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标题: 刘延东副总理:2015年在学研究生已达230万人 [打印本页]

作者: 郑大考研网    时间: 2016-3-9 09:45
标题: 刘延东副总理:2015年在学研究生已达230万人

刘延东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第三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1月8日)

  在“十二五”胜利收官、“十三五”开局之际,我们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工作,分析形势,研究“十三五”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安排部署2016年工作,把中央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落实到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具体任务上,为推动教育事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奠定扎实基础。

  刚刚过去的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整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主动作为,真抓实干,推进学位授权体系调整优化,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学位法律法规制度,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进展,呈现出可喜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各位委员和整个战线的智慧和汗水,得力于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我向各位委员、向关心支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刚才,四位委员作了很好的发言,听了很受启发。下面,我就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十二五”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绩显著,为“十三五”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加大投入,给予切实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总体完成,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大幅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质量稳步提高,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国教育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五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主线,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培养机制,取得了显著成绩。

  第一,研究生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一是高层次人力资源供给有较大幅度增长。2015年,在学研究生已达到230万人,比2010年增长约20%;2014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66.9万人,比2010年增长32%。2014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比例达43.5%,比2008年刚刚提出发展专业学位时的7%有大幅提高。二是学科类型结构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的学科目录增加了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数量从原来的89个增加到111个,增设了“网络空间安全”等22个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急需学科。专业学位种类增加到40个,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三是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贡献度不断提高。2010年以来,在自然科学基金各类资助项目中,硕士生占参与研究人数的27.27%,博士生占20.24%。许多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人员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

  第二,重点领域重大改革迈出坚实步伐。2013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改革思路,提出了实现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根本转变的改革目标和主要任务,研究生教育进入综合改革全面启动阶段。一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指导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建立了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2011年至2014年,全国共举办各类宣讲教育活动5.6万余场,接受宣讲教育的研究生近470万人次。二是产学结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模式趋于成型。特别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构建了以“5+3”为主体的标准化、规范化培养体系。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纽带组成产学研联合体,初步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任务紧密结合、高水平大学和行业骨干企业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过程紧密结合。建筑学、翻译、物流工程等专业学位实现了与职业资格证书、行业组织认证的有效衔接。三是形成科教结合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教育部与中科院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支持高校与工程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搭建起了高校与科研院所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和沟通桥梁。探索了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完善了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制度。四是学位授权调适机制进一步完善。2011年以来,全国共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98个,学术学位授权点不再作为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先决条件,鼓励学校将学术学位授权点调整为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试点基础上,2015年底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动态调整工作扩大到所有省市。5所民办高校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五是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取消了研究生院设置、国家重点学科审批等7项审批、评审评选事项,加强政策引导和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了中央主导、加大省级统筹、调动培养单位积极性的三级管理体制。

  第三,质量保障和投入支持体系更加完善。一是“五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基本确立。召开了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出台了学位授权点评估等系列文件,初步构建了以学位授予单位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参与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框架。二是开展了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启动了新一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专项评估,已经完成的专项评估涉及447个学位授予单位、2296个学位授权点,调整和撤销了一批学位授权点,引起较大反响。三是健全了研究生投入与资助政策体系。研究生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大幅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增加投入200多亿元。建立健全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了奖助体系,进一步加大资助比例、提高资助水平。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对“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共投入专项资金近900亿元,带动了地方政府和高校、社会的大量投入,推动了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

  第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不断提升。“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实现了学科发展与平台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国高校在世界大学排名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在论文和声誉指标方面进步显著。2015年,我国内地有25所高校进入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600余个学科进入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前百分之一,位列全球第六,约50个学科进入ESI前千分之一。在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一批高水平大学已经形成了持续做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能力。吸引培育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的学术带头人,目前“千人计划”中在高校工作人数占比达63.8%。研究生教育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明显增强,2014年在校来华留学研究生近5万人,比2010年翻了一番。

  五年来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坚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四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有效调动国内外有利因素,立足国情,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推动研究生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这些经验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继续发扬光大。

  二、充分认识大形势大背景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只有始终围绕中心、立足大局,科学研判新形势,准确把握新要求,才能把工作做实做好。

  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是事关长远的顶层设计,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四个全面”是开创性的大战略、大布局,在这个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处于中心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战略举措,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保证。每一个“全面”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冲刺阶段,破难题、防风险、补短板,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全面深化改革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还有不少硬仗要打。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序列的顶端,肩负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对实现国家战略、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必须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扭住提高质量这个中心,突出结构调整优化和培养模式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发展。

  第二,“五个发展”理念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机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态势。新常态要有新作为,新作为要有新理念。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自觉贯彻落实“五个发展”新理念。创新发展要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发展障碍,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各方面创新提供高素质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撑。协调发展要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动态调整优化学位授权和学科专业布局,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强研究生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紧密对接,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衔接。绿色发展要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既保持合理发展速度,更关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坚决遏制学术腐败,积极净化学术生态环境。开放发展要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加强与世界各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合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吸引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来。共享发展要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须更加注重供给侧改革,提供优质教育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推进课程、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新科技革命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谁主导创新,谁就主导赛场规则和比赛进程。特别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速创新要素在科技前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合汇聚,促进了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推动世界进入了创新时代,创新与人才的竞争愈加激烈。一是创优占先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选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推出抢占一流的发展计划,采用超前的发展理念、组织形态、教育手段,培养适应全球挑战的学术领军人才和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行业领袖人才。二是开放合作加快向更深更广发展。世界各国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引进外部资源,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开放、交流与合作,大学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新更加紧密,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趋势更加显著。三是教育科技领域内创新要素汇聚与集成力度加大。研究生教育具有创新要素高度汇聚的天然优势,如何发挥好这种优势,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把握“互联网+”潮流,形成更好的科教协同、交叉融合发展机制,更好地发挥研究生教育对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大有文章可做。四是质量评价标准和保障体系建设进程加快。人才培养的质量监督与保障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自觉行动,质量保障主体日趋多元,关于质量合作、质量保证和文凭认证的议题、项目、协议等日益增多。

  第四,教育现代化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达到这一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研究生教育具有高端人才和智力密集的优势,对各级各类教育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在教育现代化中应当走在前列。研究生教育的现代化,关键是要看发展理念、质量观念、体制机制等是否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一要看是否富有活力和效率,是否成为社会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源泉;二要看是否具备完善的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是否形成现代的公共教育治理体系;三要看是否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监督和管理服务体系,是否形成各种资源有效汇聚和协同的机制;四要看是否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是否形成国际合作竞争的格局。这项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抓好顶层设计、前瞻布局,改革创新、加快推进。

  同时也要看到,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以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发展理念尚未转变到位,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机制还不健全;二是培养模式还不完善,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三是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监督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开放合作效益需要提高,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在服务需求、优化结构、创新机制上下大力气,努力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科学谋划,提高质量,推动“十三五”研究生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提高教育质量,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发展目标。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更加突出培养模式转变,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突出结构调整优化,突出调动各方资源参与,突出走向国际、开放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这里,我重点强调五个方面。

  第一,科学制定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国家“十三五”规划为统领,结合教育改革发展总体要求,立足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转型,抓紧制定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前谋划,前瞻部署。要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把发展速度保持在合理的增长区间内,把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更加适应社会需求。要更加注重培养模式转变,把寓教于研、激励创新作为根本要求,把促进研究生成才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教协同、产学结合培养创新人才。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分类指导、分类改革,强化相关制度的联动和协同。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与优化,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推进学科结构布局更趋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平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比例更加协调。要更加注重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拓展投入渠道、扩大创新创业资源。要更加注重开放合作,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特别要和“一带一路”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更好地结合,加强与国家软实力提升有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打造研究生教育发展利益共同体。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力争到2020年全面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转型,形成立足国内、各方参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第二,优化供给适应需求动态调整发展结构。要着眼“五个发展”急需领域,前瞻谋划,统筹考虑,实现服务需求与优化供给的对接,健全动态调节机制,协同推动招生计划管理体制、授权审核制度、投入支持方式的改革。要优化学科结构,优先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发展急需、影响未来发展的学科专业,促进人文社科与理工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以前沿问题或重大科学、重大工程问题为导向,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健全学科预警机制,对学科水平持续低下、长期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科实行预警乃至取消。根据办学质量、办学特色等因素分配资金,调整引导学科建设方向。要增强招生计划的主动性,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改进完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调整优化招生结构,适度增加重点发展地区。要优化培养类型,稳步发展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加快完善专业学位授权体系。要健全授权审核机制,统筹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授权审核,实现常态化授权审核,健全授权点动态调整和强制退出机制。加强前瞻布局,促进学位授权与研究生培养有效衔接,提高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第三,着力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从调查结果看,一些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不够重视,对研究生批判精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部分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在开辟新领域、提出独创性见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专业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还比较弱,创新创业教育还不足。要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研究阐释,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使党员教育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相结合。要坚持个性化培养,强化问题导向的学术训练和实践培养,大力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水平,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发展能力。要坚持科教协同、产学结合,促进科研优势资源、行业优质资源与研究生培养深度融合,鼓励跨学科、跨机构、跨部门协同培养,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建设联合培养基地,构建合作培养新机制。要坚持内外兼顾、加强合作,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双边和多边学位互认工作,支持培养单位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博士生,有条件的培养单位可依托自身优势到海外开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主动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和规则制定,加快培养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专门人才。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规模,吸引更多国外优秀人才来华,拓展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还缺少有效可行的分流退出机制,有的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宽进宽出,对毕业要求相对较松。要坚持有效选材、严把出口,健全更加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核选拔体系,完善有利于选拔具有创新潜质人才的机制,探索国家统一组织能力水平测试、培养单位自行组织专业综合素质测评、参考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相结合的硕士研究生选拔方式,研究建立研究生分流退出制度。要坚持导师为要、做强队伍,完善权责统一的导师负责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导师分类评聘、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和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校内外“双导师”制,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支持导师国内外学术交流、访学和参与行业企业实践。

  第四,创新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和监督保障体系。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不断完善,但有的培养单位质量保证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提高培养质量的内生动力不足。学术评价体系中片面追求论文发表数量的不良倾向仍较严重,存在急功近利、浮躁之风,“十年磨一剑”的宽松科研环境有待进一步营造。还有部分培养单位学风建设不到位,论文造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下一步,要充分调动培养单位、学术组织等主体的积极性,科学评价、严格监督,加快健全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改变培养单位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有效制度缺失、执行不力等状况。将管理重心下移,促进培养单位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开展质量评价工作,尤其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更应建立一流的质量标准,争创高水平研究生教育。要大力推进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健全学术不端惩戒机制,对学术造假行为零容忍严打击,将相关制度规范化具体化,像中央八项规定一样严格执行,抓住几个典型案例严肃处理,整肃风气。要加强政府的依法监管,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各种制约创新创造的制度和规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拨款、信息公开等手段,督促培养单位提高培养质量。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与监督职责。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作用,引导支持第三方机构建立独立、科学、公正的多样化评估机制,充分调动行业部门或协会开展需求预测、标准衔接和质量认证的积极性。要建立绩效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形成激励约束机制,资金等各项资源的分配向培养质量高、特色鲜明的单位倾斜。

  第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要取得新突破,就必须把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放在重要位置。要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文化的名片、民族复兴的重要支点。要以一流学科为基础,突出学科的学术引领性、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形成一批稳居世界前列的学科,突出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打造更多的学科高峰和人才高地,促进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成长。要以绩效评价为抓手,把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强化目标管理,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投入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让绩效好的能进来、绩效差的能退出。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聚焦教师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募集机制等关键改革,争取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要正确处理重点建设与整体提高的关系,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大对中西部高校的扶持力度,促进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深度合作,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已经明确,发展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欢迎光临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http://zzued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