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情况看,专业硕士越来越来为大多数考生所重视,专业硕士教育越来越红火。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发展态势稳健,社会需求强劲,但其自身、特别是专业硕士教育的实施环节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偏差。
1 专业硕士招生越来越红火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为165万,其中报考专业硕士人数达43.7万,占报考人数的26.4%。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达到19万,招生比例提高到36%。专业硕士越来越来为大多数考生所重视,专业硕士教育越来越红火。
我国自1990年开始试办专业学位教育,截至目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批准设置了38个硕士专业学位和4个博士专业学位。据调查,2009年在全国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硕士仅占到大约10%。2011年全国报考151.2万考生中,学术型考生120.6万,比2010年增加1.2万人,增幅1%,报考专业研究生的达30.5万人,比2010年增加11.6万人,增幅达61.4%;同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达到15.9万,在研究生总数中所占比例达到32%。
近年来,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适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客观上对推进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形成了压力。同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也进入了调整和转型期,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有力促进了我国产业由来料加工向“中国制造”的转变,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由规模投资向依靠科技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转变,促进了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社会在经济、管理、工程、建筑、医学、法律、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硕士,正好顺应了时代要求,满足了社会经济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其次是适应了我国人才队伍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传统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术性人才,为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才,而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培养领域的空缺,使我国人才队伍金字塔的结构出现了断层。专业硕士主要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在行业部门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正好填补了我国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空缺,使我国人才队伍结构层次日臻完整。
再其次是适应了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社会对研究生教育层次、教育类型需求的多元化。研究生教育被区分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包括专业博士和学术博士),不仅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丰富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积极主动满足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提高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效益。
2 四方面问题不可忽视
虽然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发展态势稳健,社会需求强劲,但其自身、特别是专业硕士教育的实施环节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隐忧。
一是社会认同度不高。一方面是仍有相当部分考生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类型不够理解、不够认同。有的考生是因报考学术型硕士落榜后而被调剂到专业硕士,有的考生是因感到自身竞争力不够,勉强报考了专业硕士。即使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在学术型硕士面前也自觉低人一等,聊以“山寨研究生”解嘲。另一方面是由于大规模的专业硕士教育,其含金量与认可度在社会上还有一个检验认定的过程,还有一个认识接受的过程。
二是培养模式不够成熟。有的高校对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教学实行同一个课表、同一个导师、同一个培养计划;在师资方面,学术导师换个名称就成了专业硕士导师。不少专业硕导还是根据过去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经验和方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的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只有学术指导教师,没有实践性指导教师,师资配置不到位成了高校难以建立有效培养模式的重要原因;还有的高校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对实践应用性环节重视不够,实习时间安排较短,不能充分体现专业硕士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三是个别高校办学目的不明确,办学态度不端正。他们没有把发展专业硕士教育当作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而是把扩招专业硕士作为学校创收的手段和途径。从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应付态度。
四是推广手段过于行政化。在专业硕士教育扩招和推广过程中,基本是按照上级指令和下达的硬性指标,以“一刀切”的方式,要求高校每年按照要求完成专业硕士招生计划,同时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完成专业硕士的扩招任务。这种行政指令方式虽然有利于专业硕士教育的迅速推广和发展,但对各地、特别是各校的条件、优势与特点等方面顾及不够,容易形成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培养模式,不利于调动高校参与的积极性。
3 如何保障健康快速发展
为克服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促进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同时,还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高校主导。高校主导是相对于政府主导而言的。到目前为止,推动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政府,政府通过政策杠杆主导着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鉴于目前我国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经达全日制硕士招生总人数35%的份额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动力应由政府主导转变为高校主导,把高校变为推进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应该发挥自身的办学自主权,发挥自己学科的优势,有权决定专业的设置问题。对于一些学术型大学来讲,也不一定所有专业都要招收专业硕士。而有的高校依据自身情况,完全可以只开展专业硕士的培养。总之,要依据高校的定位、学科专长与优势,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鼓励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学科,开办有特色的专业硕士教育,从而促进我国专业硕士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是学生主体。在这里,学生主体的意思就是把每一个专业硕士都当做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来进行培养。主办高校不能只根据现有师资力量和导师的研究方向来设置专业硕士的培养,还要根据专业硕士的职业需要来设置培养方向和聘任老师,课程教案也要根据行业最新变化和产业需求来及时调整。要重点推进专业硕士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与转变,努力探索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增加,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一定数量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也就成为了高校的使命。这就要求专业硕士的师资队伍要相应强化业务领域的教学。我国传统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上以理论为主。学术硕士培养模式更多是“老师能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很少考虑学生希望学什么或需要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硕士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脱节的局面。因此,专业硕士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其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比例应不低于三分之一。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的增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四是质量体系建设。对于专业硕士教育来说,加强专业硕士教育的质量管理,关键是要做好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在指导委员会下建立各学科专业认证专家组,具体负责制定专业硕士教育学科专业的认证标准、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各学科专业认证专家组要根据行业标准,定期对高校具体的学科专业教育进行评价;建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控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管理部门、社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公共媒体的独特作用,在建立教育内部评估机制的同时,还要建立社会中介机构评估和社会舆论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建立专业硕士教育的办学新模式和课程体系。专业硕士主办院校要依据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出发,积极推动专业硕士教育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适合专业硕士教育特点、有利于选拔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考试办法,探索专业硕士教育管理新机制,包括教学基础设施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把专业学位毕业生纳入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的就业政策范畴等。在专业硕士招生中,要尽量发挥高校的优势、特色、专长和潜力,尽可能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作者系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博士)
欢迎光临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http://zzued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