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标题: 南振中与我校师生谈“ ‘准记者’的新闻发现力” [打印本页]

作者: lzg5618    时间: 2014-6-19 12:30
标题: 南振中与我校师生谈“ ‘准记者’的新闻发现力”
6月18号下午,新华社原总编辑、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南振中教授在综合管理中心第二报告厅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准记者”的新闻发现力》的专题报告。我校党委副书记吴宏亮出席报告会,宣传系统、机关院系分管宣传工作的负责同志、校内媒体学生记者、学生通讯员及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代表共300余人聆听了南振中院长的精彩报告。报告会由我校党委副书记吴宏亮教授主持。
    从对“新闻发现力”的认识过程出发,南振中院长提出了增强新闻发现力的7个要素,即观察意识与发现力、生活空间与发现力、大局观念与发现力、理论素养与发现力、知识领域与发现力、透视能力与发现力、联想习惯与发现力等。
    南振中院长紧密切合时代发展,结合历史和现实、他人和自己的从业感受,辅以生动详实的经典案例,对7个要素的重要性进行了系统阐述,论述深刻、深入浅出、言真意切。
    南振中院长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价值,给在座老师及“准记者”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吴宏亮强调,南振中院长一直关注学校发展,关心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成长成才,此次报告对我校更好地做好宣传工作具有实践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必将对我校更加扎实地推进宣传工作、服务于学校发展的大局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孙保营  爨淑纳 撰稿 耿军 摄影)

    以下是南振中院长报告的具体内容:
                                   “准记者”的新闻发现力
                                           南振中
    为了给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郑州大学党委宣传部批准组建了学生通讯员队伍。今天安排一次学生通讯员座谈会,就“‘准记者’的新闻发现力”问题与大家交流沟通。
    先讲一个故事:
    2013年9月30日,《中国教育报》刊登题为“郑州大学五名保安考上名校研究生”的消息。报道说,郑州大学保卫处王强强等5名校卫队员,分别被西南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录取,成为在读硕士研究生。2009年王强强高中毕业后,从农村老家来到郑大当上了一名校卫队队员。几年间,在完成值班和巡逻工作之余,靠自学考试先后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并于2013年6月以高分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郑州大学5名校卫队员考上名校研究生的消息被报道之后,在互联网上引起围观。有网友戏称:“想考研的学子们,现在要首先考虑去郑大做保安了!”在郑大南校门值班的一名校卫队员上年考研失利,但他不灰心、不放弃,业余时间仍在继续努力拼搏。不少大一新生表示:“连‘保安哥’都这么刻苦,我们更要珍惜大学的学习时光!”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新闻线索并不是专职记者最早发现的。郑州大学新闻中心记者团一名成员曾前往郑州大学保卫处了解有关情况,准备采写一篇“郑大保安考上名校研究生”的新闻稿。由于有的保安不想将这件事传扬出去,这位“准记者”放弃了追踪采访的念头,因而与这篇重点稿件失之交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学校园里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缺少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执着精神。郑州大学有46个院(系),全日制在校学生六七万人,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小社会”,每时每刻都会有“新闻事件”发生。在一万多名教职工中,既有两院院士、知名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又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中原学者”,他们的成才之路带有传奇色彩,值得向省内外推介。
    举一个例子:霍裕平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已经成为我国科技界一项超大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007年8月24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专题讲座,题目是《受控热核聚变能的研究与发展》,主讲人就是郑州大学教授霍裕平。听了讲座我才知道,受控热核聚变能的资源近乎无穷尽,又不会大量产生破坏环境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受控热核聚变能在研发成功并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能源瓶颈问题。如此重要的科研成果,极具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新传院的指导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通讯员跟踪霍裕平院士主持的“国际受控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项目,对于科研团队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新突破,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都应该有选择地向国内外报道。
    戈公振编译的《新闻学撮要》一书中有两段话:
    “空气中充满了新闻。到处都在等候新闻采访人。家家屋里都藏着新闻,处处交易的地方也是如此。新闻是用不着去制造;新闻是存在的。新闻必等人去寻觅。”
    “新闻普通是不会飞来的,是取来的,是要搜寻的,掘取的……完全等候新闻向自己身边飞来的编辑和访员,是一定缺乏材料,无事可做的。”
    为了帮助学生通讯员走出“缺乏材料、无事可做”的困境,我想谈一谈对“新闻发现力”的认识过程。
    我对“新闻发现力”的关注始于1985年。当年秋天,我随穆青同志到湖南张家界采访。这里奇峰连绵,怪石高耸,导游告诉我们,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被人发现的。
    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没有被人发现,比较容易理解;绵延三县的张家界武陵胜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为什么这么晚才被人“发现”,简直不可思议。我向当地负责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位负责人告诉我们,张家界曾经有过繁华的年代。明朝洪武年间,这里设“九溪卫”,辖四大关口,盛极一时;后来撤销了“九溪卫”,兵荒马乱,加上山洪洗劫,人烟渐渐稀少,张家界就变成贫穷落后、神秘莫测的“世外桃源”。1969年1月,张家界范围内的慈利县举办“五七干校”,几百名机关干部被下放到距县城190多公里的索溪峪。干校驻地虽有10户人家,但他们天天砍柴、种地,为衣食而发愁,根本没有闲情逸致观赏景色,也不知道这里的山水与别处的山水有什么两样。下放干部就不同了,他们中间不乏有识之士,劳动之余,苦中求乐,品评张家界的奇特风光,有的说有“桂林之秀”,有的说有“华山之险”。“五七干校”撤销以后,这批“学员”大都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他们成了张家界迷人景色的义务宣传员。改革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吃饱了肚子的人需要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张家界的山水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具有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直到这时,张家界才渐渐为人们所认识。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从张家界回到北京,我开始琢磨人类的“发现滞后”现象。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被人们称为地球七大天然奇景之一。大峡谷以其蔚为壮观的地势、色彩斑斓的天空、风光明媚的景致闻名于世。大峡谷经历了漫长岁月,直到16世纪一支远征队来到峡谷的边沿,这个大峡谷才初为人知。19世纪美国陆军少校约翰•鲍华一行九人乘坐小艇,首次穿越大峡谷底部的科罗拉多河,才真正揭开了大峡谷的神秘面纱。
    “发现滞后”不仅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上,在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大量“发现滞后”的典型事例。1901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获得第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发现了X射线。这一发现宣布了现代物理学时代的到来,同时引发了医学革命。伦琴发现X射线的消息传出以后,有人说伦琴是幸运的,X射线首先来到他的实验室。其实,这种伴随着阴极射线产生的新射线,在全世界上百个物理实验室里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比伦琴发现X射线早20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在进行一项实验时,发现放在实验装置附近的没有打开的照相底片突然变得模糊不清。克鲁克斯没有想到这是一种新的未知射线照射的结果,误以为是照相底片质量有问题,还让生产厂家退了货。“发现滞后”,使这位很有才华的物理学家与X射线的发现失之交臂。
    至于新闻界,“发现滞后”和“忽视发现”的案例就更多了。我翻阅过一本《发明发现大典》。当时萌生了一个念头:假如有人编辑出版一本《新闻记者发现大典》,让全国的新闻记者自己推荐入选作品,我们究竟能选出多少真正称得上“有所发现”的新闻作品呢?我们会不会为自己“发现”得太少而感到愧疚和遗憾呢?为了少留下一些愧疚和遗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开发自己的“发现力”呢?
    同学们!新传院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大都热爱新闻事业,富有献身精神,不怕吃苦,愿意深入到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这是培养和强化新闻发现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了增强新闻发现力,应该认真研究和思考影响新闻发现力的7个要素:
    一、观察意识与发现力
   “观察”是年轻记者发现新事物、探索新规律的最常用的武器。“发现力”减弱的主要原因不是生理“视力”的减弱,而是观察意识的淡漠。每一位年轻记者都应该成为我们国家的职业“观察家”。
    观察家的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不能像一群看热闹的人那样漫不经心地瞟上一眼,而是有意识观察、集中精力观察、随时随地观察。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观察意识不那么强烈,观察范围比较狭窄。每个人眼球后部视网膜上都有一个凹陷点,叫做盲点。这个地方没有视觉细胞,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个地方也不能引起视觉。其实,在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时,也存在着“盲点现象”。我们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往往视而不见。只有自觉地消除“盲点”,随时随地观察和研究,才有可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拿上街买菜这件事来说吧,蔬菜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的安定,菜价是老百姓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买菜不仅可以了解菜价,还可以听到社会各个阶层、各种人的意见和呼声。《菜价追踪》这篇通讯的主题就是在买菜过程中捕捉到的。
    1994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同家里人一道到新华社附近的新文化街蔬菜市场买菜。我很少有工夫逛菜市场,一走进这条小街,我就开始打听各种蔬菜的价格。这里的蔬菜价格贵得令人吃惊:一公斤小辣椒8元多,一公斤圆白菜4元多,一公斤黄瓜3元多。我同买菜的市民交谈起来,他们说新文化街的菜贩子最宰人;宣武门附近有个蔬菜市场,大都是菜农直接运菜进城,菜价比这里低得多。有的菜贩子一大早从宣武门菜市场买一点菜,用三轮车拉到新文化街,1元一斤的黄瓜卖到1.6元,菜价陡涨60%。我想,这两个市场相距一公里多,“菜价落差”就这么大,从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到新文化街,“菜价落差”又是多少呢?从农村的蔬菜生产基地到新文化街,“菜价落差”又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转了大半天。当天晚上,我找到分管国内报道的副总编辑曹绍平,让他同国内部派记者跟踪调查,研究和剖析这种“菜价落差”。
   4月2日凌晨,山东分社记者王进业赶到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抄录了当日蔬菜的批发价格。当天下午3时,王进业又搭乘寿光一家蔬菜购销公司的一辆运菜的卡车上了路。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于次日凌晨3时进了北京的大钟寺。两个小时以后,记者所乘的运菜卡车上的蔬菜成交,每公斤圆白菜和黄瓜的售出价比寿光的收购价高0.4元。扣去车费和蔬菜代购费,千里迢迢,一公斤菜净赚一两角钱。
    3日早晨7时,记者顾不上休息,跟随一辆刚从大钟寺批发完蔬菜的三轮车,来到西城区新文化街农贸市场。记者发现大钟寺的蔬菜一到这条小街,价格猛涨,平均菜价上涨80%左右,最高的涨幅达125%。随后,王进业同北京分社记者苏会志又采访了北京市有关部门,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两位记者从观察现象入手,提出建立价格调控机制、抓好菜园子建设、增设蔬菜销售点等具体建议。这篇通讯见报当天,许多读者就打电话给编辑说:“新华社记者坐运菜的大卡车跟踪采访,替老百姓说话,请代我们感谢这两位记者。”这篇通讯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生活空间与发现力
    记者的发现力与他的生活空间呈正比。生活空间越大,发现新闻的机会就越多;反之,发现新闻的机会就越少。如果我们整天呆在大学校园里,与老百姓的交往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就会得一种“新闻自闭症”。
    高等院校有寒暑假。郑州大学寒假5周、暑假12周,“准记者”应该利用假期走出校园,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尽量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
    2005年春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年级学生李强利用寒假,按照“户—村—乡—县”的思路,对山西省3个村4个乡和两个县的农村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以札记的方式写成近4万字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这篇调查报告真实记录了新传院大学生在基层的“新发现”,被《人民日报》摘要刊登。
    2005年1月28日,李强从太原坐上赴山西省沁源县的汽车,到交口乡尚义村他二姨家。姨夫、二姨生有两男一女,加上婆婆共6口人。家里6间房,4间住人,两间存放粮食以及一些器物。晚饭后,二姨开始计算这几天买卖的账目。李强想:何不将二姨家一年收支做一计算?这将是一份宝贵的调研资料。
    二姨家共有耕地13亩,其中承包地10亩,自垦地3亩。主要种玉米和黄豆,共9.5亩;另有0.5亩种植万寿菊;剩余3亩地种植谷子、黍子和蔬菜,主要用于自食。家有农用车一辆,平时跑跑运输,做些买卖,据姨父说,当年赚了1万元。这是家庭非农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家全年各项收入共计14886.5元。
    家庭支出情况是:全年税费支出107.26元;家庭吃用支出5428元;农机支出2000元;医疗支出50元。大女儿在读高一,住校。学费及日常开销共4400元/年。二儿子在读初一,住校。学费较少,但住校日常开销不小,2000元/年。三儿子在读小学,原先在村小学就读,但后来花钱转至县城,寄住亲戚家,全年花销1800元。家庭教育投入共计8200元。全家全年各项支出共计15785.26元。
    综上所述,2004年李强二姨家收支情况为:家庭总收入14886.5元减去家庭总支出15785.26元等于负898.76元。这一结果令李强大吃一惊。二姨家辛劳一年,竟然入不敷出!
    李强在调查报告中写道:“二姨家的情况也反映出,相当多的农民家庭的收支状况很不乐观。尤其是教育成本之高已使一部分农家子弟望而却步,使大部分农家不堪重负。”
    《乡村八记》发表以后,在新闻传播院系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许多新传院大学生表示要像李强那样深入基层,写出反映农村实际情况的调查报告。
    郑州大学非常重视在校生的社会调查,2013年12月启动了2013—2014学年寒假大学生“百村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全校5个院系163名学生参加,调查活动涉及全省18个地市的56个县、105个村庄,随手拍照片700多张、视频3部,形成调查报告70余篇。今年3月27日,郑州大学召开大会,表彰2014年春“百村调查”社会实践优秀调研员。校领导要求在学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方面形成长效机制,持续不断地做下去。学生通讯员应该以李强同学为榜样,利用寒暑假的12周时间,在调查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3、大局观念与发现力
    “发现力”并不表现在把随便碰到的事情传播出去,而表现在用全局观点对典型事件新闻价值作出准确判断。2013年11月26日,河南卫视《河南新闻》报道郑州大学开展“光盘行动”,就体现了这种“价值判断”。为了提高学生节俭用餐的意识,郑州大学有关部门在餐厅的墙壁、桌面等地方贴上了“光盘”的提示性标语;学生志愿者在餐厅内外反复提醒大家不要浪费食物,要养成勤俭的美德。据郑州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公司经理路志敏介绍,开展“光盘行动”之前,餐厅每顿饭要倒掉3至5桶泔水;开展“光盘行动”之后,餐厅每顿饭倒掉的泔水不超过2桶。
    “光盘行动”这件事情并不算大,这则校园新闻为什么会引起媒体的重视?重要原因是“光盘行动”与13亿人的吃饭问题紧密相连。今年5月22日,中国农业部网站发布了一条消息:近期,《谁能养活中国》一书的作者、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布朗再度挑起“世界能否养活中国”话题,称中国粮食进口急剧增加、结构性粮食缺口继续拉大、中国加快在国际上“抢粮”等,炒作“中国粮食威胁论”。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回应说,中国用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全球1/4的粮食,养活了全世界1/5的人口。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2039亿斤,连续3年稳定超过11000亿斤,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尽管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对“中国粮食威胁论”作了澄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中商情报网2014年5月13日发布消息说,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14年1-4月份中国进口粮食3294.9万吨,同比增加44.8%。全国13亿多人口,如果粮食在总量上不够,依靠进口粮食来解决粮食消耗问题,无疑是十分危险的。有了大局观念,再来看郑州大学开展的“光盘行动”,就容易掂出它的分量。
    4、理论素养与发现力
    发现力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奥•圣捷尔吉医生曾经说过:“所谓发现,就是见人之所皆见,而思人之所未思。”记者的发现包括对生活意蕴的深刻思考,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很难有所发现。中国特色“休闲学”专栏的推出,就得益于休闲理论知识的储备。
    2006年4月28日下午,新华社召开编务会议,研究“五一”长假报道问题。讨论中有同志谈到,2006年“五一节”是第17个长假,在报道上要想有所突破,难度很大。
    我对“休闲学”的关注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不少人不知道闲下来的时间怎么度过,于是催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闲暇学”,后来又翻译成“休闲学”。200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达到1703美元。在这一发展阶段,老百姓会产生一种“休闲需求”。我认为向全社会推介“休闲学”的时机基本成熟。于是提出新华社各编辑部应从“休闲学”的角度切入,围绕闲暇时间与居民消费、闲暇时间与文化生活、闲暇时间与家庭亲情等主题,研究长假给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带来的诸多变化。
    为了使大家对“休闲学”有初步了解,我把《休闲宪章》《休闲研究已成为一门学科》《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中国休闲小康研究指数》《休闲产业与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休闲学》等资料推荐给编辑、记者。从4月29日开始,一个突击学习“休闲学”的“热潮”在新华社有关编辑部兴起。当时,离放假只剩下半个工作日。国内部“新华视点”室主任陈芸紧急联系采访对象。幸运的是,通过电信局114查号台辗转查询,终于同几位研究“休闲学”的专家取得了联系。“新华视点”室和服务专线的编辑、记者一起出动,半天时间访问了好几位休闲学专家,掌握了大量新鲜材料。各编辑部和国内外分社相互配合,围绕“长假与‘休闲学’”这一主题播发了消息、特写、新闻分析、新闻述评、新华时评、专家访谈、新闻背景、新闻照片、新闻图表。这一战役性报道受到媒体和受众的欢迎。《陕西日报》一些同志认为,“长假与‘休闲学’”专栏策划有创意,与老百姓生活贴得很近。《西藏日报》一些同志说,这组稿件抓住了长假期间读者的心态,报纸临时撤掉原先准备好的图片,改用《中国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昭示生活方式变迁》。一些媒体认为,“长假与‘休闲学’”专栏策划独到,以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公布为契机,引领了“休闲学”新闻报道的潮流。
    5、知识领域与发现力
    登高才能望远。记者登高的阶梯就是各种各样的知识。记者的知识领域愈宽广,发现新鲜事实的机会就愈多。
    2014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王汉超的报告文学《三千年瓷火一夫立》,讲的是郑州大学陶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阎夫立痴迷钧瓷文化的故事。作者写道:“在郑州大学一处古旧的院落,夫妇二人过着简朴的生活。两人在大学食堂吃每顿几元钱的饭,烧出来藏家不计代价想入手的瓷,他们用积蓄捐图书馆、捐希望小学、捐地震灾区。居所满架琳琅,华彩惊人。阎夫立仍一身泥灰,一双粗手,书影青灯,忘乎俗尘。”多么熟悉的身影!郑州大学教授、高级美术师闫夫立,其实就生活在你们中间。
    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可以领略作者“专业知识素养”的魅力:
  “汝、官、哥、钧、定,宋代五大名窑为后人留下诸多回味不尽的绝世之作。在这流光溢彩中,钧瓷尤以窑变之美吸引众生。有人倾其所有,只为家有钧瓷一片;更有人倾其一生,在烧窑制瓷的年华中老去,其人生况味与技艺,融汇在一件件作品中。”
  “四周极静,火发出风一样的声音。阎夫立沉默凝神,似对炉火的走向了然于胸。在1300余摄氏度的高温下,泥土会气化,而瓷却在火的淬炼中,器身挺拔,釉料熔化,色彩盈动,瞬息绚烂。瓷胎入窑,还全然泥土本色,当窑炉开启,已是满膛珠玉。”
  《三千年瓷火一夫立》一文发表后,叫好声一片。2014年5月17日,郑州大学校友曲昌荣在微信公众号《曲解直说》第113期对这篇报告文学进行了推介。曲昌荣写道:“大曲在河南工作十年,跑遍中原山和水,就没写出一篇关于河南文化的美文。汉超就来了两年,我印象中至少写了三篇美文,把身边的壮美中原、厚重河南激活了。”这当然是曲昌荣校友的自谦之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由于王汉超对中国瓷文化有透彻的了解,对钧瓷发展史和制瓷工艺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才发现了闫夫立这一典型人物并写出如此华美厚重的新闻作品。
    6、透视能力与发现力
    透视能力指的是看穿表面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批了一段话:“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然而就连泡沫也是本质的表现!”这段话通俗地阐明了现象同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事物的本质总是透过许多“泡沫”一样的现象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规律是本质的反映。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透过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潜入深流,揭示和反映许多人都感受到了但还未能理清头绪的“本质”。
    2013年10月18日,《东方今报》刊登了一篇题为“状元辞别港大背后折射出什么”的新闻,就体现了这种透视生活的能力。
    2013年10月11日,辽宁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辞别香港大学,重回母校本溪高中备战2014年高考。本溪市高级中学校长李玉成证实,刘丁宁离开香港大学重回本溪市高级中学复读,只为追寻纯粹国学。这件事在互联网上报道之后引发了热议。《东方今报》记者为此访问了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士祥。王士祥认为,国学本身是相对于‘西学’而存在的。香港处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带,反而能让国学研究更灵活,也更具有全球视野。这个偶然性事件背后有着必然性的因素。孩子高考前要接受差不多12年教育,而内地长期以来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形成了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已经让学生形成了习惯,一旦改变就会难以适应。
    王士祥还说,刘丁宁的选择也体现了家长和孩子普遍的矛盾。不少大学生上大学都是父母选的学校和专业,上学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或不适应。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意志过强,孩子很多时候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心愿。这与应试教育目标功利化、行为短期化有很大关系。每个家长都应该反思,让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有自我判断的能力,这比选择哪所名校更重要。透过“辞别香港大学”这一个别现象,剖析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透视能力”使得这篇专访独具特色。
    7、联想习惯与发现力
    什么是联想?联想就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出其他相关的概念。事物之间的这种相关联性,其实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有的联系比较明显,有的联系不那么明显,不容易被人发现。不养成联想的习惯,许多即将到手的新闻也会悄悄地消失。
    以我撰写的《从篮球比赛规则想到的》为例。由于我要组织新华社关于亚运会、奥运会的报道,所以读了《篮球比赛规则》一书。一百多年前篮球运动诞生时,只是在球场两端挂两个篮筐,对双方上场运动员的人数和比赛时间都没有作严格规定。比赛开始时,裁判员把篮球往球场中央一抛,双方队员蜂拥进场,任意奔跑,粗暴抢球,互相扭打。为了改变球场上的混乱局面,篮球运动发明人詹姆斯•奈史密斯制订了13条非常简单的比赛规则,规定上场运动员不准抱球跑,不准抱人、推人、绊人,不准打人。有了这些原始的竞赛规则,篮球场上粗暴厮打的现象明显减少。在此后的100多年间,每当一种新的不文明动作在球场上出现,国际篮坛就着手研究抑制这种不文明动作的办法,对篮球比赛规则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改和补充。10年前,国际通用的篮球比赛规则已经发展到10章、61条,据说还有一些新的比赛规则在酝酿和试验的过程中。这些越来越细、越来越严的比赛规则,为参赛球队创造了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了世界篮球技术的进步。
    从篮球比赛规则由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史,我联想到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没有健全的法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就会反映到社会生活中来。不规范的竞争必然会带来无序和混乱局面,价格欺诈、质量欺诈、品牌欺诈、服务承诺欺诈,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时有发生。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互不信任。试想一下,在一个缺少规则、缺乏诚信的大市场上,经济活动怎么能正常开展?我觉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者都应该从篮球运动发展史受到启示,针对种种见利忘义的不文明行为,不断规范市场主体规则和市场客体规则,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只有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确保新机制的正常运行。于是我撰写了一篇题为“从篮球比赛规则想到的”评论文章。这篇稿件在《人民日报》刊登之后,引起读者的共鸣。《人民论坛精粹》一书的编者在对这篇文章进行评析时写道:“文章的论题旨在论述健全法制对于规范竞争的重要性。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然而作者却别开生面地将这一较为抽象的议题,论述得如此深入浅出、娓娓动听,这主要取决于作者对面临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矛盾具有真切的认识和丰富的联想力,也得益于类比说理的魅力。”
    2012年12月13日,微博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出租车司机给CEO上的一堂MBA课”的贴文。作者讲述了他在上海乘坐出租车的经历。他要从上海徐家汇赶赴机场,一辆大众出租车非常专业地停在他面前。闲聊乱侃中,作者捕捉到了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
    司机对他说:做出租车司机,要懂得统计。我做过精确计算:每天要交380元份子钱,油费大概210元。一天开17小时,平均每小时成本34.5 元左右。出租车的成本不能按里程计算,只能按时间计算。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如果上来一个只交10元起步价的乘客,大概要开10分钟,加上7分钟的空驶时间,就是17分钟,时间成本为9.8元,不赚钱啊!
    司机说,很多人抱怨生意不好做,油价又涨了,都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其实,要善于从自己身上找,看问题出在哪里。要用统计学的方法来做生意。天天在地铁站口排队,怎么能赚到钱?有一次一个人打车去火车站,我问他想怎么走。他说了一条路线,我说慢;我说了一条路线,他说绕远了。我告诉他没关系,我经常走,比他有经验。按他说的路线走车费是50元,按我说的路线走,等计价器到了50元,我就翻表,只给50元就行了,多的算我的。最后统计,这一趟多走了4公里,少收了乘客10元钱,我却省了25分钟。4公里对我来说就是多花了1元多的油钱,但我用这1元多买了25分钟。刚才算过了,一小时成本34.5元,你说我合算不合算!”
  听完司机的一席话,博文作者联想到企业管理。到了机场,博文作者留给司机一张名片,说:“你有没有兴趣给微软的员工讲一讲你怎么开出租车的?讲课时你可以打着表,60公里一小时,讲多长时间,我就付给你多少钱。”你们看,出租车司机的闲侃,本来与培养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风马牛不相及,竟然被有心人扯到了一起,可见“联想”有多么奇妙! 
    同学们!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科学的存在全靠它的新发现,如果没有新发现,科学便死了。”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媒体没有新发现,还能不能生存?在座的学生通讯员应该珍惜学校为你们提供的实践平台,到联系单位去搜寻、去发现,到学校所在的郑州市和自己的家乡去搜寻、去发现。几年之后,当你们把在校期间撰写的《新闻作品选》投递给新闻单位时,负责招聘工作的专家会对你们的新闻发现力作出公正的评价。




欢迎光临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http://zzued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