  白皮书显示,中国食品总体合格率稳步提升。全国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从去年的77.9%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85.1%。
  白皮书介绍,中国消费量最大的前l0类食品包括食用油、袖脂及制品、酒类、水产制品、粮食加工品、饮料、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食糖。今年上半年,除水产制品抽样合格率为85%外,其余9类食品专项抽查合格率均在90%以上。肉制品抽样合格率达到97.6%。
  为解决一些地区、一些食品的假冒伪劣问题,中国全面开展了食品质量安全区域整治。2006年,中国质检部门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4.9万起,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金额4.5亿元人民币。工商部门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检查重点食品市场l.6万个,检查食品经营主体1 040万户次,取缔无照经营l5.18万户,吊销营业执照4 629户,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6.8万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48件,对1.55万吨不合格食品实施了退市。
  准入企业食品占有率九戚。中国政府于2001年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包括生产许可制度,强制检验制度。市场准入标志制度。截至2007年上半年,获证企业食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同类食品的90%以上。
  中国出口食品合格率超99%。2006年,中国出口食品2 417.3万吨。货值266.5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3.29%和l6.0%。中国食品出口到加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中国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55家食品企业列人黑名单。中国初步建立了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建立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红黑榜制度。白皮书透露,截至目前,列入这一“黑名单”的企业共55家。
  五、国务院关于民生的文件
  (1)2010年全国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会议7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出席会议的部分代表进行了座谈,听取他们对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温家宝指出,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在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主要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国务院决定,从今年开始试点,用三年时问逐步在全国城镇全面推开。
  温家宝要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重在制度建设。要通过试点检验政策,找出问题,发现规律,探索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体系,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一要合理确定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从低水平起步,努力实现广覆盖。二要坚持群众自愿,加强政府引导。三要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四要加大财政投入,形成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2007年7月24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指导意见》提出,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3个城市启动试点,2008年扩大试点,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2010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从2010年开始,全国城镇非从业居民有望享受到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报销的待遇。国务院确定的2007年首批79个试点城市,要在9月底前出台实施方案并正式启动。
  (2)《人民日报》2007年8月14日发表了国务院2007年8月7日发出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若干意见》指出,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20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也要看到,城市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不够完善,政策措施还不配套,部分城市低收人家庭住房还比较困难。为切实加大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力度,国务院提出《若干意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三是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四是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五是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
  (3)《人民日报》2007年8月14日发表了国务院2007年7月11日发出的《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括保障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国务院决定,2007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知的内容包括:一是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二是明确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总体要求;三是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四是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五是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六是加强领导,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通知》强调,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实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做好这一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扎实推进。
  《通知》明确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总体要求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各地要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同时,要做到制度完善、程序明确、操作规范、方法简便,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要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要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生活性补助措施相衔接,坚持政府救济与家庭赡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自救,脱贫致富。
  六、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2007年1月22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全文共分九个部分,分别是:清醒认识全面加强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门问题的道路;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
  《决定》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现实风险。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沉重的局面。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的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决定》指出,“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决定》说,综合分析我国经济杜会和人口发展趋势,到“十一五”期末,全国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要控制在13.6亿人以内。为此,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
  《决定》还要求,要科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出生缺陷于预工程,实行定期评估、通报制度。
  《决定》强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认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坚决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劲情绪,切实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坚定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国务院批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壕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
  1248号),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要求成都市和重庆市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这次设立的成都市、重庆市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战略层面上设立的以城乡统筹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本目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
  八、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
  经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于2007年8月21日正式公布。这份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组织编制的“中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地区性发展规划提出,未来要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中国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并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规划还提出将“依托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力发展期货贸易,建设亚洲重要的期货交易中心”。
  伴随着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东北经济区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中国第四大经济区。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一条主线”、“六个加快”为核心展开,即:以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区域合作进程、加快资源桔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政府期待将经过10年到l5年的努力,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规划》首次提出了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勾画了建设“四个基地和一个保障区”的设想,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刘铁男说,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六大特点之一即扩大规划区域范围。《规划》规划范围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土地面积l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亿。
  九、国新办发表《200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发表《200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6日发表的《2006年别国人权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肆意歪曲和无理指责。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针对美国一年一度的别国人权报告连续第8年发表美国的人权纪录……
  国务院新闻办表示,美国国务院发表的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l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责难,却对自身的人权劣迹避而不谈,为了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美国的人权纪录,推进国际人权事业,持发表(200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
  这份人权纪录援引了大量例证说明美国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侵犯人权问题,全文约15 000字,分“关于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关于执法、司法侵权”。“关于公民和政治权利”,“关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关于种族歧视”“关于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的权利”和“关于侵犯别国人权”7个部分。
  文章说,美国暴力犯罪极其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据美国司法部2006年9月10日公布的报告,2005年,美国暴力犯罪案件总量为520万起。比上年增加2.5%,增幅达到l5年来最高水平。同时,美国私人拥有枪支数量世界第一,枪支泛滥,枪祸不断。
  文章指出,在美国,执法、司法机关侵犯人权的事件屡见不鲜。美国司法不公和警察滥用职权现象严重,冤假错案比比皆是。美国在押犯人数和囚犯比例居全球第一,监狱囚犯待遇恶劣,虐待犯人现象十分普遍。
  文章说,近年来,美国人的公民权利受到越来越多的侵犯。“9·11”事件以来,美国政府机关以反恐为名对公民进行大规模秘密监视。据《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ABC)2006年l2月公布的一项调查,66%的美国人认为,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其他联邦机构侵犯美国公民的隐私权。
  文章指出,美国是世界头号富国,但是,美国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却缺乏应有的保障。贫困人口是美国社会中的“第三世界”。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6年8月29日公布的数据,2005年美国有3 700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2.6%,有770万个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平均每8个美国人就有l个生活在贫困中。
  文章说。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至今仍生活在“另一个美国”。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就业和工作方面长期受到歧视。黑人的失业率是白人的两倍多。
  文章指出,美国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状况令人担忧。美国妇女不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美国妇女与男子同工不同酬,女性收入一直低于男性。儿童是美国社会生活贫困的人群之一,同时美国老年人状况也不容乐观,残疾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文章说,美国依仗其军事优势,粗暴侵犯别国主权。践踏别国人权。据《华盛顿邮报》2006年10月11日报道,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小组通过对伊拉克全国47个区进行调查走访形成的报告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造成了65.5万伊拉克人死亡,平均每天死亡500人。
  文章指出,美国发表《国别人权报告》对其他国家进行“点名羞辱”,是10世纪下半叶美国政府适应冷战的需要而实施的一项国际战略,是冷战思维的一种典型表现。
  文章说,这种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制造国际对抗的做法,不仅违反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公认的国际法准则,而且与国际社会要和平、谋发展、求合作的大势所趋和人权领域主张对话、反对对抗的时代潮流完全背道而驰。
  文章强调,美国将自己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对自身存在的严重的人权问题讳疾忌医,而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喋喋不休地进行口诛笔伐,充分暴露了其在人权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和霸权主义,“我们敦促美国政府正视自身的人权问题,改正在人权问题上的错误做法,停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霸道行径。”
作者: 郑大考研网1    时间: 2007-12-5 14:11
  事件九 其他重要会议
  一、中央经济工作分议
  2006年l2月5-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阐述了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温家宝在讲话中就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有关重大问题作了具体部署。
  (1)会议总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六点新体会。会议总结近几年的经验,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又有了一些新体会。主要是: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些体会和认识,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断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2)会议提出2007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这个总体要求,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3)会议提出了2007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主要任务:
  第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第二,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五,坚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坚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七,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八,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会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最重要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实现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必须稳定、完善、落实政策,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必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必须以更大气力推进改革开放。在经济工作具体部署上,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注重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
  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06年12月22-2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着重研究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全面部署了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
  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1)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形势。会议指出,2006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中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有力措施,加强了工作指导。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结合实际做了大量工作。在自然灾害频发、上年基数较高、政策效应趋稳、贸易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农业发展比预想的要好,粮食产量比预料的要多,农民收入比预期的要高,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农业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出现了多年期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越是在形势好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2)2007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3)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会议指出,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4)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切实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人力度;务必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加快构筑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前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
  (5)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可以有所作为,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6)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全面做好其他各项工作。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支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农投人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四补贴”政策应不折不扣落实,采取有力措施继续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贴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鼓励已建立制度的地区完善制度,支持未建立制度的地区建立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三、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与政治局有关会议
  (1)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2007年1月19-20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几年来的金融工作,分析当前金融形势,统一思想认识,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温家宝在会上发表了讲话。讲话的主要内容是:
  ①全面总结了近几年金融工作。2002年以来金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金融业迅速发展壮大,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各项功能进一步发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金融监管和法制建设明显加强,整个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当前金融领域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不完善,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金融风险隐患还不少。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我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把金融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②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的六项工作。
  第一,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甜度。继续深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改革,努力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关键是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深化分支机梅和基层改革。稳步有序地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实行整体改制,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首先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对政策性业务要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不失时机地推进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
  第二,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托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同时,加强和改进监管,防范风险隐患。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
  第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加大透明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完善债券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保险业改革发展,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增强防范风险意识和能力。
  第四,全面发挥金融的服务和调控功能,促进经济杜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金融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薪、社会事业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五,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着力优化金融业开放结构,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促进中外资金融企业公平竞争。继续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的金融合作。
  第六,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强化金融企业内部管理;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
  完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协调配合。强化金融监管手段。健全金融法制,加强对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特别是投机资本的有效监控,加大反洗钱工作力度。继续深入整顿规范金融秩序。
  (2)政治局研究部署金融工作,胡锦涛主持会议。2007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金融改革发展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今后时期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六个进一步):进一步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城乡、地区金融布局,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各类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管理,加快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和调控机制,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国外先进金融管理经验和技术,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业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健全金融法制,依法强化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3)中共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2007年8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43次集体学习,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并发展了讲话。胡锦涛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金融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全面做好金融工作,增长率强金融业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讲话的主要内容是:
  ①充分认识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日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金融也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为越重要、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越来越成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②要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发展。胡锦涛强调,要着力加强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创新金融组织体系和发展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调控和监管方式。要以建设现代银行制度为目标,继续推进各类银行改革,着力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形成一批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银行。要把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农村金融组织作用,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促进资本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③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功能。胡锦涛强调,更加注重发挥金融配置资源、调节经济、服务发展的功能,更加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搞好宏观调控,推动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金融企业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积极调整服务方向和重点,在努力增加盈利、提高效益的同时,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力度,积极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自主创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作用。要继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切实加强扩大开放条件下的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国家金融安全。
  ④金融越发展,越要加强监管。胡锦涛指出,要坚持把金融监管作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金融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改进金融监管方式和手段,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做好金融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监管,加快构建金融安全网,依法打击各种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四、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07年2月27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
  上午l0时整,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歼十飞机工程”项目代表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2006年度获奖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温家宝说,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可以使社会生产力产生革命性的飞跃。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发展科技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造就大批杰出人才。
  温家宝强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让他们在科技创新中大显身手。要通过落实科技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培养和锻炼杰出人才,鼓励科学家各展所长,在众多科技领域广泛探索,多出成果。要发扬科学民主,提倡百家争鸣,营造解放思想、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倡导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鼓励科学家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特别要让年轻人勇于实践、敢于超越。
  温家宝指出,科学家最宝贵的品格是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和踏实的作风。要在科技界倡导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科学、支持科技工作的氛围,为科学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培养杰出人才必须重视教育,要重视对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保护他们的创造精神,使他们从小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远大志向。
  温家宝最后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和造就大批杰出的科技人才,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会上,颁布了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选和项目。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李振声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6项,其中一等奖l项,二等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4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20项;授予2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五、2007年4月28-29日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备受海内外瞩目的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007年4月28-2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8日会见了出席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海峡两岸各界人士,他衷心希望,两岸同胞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止“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和平,把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维护好、建设好。
  这次汇集两岸各界代表真知灼见的盛会以直航、旅游、教育为主题,顺应了两岸同胞扩大交往、加强合作的迫切愿望,符合两岸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形成了惠利民生、造福两岸的累累硕果。
  本届论坛依据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中关于“建立党对党定期沟通平台”的共识,由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海研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国共两党及亲民党、新党、无党团结联盟人士和两岸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台商代表等共500余人出席。
  在前两届论坛的基础上,本届论坛紧扣当前两岸同胞关注的直航、旅游、教育问题深入探讨,集思广益。海峡两岸企业界、教育界、学术界的代表作了专题报告和发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本着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真诚愿望,国共两党有关方面和两岸各界有识之士两年来付出了巨大努力。从去年4月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和10月举办的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及其系列活动,到如今的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国共两党捐华务实,注重实效,贴近民生,促成解决了一系列台湾民众关心的问题,嘉惠了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民众,受益的不仅是台湾工商企业,还包括农民、学生以及医生等专业人士,受到两岸同胞的欢迎和国际舆论的好评。
  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参加本届论坛的一些专家、学者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对于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党来说,为促进两岸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两岸人民的托付。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没有辜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
  为促进两岸直航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早日实现,提升两岸教育交流水平,密切两岸同胞交流与往来,厚植共同利益,增进文化认同,融合同胞亲情,本届论坛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共同建议,具体包括:促进两岸空中直航与航空业交流合作,推动两岸海上通航和救援合作,继续拓展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直接往来的范围和层次,积极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继续推动实现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论坛闭幕之际,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交通部、民航总局和国家旅游局负责人一共宣布了l3项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交往与合作的政策措施,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利好”包括:欢迎台湾地区高等院校招收大陆学生;今年向台湾居民再开放会计、卫生、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等l5类(项)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鼓励台湾相关企业直接投资参与大陆的码头、公路建设和经营,台湾相关航运和道路运输企业可直接在大陆设立独资船务、集装箱运输服务、货物仓储、集装箱场站等。
作者: 郑大考研网1    时间: 2007-12-5 14:13
  事件十 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措施
  一、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改革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方针政策的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中央确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必须看到,当前投资增幅仍处高位,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贸易顺差仍在扩大,结构调整仍然滞后,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问题亟待解决。
  二、2007年宏观调控措施
  2007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如提高利率、提高印花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以及调整分配政策等。如: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当日起将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l‰调整为3‰;6月24日-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在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可根据实际需要停征或减征利息税,会议审议并批准发行15 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自9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加息。根据决定,自2007年9月15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02%提高到7.2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18个百分点。
作者: 郑大考研网1    时间: 2007-12-5 14:13
  事件十 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措施
  一、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6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平稳增长,改革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方针政策的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中央确定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及时的、必要的、正确的。
  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必须看到,当前投资增幅仍处高位,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贸易顺差仍在扩大,结构调整仍然滞后,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问题亟待解决。
  二、2007年宏观调控措施
  2007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如提高利率、提高印花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以及调整分配政策等。如: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当日起将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l‰调整为3‰;6月24日-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在京举行。会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可根据实际需要停征或减征利息税,会议审议并批准发行15 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自9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加息。根据决定,自2007年9月15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02%提高到7.2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18个百分点。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7-12-5 15:41
17大今年处处都是首位啦
作者: cicici    时间: 2007-12-5 17:37
谢谢分享
作者: wsxz2002    时间: 2007-12-5 19:01
好东西
作者: lesleylee    时间: 2007-12-10 14:25
好东西,谢谢楼主!




欢迎光临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http://zzued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