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标题: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冲刺--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打印本页]
作者:
夜末清风
时间:
2013-12-31 15:18
标题:
2014年考研政治考前冲刺--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特点
(1)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4)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2.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1)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然后迅速推广到欧美各国的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
(2)殖民主义者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通过海盗式的掠夺土地、财物;欺诈性的贸易;贩卖奴隶等方式攫取巨额财富。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
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鸦片战争的爆发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
①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②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③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中国的领域和主权受到破坏。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的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
3.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
(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2)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3)列强在中国不是实行直接殖民统治,而是通过其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帝国主义势力与中国的封建势力、买办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2.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
(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
(3)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4)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利用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经营轻工业和重工业,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4.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
(1)地主阶级本身发生了某些变化:有的附股外资企业;有的入股洋务企业;有的直接创办或参股民营企业,转化为资本家。
(2)农民的分化: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其所形成的新的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3)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但主要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4)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它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四、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民族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
(3)台湾人民反侵略、反割占的斗争。1867年台湾高山族击毙美军副舰长马肯基,打退了美军的进犯;1874年台湾军民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
(4)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义和团与部分清军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中法战争期间,法舰进犯台湾,被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1885年3月,在中越边境镇南关(今友谊关),老将冯子材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如: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龄(满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中日甲午战争时,致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都以身殉国。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达到高潮。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更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认为,日本割取辽东半岛损害了俄国在中国的侵略利益,便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还辽,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以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又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德、俄、英、法、日等国于1898年至1899年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宁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政府)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完全瓜分中国的原因:其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其二,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由此可见,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诚然,由于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义和团运动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的错误;由于不认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以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义和团曾经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中还存在着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但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容抹煞: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三、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
四、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历史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1.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1841年,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2.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进行政体改革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如郑观应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二)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1.资产阶级改良派要救亡图存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觉醒意识。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还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2.孙中山喊出"振兴中华"口号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同时,孙中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欢迎光临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http://zzued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