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标题: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主编)考试大纲、整理笔记 [打印本页]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0:38
标题: 教育管理学(陈孝彬主编)考试大纲、整理笔记
教育管理学考试大纲 (网络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管理学(陈孝彬主编)

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从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出发,了解该学科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把握教育管理学内容的三个层次以及其中的教和学的关系。

第二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主要掌握的几个概念:管理、教育管理、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首先明确理性化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各个理论流派(行政学、法学论; “科学管理”理论;科层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第四章 面向21世纪的教育管理
总结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明确21世纪教育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第二编 教育行政

第一章 教育行政体制
首先了解教育行政体制及其类型,并通过比较分析对于教育行政体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把握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及其改革趋势。

第二章 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本章主要掌握教育行政组织及其职能、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如何提高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第三章 教育法
教育法是举办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因此在本章主要把握法与教育法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我国现行的教育法体系、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以及保障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教育法规建设。

第四章 教育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本章主要阐述教育计划、教育预测在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明确教育计划的结构、教育计划的编制步骤和方法。

第五章 教育督导
教育督导是教育行政过程的主要部分,也是教育行政的重要功能,关系到整个教育行政系统的效能。本章的重点在于明确教育督导的意义、任务、职能、机构设置、原则等,并能够比较教育评价与教育督导的异同。

第六章 教育财政
教育财政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明确教育财政的内涵,以及教育经费的筹措、分配及使用。

第七章 教育课程行政
本章掌握的内容包括:教育课程的涵义及编订权、教育课程的构成内容、教育课程的实施指导。

第八章 教师人事行政
教师人事行政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本章主要掌握:教育人事行政的涵义与意义、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点以及教师的任用、培训、工资和考核制度等。


第三编 学校管理

第一章 学校效能与学校管理
学校是教育系统的具体的微观运作单位,她的管理能否达到应有的效能也就尤其重要,本章旨在明晰提高学校效能的手段和途径,主要从自主办学和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两个角度来讨论了提高学校效能。

第二章 学校管理过程
通过管理过程与学校管理过程的比较,对学校工作计划的制定、计划执行阶段的管理、学校的目标管理与比较清楚的认识、

第三章 学校质量管理
本章在全面阐述学校工作质量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学校的全面的质量管理、学校工作的质量评价、学校工作的质量控制。

第四章 学校组织管理
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的概述,组织的理论的发展,组织的结构,着重在于学校的组织建设。

第五章 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在学习了教育人事行政的基础上,针对学校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主要掌握七原则、规划以及具体的教职工的聘用与培训和激励。

第六章 学校公共关系
学校公共关系是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得力手段。但与社会公共关系之间还是存在区别,本章主要论述了学校公共关系的概念、职能、对象、内容和程序。

第七章 学校领导
领导是一门艺术,学校的领导集体是学校运作的核心。本章主要讨论领导与学校的领导者,突出学校领导者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学校领导方式与领导的有效性以及学校领导班子的基本素质。


第二部分:学校管理学(肖宗六主编)

第一章 学校管理学概述
从管理的意义、地位和作用出发,了解学校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和学校管理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理论依据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教育理论界对新时期教育方针在哪些主要问题上进行过探讨,要求全面理解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第三章 教育思想与学校管理
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本章阐述了教育思想的涵义及其与学校管理的关系,正确评价传统教育思想和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第四、五章 学校管理体制(上、下)
本章主要回顾了我国学校领导体制的演变,阐述了校长负责制、学校管理机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第六章 学校工作规律
所谓学校工作规律,是指学校管理者必须遵循的办学规律。本章主要阐述了中小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即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和依靠教师等。

第七章 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
阐述了制定计划、组织执行、督促检查、总结提高等四个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提出了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弊端。

第八章 学校管理原则
学校管理原则是学校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本章借鉴国内外提到的学校管理原则,探讨了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九章 学校管理方法
学校管理方法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开展管理活动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本章阐述了学校管理方法,回顾了我国长期积累的行之有效的一般管理方法,并提出了学校管理常用的方法。

第十章 校长的自我管理
本章阐述的内容有:校长的地位、校长的素质、校长的职责、校长的进修提高以及校长如何建立自己的威信。

第十一章 教师管理
从教师的素质和职责出发,阐述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分析了教师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论述了教师管理的几项具体工作。

第十二章 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具有基本技能、健康成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加强常规管理,重视常能训练,既要善于管也要敢于放,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用正确的标准评价学生,依法保护学生。

第十三章 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最基本的工作。学校领导干部必须以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管好教学。要懂得主要阐述了教学管理的原则、教学管理的系统、教学管理的常规,还要重视教学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第十四章 德育工作管理
本章主要内容有:了德育工作管理的原则、德育工作管理的系统德育管理的常德育工作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第十五章 体育卫生工作管理
体育卫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的原则、管理的系统和管理的常规。

第十六章 美育工作管理
本章主要内容有:美育的功能、美育的措施和美誉的管理。

第十七章 劳动技术教育工作管理
本章主要阐述了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我国建国以来劳动技术教育的历史,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原则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管理措施。

第十八章 课外活动管理
本章主要阐述了课外活动的含义及其在学校中的地位、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课外活动管理的原则、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措施。

第十九章 总务工作管理
做好学校的总务工作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本章主要阐述了总务工作管理的原则、总务工作管理的厂规、总务工作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十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长是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力量中的主导力量,学校教育要去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同时也要与社会教育相沟通。

第二十一章 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
本章主要阐述了教育科学的含义,中小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意义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第二十二章 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本章主要阐述了学校评价的意义、目的、作用,学校评价的基本原则,学校评价标准和评价范围,以及学校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0:43
标题: 教育管理学整理笔记
教育管理学整理笔记
内容:教育管理学---修订版---陈孝彬主编

第一编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
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
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
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
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
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
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
①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
②学管理者的类型。
③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 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11、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用处?为何要学教育管理学?
①丰富和充实智能结构。
②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
③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所谓有用,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因为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如当你被委任一个新的领导职务时,当你接受一项新任务时,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当你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麻烦感苦恼时。虽然教育管理学在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12、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①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②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
③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
④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⑤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与非标准环境问题、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问题、关系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关系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13、为什么会产生:“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看法?
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备环境下,而讲教育管理学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一种标准环境,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标准根本就不存在。于是就出现了“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往往是做不到的。”的看法。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0:46
标题: 第二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1、管理、文化、环境、教育管理、现代教育管理的关系?
现代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它同管理、环境、现代教育、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管理是一个大概念,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管理问题。任何管理都存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对管理有着激励和制约的双重作用。管理本身又是一种方化。教育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行为。教育管理行为有着方化的内涵,不同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

2、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西方文化下的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管理 管理的目的:一切为了经济利益 管理的目的:要把政治利益放在首位采用自由竞争的方式,追求卓越 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追求和谐 强调个人主义是内源性动力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威力 提倡采用科学的、实证的管理方法采取伦理的、说服的和示范的管理方法 重视理性因素在管理上的作用 重视情感因素在管理上的作用 管理过程追求标准化、规范化 管理过程重策略的发挥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在西蒙教授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教
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7、管理是怎样育人呢?
①教育管理通过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②管理育人是指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都要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③ 每个教育管理者,他们不仅是管理人员,同时还是教育者。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
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1、怎样对待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教育管理要始终是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放在首位,强调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还要与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和生产劳动以及公益性活动想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整体思考,统筹安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当遇到问题时要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促进教育事来发展和提高。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0:48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3、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
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 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 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 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 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 ① 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眯。
② 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 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 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共同点。

8、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概念?哪些新方法?
新概念:①整体优化概念。②结构概念,又称合组合。③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④动态平衡概念。⑤信息反馈概念。
新方法主要是指系统分析和运筹学方法。:①规划的方法又称分配问题。②库存的方法。③线路的方法。④更新的方未能。⑤减少排队的方法。⑥序列和调整的方法。⑦搜索的方法。

9、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①决策者能够充分地考虑面临的各种不同的选择。 ②稀缺而昂贵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③能够更好、更省地达到目的的事件。 ④肯定能够在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

10、系统分析方法在下列六个方面是不适宜的: ①政治性极强的问题。 ②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③在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价值观念和实际价值之间加以权衡的那类问题。 ④在决策过程中超理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 ⑤ 当解决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要对现存系统进行改变所面临的问题。 ⑥ 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时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0:58
标题: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3、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4、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 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 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 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 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5、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
① 职位分类。
②权力分层。
③法定资格。
④委其责任。
⑤遵纪守法。
⑥理性关系。
⑦固定工资。

6、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眯。
② 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 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 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

7、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

8、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9、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共同点。

10、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概念?哪些新方法?
新概念:
①整体优化概念。
②结构概念,又称合组合。
③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
④动态平衡概念。
⑤信息反馈概念。
新方法主要是指系统分析和运筹学方法:
①规划的方法又称分配问题。
②库存的方法。
③线路的方法。
④更新的方未能。
⑤减少排队的方法。
⑥序列和调整的方法。
⑦搜索的方法。

11、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①决策者能够充分地考虑面临的各种不同的选择。
②稀缺而昂贵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③能够更好、更省地达到目的的事件。
④肯定能够在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

12、系统分析方法在下列六个方面是不适宜的:
①政治性极强的问题。
②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③在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价值观念和实际价值之间加以权衡的那类问题。
④在决策过程中超理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
⑤ 当解决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要对现存系统进行改变所面临的问题。
⑥ 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时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1:01
标题: 第四章 面向21世纪的教育管理
第四章 面向21世纪的教育管理

1、在关于21世纪与教育的讨论中,人们对未来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①人类生存环境与教育。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从全球角度消费综合地研究并试图解决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的浪费和日益短缺所构成的“人类困境”问题,提出了在解决“人类困境”诸问题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使人类获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以及消除贫穷、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与自然环境、社会秩序构成了“人类生态系统”,人们期望在21世纪能够得到解决。
②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教育。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与教育。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人类有权共享信息资源,而现在世界上还存在着信息霸权主义和信息垃圾,未来教育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分辨信息垃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 教育自身问题与改革。每个人不仅能够受教育,而且要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须改革。

2、20世纪给人类遗留下哪几个重大问题,需要21世纪去解决?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为什么同时又给人类带来灾难。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但是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土地的沙漠化、不能再生性资源的滥采滥伐、毁来性的武器以及科技用于作伪和犯罪。于是也就出现了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等。
②全球经济与科技一体化趋势和现存社会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是20世纪遗留给人类第二个大问题。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类之间的地域界限,但人类这间的文化矛盾如何解决。从本质上说,它不单纯是个民族问题、种族问题还是宗教信仰问题,它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或政治背景。
总之20世纪留给我们的三大问题也要求在21世纪中努力去解决。教育和教育管理要在保护环境、消除不公平、摆脱贫困、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学习等方面做出贡献。人类将通过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来扫除文盲、消除贫困、防止疾病、取消战争、增强理解、促进合作,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和正义的新时代。21世纪的教育和21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21世纪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世纪,信息时代经“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在“数字化生存”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经济与科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21世纪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些科学的发展都与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现代化:是建立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现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手段。

4、社会现代化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就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其次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方向的现代化。第三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简称人的现代化。

5、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
现代人:是指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即是指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工业文明培养下的现代人。信息环境对现代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注:
① 信息时代要求人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打破自身的依赖性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突出自信、自立、自强、自治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学会与人合作。
② 信息时代要求人具有开放与闭合统一的思维方式,在开放中同外界交换物资、能量和信息,在闭合中实现有效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打破闭门读书的教育模式。
③ 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它要求人善于识别机遇、捕捉机遇,而不是等待“命运”或权力部门的安排,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
④ 信息时代要求人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不是惧怕风险和因循守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创新性学习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⑤ 信息时代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权变意识和行为改造的教育。

6、在社会转型期教育工作中遇到了哪些矛盾和困惑?对教育管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①时间节奏加快。如现在当校长和教师的都觉得负担太重了,而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又太少了。
②各方面的差别在加大。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既要正视差别存在的积极意义,鼓励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把教育组织之间的差别、教师工资收入的差别限定在群众心理承受力的范围之内。
③一切领域都在变化。学校自身的变化也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自觉地适应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④权威的影响力在下降。在教育管理中应该把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⑤下式群体内部情感淡化。在社会转型期,一切正式群体都十分重视效率、效益和质量,而往往忽视了群体内部的情感问题。
⑥ 知识分子队伍在分化。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对待现代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现代知识分子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调动各类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7、知识分子:是指依靠知识和智慧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脑力劳动者。

8、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①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关系。
②教育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③教育改革是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④对待教育改革的态度要积极,方法,步骤要稳妥。
⑤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⑥教育改革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⑦世界上没有最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
⑧教育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1:03
标题: 第五章 教育管理行为与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第五章 教育管理行为与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1、教育规律与教育理论的关系?
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教育理论是教育经验和教育实验的抽象、概括,是系统了的理性认识,即教育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理论能不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这就与提出理论的人的态度、感情、立场、知识结构有关系了。理论也是一种认识工具,它帮助人们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或自觉的运用规律,把教育管理行为上升到明确的思想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2、教育的价值:
指教育的属性、作用和意义是否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人的自我价值能够得到体现。

3、教育价值观:
是指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人的生存与生存环境的意义,以及人对教育自身的意义、作用的一种评价的思想体系。

4、价值和价值观的关系。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是主体人的认识对象,这中间由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方向、认识的形式、认识的内容、认识的性质的不同和满足需要的程度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价值观。这是驱使人行为的动力。

5、三维空间的教育价值观:
把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作为两个维度之外,再加上一个时间维。随着时间的转移人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随着改变,因此,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变化。

6、以传播历史的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以古代的圣贤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②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教育就是培养少数“精英“,教育是成为人上人的阶梯。
③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而是改变自己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④学习的内容是以古代圣贤的著作为蓝本,学习古代语言和圣贤的遗训为主。
⑤在大学里,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技术性课程是不相容的。
⑥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敢偏离“经典”,虽然心是有书,但是目中无人。
⑦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背诵、模仿、改错。忽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7、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以现实的利益为目标,以当代创业者、发明家、冒险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战斗英雄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②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谋生的手段。
③学习的内容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知识。
④在学习方法上改变了传教士式的单纯背诵、模仿和改错的方法。
⑤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个别化教学被集体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所取代。

8、课堂教学形式的四大优点是:
效率高、质量好、教师在教学中易于发挥主导作用、群体互动。四大缺点:教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别的,对于不同学习程度、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来说,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难以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经传授书本知识为主,难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世界是综合的,而教学是分解的;生活是动态的,而教学是静态的。

9、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认为:
①人类的未来,也就是社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未来。
②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
③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10、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向谁学习 ,以什么人榜样。在信息时代要求做未来人,就要向一切人学习。
②教育是人的主体性行为。教育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③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创新性学习有两个主要特征:预见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
④教育时空观的变化。信息时代要求社会一切组织都具有学习的功能,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组织是学习型组织,教育空间由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
⑤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在信息时代,教育的内容要扩展,人的智能结构也要重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要重新界定。
⑥教师观的变化。在信息时代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将由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过渡,在不同的场合或情景下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

11、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
教育价值观的概念。现在学生出现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学生厌学、辍学和择校等现象都和人们的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关系的。因为社会上还存在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用传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受教育者按照工厂化模式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没有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升学和就业看成教育的两大效率和质量,因此,这样的教育价值观难免不出现这种现象。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1:05
标题: 教育管理学题库
教育管理学题库

一、填空题
1、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应用性、社会性、权变性、双向多元性。
2、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阐述教育管理理论的一门学科。
3、影响教育管理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性因素,一类是随机性因素。
4、教育管理学的双向多元性是指其纵向连贯性和横向交叉性。
5、教育管理现象的存在是教育管理学产生的直接基础。
6、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教育专著《学记》记载了教育管理的有关内容。
7、泰罗于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人们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8、行政就是国家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的管理活动。
9、教育行政的功能在于保证教育活动领域内的活动具有目标一致的方向,使与教育有关的每个组织和个人的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10、教育行政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建立一个职权划分合理、整体运转有序、行政沟通良好的科学化的行政管理系统。
11、西方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教育管理思想的萌芽时期、教育管理理论的奠基时期、教育管理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
12、西方教育管理学最初只是管理科学特别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伴随物。
13、19世纪后半叶教育管理的发展是沿着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两个方向向前发展的。
14、教育管理理论的奠基时期,其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教育管理“行政理论”的发展阶段、教育管理“效率理论”的发展阶段、教育管理“人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 15、德国著名行政学家施泰因1884年发表了七卷集《行政学》,明确得出国家应当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公共事务的教育进行干预,以保证国民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力。
16、美国教育家达顿和斯内登1908年发表了《美国公共教育管理》一书,把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中心的标准化管理学说引入教育管理。
17、美国学者阿博特是最早提出学校组织科层化的教育管理专家之一。
1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于1933年发表了《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际关系学说。
19、教育管理学的建立与发展时期对其理论影响最大的是行为科学和系统科学。
20、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
21、第一本试图建立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专著是由美国维斯康辛大学教授葛里格和康伯于是957年发表的教育管理专著《教育管理行为》。
22、58年我党提出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特殊矛盾是教育管理资源的有限性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管理(办学)效益之间的矛盾。
24、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母体学科是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 是研究教育管理学的方法论学科, 是研究教育管理学的一般方法论学科。
25、管理所固有的两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1:06
52、控制的本质是协调、调整,以实现管理的预定目标。
53、信息即是对客观事物判别的抽象,它反映了事物的状态和水平。
54、管理的目标一般有两类:观念性目标和指示性目标。
55、管理就是适应特定的环境,根据各种情报资料,对其自身系统进行意见沟通和信息反馈的协调活动。
56、管理效益的提高,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的。
57、管理者应当具备的知识包括管理对象本身的知识和管理本身的知识。
58、教育管理模式是指一种规范的教育管理的行为。
59、经验管理模式的参照系是管理者个体或群体的经验。
60、行政型管理模式是指教育事业和一所学校以行政职能为中心,按教育行政系统来实施管理的模式。
61、科学型管理模式是指一切管理行为和管理措施应以反映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的管理模式。
62、教育管理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教育管理的核心目标是育人和效益。
63、目标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阶段内,旨在实现管理目的的具体的、可操作、可检测的预测结果。
64、目标逼近理论认为,教育管理过程就是一个以目标为核心的有序的管理过程。
65、戴明认为,任何管理过程都是由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环节组成的。
66、从管理的角度讲,决策就是对组织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做出决定的过程。
67、发现问题是决策的前提,设定目标是决策的关键。
68、追踪决策的特征是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
69、教育决策的方法可以根据采用的技术手段分为定性决策方法和定量决策方法。
70、作为名词的组织是指一个实体,即教育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作为动词的组织是指活动过程,在教育管理是被称为组织技术。
71、影响组织职能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可分为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两大类。
72、设计组织结构的效率原则要求以最少的机构、最少的人员来实施管理,高效地达到管理目标。
73、统一指挥原则要求,一般情况下,上层管理者只能对直接下级下达命令,不能越级指挥。
74、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目标与管理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相互调适的动态控制过程。
75、根据管理活动的时间顺序,可以把控制分为两类: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76、根据管理活动的内容可以将控制分为四类:目标控制、行为控制、资源使用的控制、结果控制。
77、根据实施控制的方式进行分类,可以将管理中的控制分为三类:规范性控制、尝试性控制、总结性控制。
78、人的积极性是人在从事目标性活动时能动的心理状态和外在表现。
79、人的需要的主要特点是需要的多样性、需要的层次性、需要的潜在性、需要的可变性。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1:07
二、选择题

17、从社会人的假说出发,管理要立足于(C)。
A 人的生存意义;B 生产效率;C 人际关系;D 工作的价值。
18、从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说出发,Y理论认为管理要立足于(D)。
A 金钱刺激;B 搞好人际关系;C 参与管理;D内部激励。
19、从复杂人的假说出发,超Y理论认为管理要(A)。
A采取灵活的措施; B 让职工产生新的需要;
C 让职工追求自我实现;D 满足职工的高层需要。
20、Z理论认为管理(B)。
A 立足于奖励;B建立和谐的环境;C 满足人的经济需要;D 满足人的成就欲。
21、在教育管理中,对人的考查应当以(D)为主。
A 工作态度;B政治表现;C工作能力;D工作绩效。
22、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对管理要素的组合是靠(A)进行的。
A 信息;B 权力;C 职责;D 协调。
23、行政组织中上下级层级关系是一种(C)的分配关系。
A 任务和职位;B 权力和利益;C 权力和责任;D责任和义务。
24、对要解决的问题的条件和效果都不很清楚的决策是(D )。
A 非程序性决策;B 风险决策;C 经验决策;D 非确定性决策。
25、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依靠科学的决策理论、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做出的决策是(A)。
A 科学决策;B 程序化决策;C 业务决策;D 过程决策。
26、决策的最终意义是(C),无此就没有了实质意义上的决策。
A 目标;B 分析;C 选择;D 管理。
27、决策依据的是(A)原则,而非(D)原则。
A满意;B 科学;C 可行;D 最优。
28、教育决策是一个无起始点的(B)提升过程。
A 连续发展;B 动态循环;C 阶段性的;D 无终点的。
29、针对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临时工作、偶发性问题的处理而制定的计划称之为(D)。
A 短期计划;B 个人计划;C 单项计划;D 临时性计划。
30、教育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属于影响组织职能的(D)因素。
A 精神;B 文化;C 软件;D 硬件。
31、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影响组织职能原(D)因素。
A 精神;B 文化;C 软件;D 硬件。
32、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是组织职能发挥作用的(D)因素。
A 精神;B 文化;C 软件;D 硬件。
33、行风是新时期组织职能的新内容,它属于影响组织职能发挥的(C)因素。
A物质;B道德;C无形;D 有形。
34、教育行政组织中的上下级级关系是一种( )关系。
A 协作;B 责权;C 专业分工;D 利益分配。
35、教育管理的行政组织机构是以(C)为主进行设置的。
A 功能;B 服务对象;C 工作性质;D 工作程序。 36、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中所设置的监督部门、信息反馈部门实质上是组织机构中的()部门。
A 控制;B 决策;C 质检;D 功能。
37、在一个组织中,管理的层次与幅度之间的关系是()。
A 递增关系;B 递减关系;C 正比关系;D 反比关系。
38、从本源上说,人的积极性来自于()
A 领导的鼓励;B 工作的成就;C 我的需要;D 工作待遇。
39、从本源上说,人的积极性来源于人的( )。
A 兴趣;B 热情;C 需要;D 能力。
40、麦克利兰认为想要取得( )的欲望是人的最重要的需要。
A 物质利益;B 名誉;C 成功;D 权力。
41、赫兹伯格认为应当尽力减少组织内部的不满情绪,让员工对( )发生兴趣,产生强烈的创造欲。
A 本职工作;B 物质利益;C 工作环境;D 工作条件。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1:07
三、判断题(A为对;B为错)
1、管理是对组织而言的。(A)
2、自从人类社会有了教育,也就有了教育管理。(B)(应为有了有组织的教育)
3、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已经由国家管理。(B)
4、研究教育管理理论的最初动因是将企业中科学理论的理论迁移到教育管理中来。(A)
5、教育行政的出现是教育国家化的体现。(A)
6、教育的国家化与义务教育的普及有着直接的关系。(A)
7、1906年拿破仑创立的帝国大学是法国一所著名的大学。(B)
8、科学管理理论与科层理论相比,前者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更大些。(B)
9、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建立于20世纪初(B)(应为20世纪中期50-60年代 )
10、我国现代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是从现代学校组织的出现开始的。(A)
11、民国期间的教育管理是科学化、专业化、民主化的管理。(B)
12、社会剩余劳动力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A)
13、我国解放以后直到79年以前由于教育管理表现出的政治与政策依赖性,谈不上教育管理的学科建设。(A)
14、在我国的教育管理中政策代替理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A)
15、教育管理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A)
16、教育管理的目的无非是要实现教育目的。(A)
17、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管理。(A)
18、管理起源于人类活动的集体性。(A)
19、任何管理的理念都是一定历史文化的产物。(A)
20、人们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是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社会发展的成熟度直接相关的。(A)
21、在法约尔的眼中,管理就是决策。(B)
22、西蒙认为,管理就是指管理的职能。(B)
23、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就是要提高管理的效率。(B)(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达到组织的共同目的)
24、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技能。(B)(是一种工作、学术、文化、任务)
25、孔茨把管理当作一种工作或任务。(B)
26、所谓“人性假说”是管理体制中对人性问题的一种肯定判定。(B)(假定判定)
27、从社会人的假说出发,提出了“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A)
28、社会人的假说主个人张奖励,而不主张集体奖励。(B)(相反)
29、正反馈使系统趋于稳定。(B)
30、负反馈使系统越发远离目标。(B)
31、教育管理过程是一个封闭的控制过程。(A)
32、从整体出发是管理的目的,系统的优化才是管理的策略。(B)
33、一切管理措施都要从整体出发,追求整体的优化。(A)
34、整体优化原则强调系统整体的优化,只有局部的优化才能保证整体的优化,所以管理要注意局部的优化。(B)
35、观念性目标引导人们实干。(B)
36、指示性目标对全体员工起着激励作用。(B)
37、在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中,只要是合情合理的事,就能行得通。(B)
38、行政管理中缺乏监督、制衡机制,是“官本位”产生的根本原因。(A)
39、应当将经验管理转到科学管理的模式上来。(B)
40、科学管理的模式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操作。(A)
41、科学管理模式容易忽视人的因素对管理活动的影响。(A)
42、将管理的目标指标化,是为了使目标可操作、可检测。(A)
43、决策目标并不一定有明确的时限。(B)
44、在教育决策过程中,所拟定的多种备选方案应当是可替代、可兼容的。(B)
45、教育决策的过程中,大家能取得完全的一致意见,这是最理想的。(B)
46、在教育决策的过程中,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应当提出第二实施方案。(A)
47、组织的纵向结构是专业职能分工的结构。(B)
48、组织的横向结构是管理权力分层的结构。(A)
49、为了有利于同质工作的指挥统一,下级组织机构的设置应当与上级对口。(B)
50、直线制模式中每一层次的主管人员都有拥有与其职能相应的指挥权。(A)
52、职能制模式中在相关层级设置的职能部门并不拥有指挥权。(B)
53、在职能制模式中,如果组织内部的结构比较复杂,职能部门较多,容易形成多头领导,让下级无所适从。(A)
54、直线——职能制模式保持了直线制模式的直线式指挥链,同时付予在一定管理层级设置的职能部门指挥权。(B)
55、在矩阵结构模式中,横向的协调系统拥有一定的指挥权。(A)
56、统一指挥原则告诉我们,组织中的任何部门、任何个人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
57、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实质上将人的需要放在了第一位,认为人的积极性来源于人的需要。(B)
58、只有当人有了某种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有目的的行为,从而表现出人的积极性。(A)
59、需要转化为人的积极的行为,其必要条件是满足需要的可及目标的存在。(A)
60、需要理论着重研究激励的原因及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A)
61、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随着人的社会性成熟而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B)
62、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严格地按低级到高级上升的。(B)
63、麦克利兰认为成就需要是先天的、自发的,马斯洛则认为成就需要是培养出来的。(B)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1:09
四、解释题

1、教育管理学的应用性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从教育管理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又直接去指导教育管理的实践。它与那些纯理论、基础理论的学科不同,它具有直接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教育管理学不仅在管理思想、管理原则、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论上对教育管理的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和技巧方面对教育管理实践也有直接的应用价值。教育管理学如果没有应用价值,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2、教育管理学的社会性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的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教育管理,因为任何教育组织的管理思想和行为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教育管理学所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基本理论是离不开对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认识和分析的,这是教育管理学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管理学的社会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教育的社会效益作为评价和考核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主要标准。

3、教育管理学的权变性
教育管理学把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活动视为一种开放系统中的活动,通过管理合理配置学校的资源,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能量、信息和资源的交换,按照社会的需求,协调和控制学校内部的组织活动。影响教育管理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系统性因素,另一方面是随机性因素。这两类因素在管理过程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一个优秀的教育管理人员总是善于把教育管理理论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地加以改造,这就是管理学的权变性。

4、教育管理学的双向多元性
教育管理学的结构是双向多元的。所谓“双向”是指这门学科研究的范围,既有纵向的连贯性,又有横向的交叉性。
纵向连贯性指的是这门学科的一些原理、内容、方法手段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萌芽期、草创期、形成期和成熟期几个阶段。教育管理学要研究教育管理的发展历史。横向交叉性是指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要以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又要利用相关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本元已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学科的综合。它与行政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教育学、技术学、经济学等等学科有着多边的联系,在内容上也是交叉的。教育管理学正是运用了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才建立起自己的特殊理论体系。

5、影响教育管理活动的系统性因素
是指具有一定稳定性,在教育管理活动中长期起作用的因素。

6、影响教育管理活动的随机性因素
是指在教育管理活动中偶然出现的因素,具有不稳定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7、教育的国家化
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作教育的国家化。

8、为什么说19世纪中叶以前教育管理理论处于萌芽阶段?
19世纪中叶以前,教育管理事务多由一般行政机构的行政人员兼理,后来即使设立了专门机构,也因为教育管理事务不受重视而同其它行政事务合并为一个行政部门。这就必然直接限制着教育管理思想的发展,致使教育管理理论迟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般管理理论迅速发展时,才开始进入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管理还处于经验管理的水平,即使有些教育管理的思想,也只是散见于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诸多著作和言论之中,体现为萌芽状态。

9、科层体制
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种体制,并非贬义。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责权明确的组织模式。

10、行为科学
为科学是以人际关系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专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11、可能性空间原理
可能性空间是控制论术语,是说一件事在发展初期,有多种可能的发展和选择,由于种种原因,最好向一种可能发展。

12、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如何应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在特定的环境下,引导被管理者去行动,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的科学。

13、管理的自然属性
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当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种对立越严重,这种监督劳动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从马克思的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指挥劳动”是指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的协作式的劳动,都要有人来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达到一定的目标。它是共同劳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在任何社会生产方式下都是如此,它是同社会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属性,而与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它体现了管理的一般社会职能,是指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它反映了管理的自然属性。

14、管理的社会属性
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形成的在生产中的对立关系。这种关系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紧密相联,是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必要手段,体现着管理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管理的社会属性。

15、系统和要素
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处于一定的环境这之中,为达到整体目标而存在的有机整体。
所谓要素,主是指对于系统的存在与发展起重要作用或关键作用的元素。我们要规定或研究一个系统,首先要寻找和确定系统的要素。

16、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的整体性,又被称之为系统性、集合性。通常表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的整体,构成系统的要素又可以称为子系统、亚系统或分系统。系统具有不同于个别要素的特定功能,即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等于分系统功能的简单代数和,整体功能等于各个分系统的功能连同各分系统之间关系产生的功能之和。例如森林的功能不等于单个树木功能的简单代数和。集体教学的功能也不等于个别教学功能的简单代数和。

17、系统的稳定性
指系统由于内部子系统或要素的运动,总是使整个系统趋向于某一个稳定状态。就是说,某一特定的系统,在外界微小的干扰下,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状态和内部结构,保持不变,或经调控而保持不变的性质,使此系统仍是此系统,彼系统仍是彼系统。只有对稳定的系统我们才能准确地描述其结构和功能,才能对其进行研究。

18、系统的相关性
是指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保证了系统的开放性,使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正是这两种关联性的综合作用,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如学校内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保证了学校之所以是学校,而非他物)。

19、系统的目的性
是指系统在一定环境下,必然具有的要达到的状态的特性。目的性贯穿于系统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着系统发展的总倾向和总趋势。系统运动的过程,便是向目的趋近的过程,系统目的的实现,是系统一系列行为积累的结果,体现着系统的功能。

20、系统的动态性
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所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变化。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这个交流的过程,就是系统与环境不断调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也会依一定的规律不断发生变化,导致系统状态的变化。因此,在时间意义上讲,系统是一个动态的“活”的实体。

21、结构与功能
结构是系统要素的有序构成。结构是针对系统内部而言的,系统要素之间的有机的联系,构成了系统内部的秩序,也决定了系统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系统表现出一定的特性。
功能是系统对环境所起的作用。功能是针对系统的外部环境而言的。一定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作用于环境,使系统表现出一定的功能。

22、控制与反馈
主体按照某种目的或愿望,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手段,给系统提供一定的条件,使其沿着可能性空间中某个确定的方向发展,消除其不确定性的过程称之为控制。
反馈,即是借助于受控系统的输出信息反作用于施控系统的输入信息,并对系统的再输出发生影响,从而使系统受到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23、正反馈与负反馈
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如果反馈信息影响系统再输出的结果减少了实际值同期望值的偏离,从而使系统趋于稳定,则这种反馈称之为负反馈;如果反馈信息影响再输出的结果加大了实际值和期望值的偏离,使系统越发远离目标,则这种反馈为正反馈。

24、控制系统
对于一个有目的的运动系统,把其在某一时刻的状态输出,回授到系统的输入端,找到系统输出同期望值之间的偏离差,并用其调节系统的再输入,从而影响并改变系统的再输出 ,使其偏离不断减少,以至趋向并逼近系统目标。这个系统就叫做控制系统。

25、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对学校各部门和学校成员的控制,可以通过各种条例、规章制度、组织的力量来实现。这种控制叫做直接控制。
对学校各部门和学校成员的控制,还可以借助于其他手段和工具间接达到目的,这种控制叫做间接控制。

26、正反馈和负反馈
如果反馈使系统的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增大,导致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加剧发散,这种反馈叫做正反馈;如果系统的加剧发散运动越来越偏离目标,这种反馈就形成系统的恶性循环。
如果信息反馈使系统的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减小,使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收敛,趋向于稳定状态,则叫做负反馈。一般而言,当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负反馈就担负起使系统趋于稳定的职能。因此,在控制系统中,人们常用负反馈来调整和控制系统做合乎目的的运动。

27、简述反馈系统的构成。
反馈系统包括三个部分:感受部分、分析部分和决断部分。感受部分的作用在于及时发现管理与变化着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的信息;分析部分在于过滤和加工感受到的各种信息;决断部分在于通过信息分析确定管理者的行为,以修正原来的管理动作,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获得更大的效益。在复杂的现代教育管理中,反馈系统应当从指挥系统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活动。因为复杂的现代化管理中,即使是天才的管理者,也无法调整一切、包揽一切,靠自己掌握的信息来构思一切政策、计划和措施。所以教育管理必须设立咨询机构、参谋机构、预测机构,利用智囊团、思想库,提供信息和可供选择的方案。管理者的本领只是善于在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和可供选择的方案中作出正确的决断。

28、观念性目标和指示性目标
(1)观念性目标
观念性目标指没有具体指标保证的,用一种观念性的模糊语言提出来的目标。如:一些重点学校的校长提出要在三年内把自己的学校建成国内第一流的学校,建成僵模范学校。
(2)指示性目标
指示性目标指落实到具体数字的具体化的目标。观念性目标提出来后,并没有具体的内容,是空的。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一系统的具体的指标。如,准备投资多少,人均校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多少,教学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如何,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如何,学科建设达到什么水平,有几位名教师、有几门名学科,教科研水平达到什么程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评价如何……指示性目标是领性目标的具体化。

52、个体性动机
个体性动机是指个人基于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动力。作为机体的人,其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对食、性、休息、御寒、降暑等的自然需要,有对活动、交往、归属、友谊、尊重、成就等的社会需要,有住、行、享受的物质需要,有审美、文化、艺术、学习等的精神需要,还有责任、义务、贡献、甚至牺牲的道德需要。在人的不同发展时期,其多种需要也会有所则重和不同。正是人的需要的存在,使人产生一种生理上的紧张感和心理上的缺失感,缓解这种机体感受的倾向,就成为支配人的行为动力,推动人们去从事各种活动,成为人的积极性的内在动源。

53、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处理好了,只能消除职工的不满,使其安于工作,而不能起激励作用的因素。
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直接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处理好了会使人产生满意情绪,调动人的积极性,处理得不好也顶多没有满意的感觉,不会产生不满意的情绪。

54、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人的需要模式”
人的需要模式认为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特点出发,认真研究人行为的内在机制,从人的多种需要出发,调动人工作的积极性。  
这种观点认为人是有理智的,更是有情感、有需求、有欲望的,人的行为要受到其理智的支配,但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其情感、需求和欲望的支配。人在追求情感的满足、他人的尊重和个人需要的满足时,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成为人行为动因的内在机制。因此,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就成为教育管理者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1:12
五、简答题

1、简述教育管理学与学校管理学的关系
教育管理学与学校管理学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等同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讲是非等同的层次性概念。对于教育管理学来说,广义而言,是以整个社会的教育管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不但要研究宏观的教育管理,还要研究微观的教育管理。广义的教育管理学是研究以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作为管理对象,以国家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及各级各类学校组织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管理目标最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就狭义而言,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管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社会环境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和学校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组织如何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必要的环境、秩序和措施,以使学校组织按照教育规律正常运行的科学。狭义的教育管理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校管理学,即微观的教育管理。可以这么说,广义的教育管理包含着学校管理,狭义的教育管理学则等同于学校管理。

2、简述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管理学具有应用性、社会性性、权变性、双向多元性:
(1)教育管理学的应用性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从教育管理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又直接去指导教育管理的实践。
(2)教育管理学的社会性
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的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教育管理,因为任何教育组织的管理思想和行为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
(3)教育管理学的权变性
教育管理学把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活动视为一种开放系统中的活动。影响教育管理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系统性因素,另一方面是随机性因素。教育管理人员只能把教育管理理论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地加以改造。
(4)教育管理学的双向多元性
教育管理学的结构是双向多元的。所谓“双向”是指这门学科研究的范围,既有纵向的连贯性,又有横向的交叉性。

3、如何认识教育管理现象的存在是教育管理学产生的直接基础。
近代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实施班级授课制以后,学校规模的普遍扩大,导致了学校教育机构和组织分工的复杂化,学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职能。学校体系的形成,学校数量的增加,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关系的日益密切,使得国家对教育的管理日趋复杂化,相应的教育行政管理活动也成为一种必然的社会职能。社会教育管理现象和思想的出现,正是教育管理学产生的直接基础。

4、简述韦伯科层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1)职位分类
每个组织的存在都有其组织任务,组织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各个工作部门,每个工作部门下面还有若干个工作岗位,每个工作岗位都应当专业化。组织的建设就是从职务岗位的划分开始的。
(2)权力分层
组织按照等级原则,从顶层到基层有一条权力线。每个层次有着不同的职务、责任和权力。这个体系就是科层体系。
(3)法定资格
每个岗位的人员必须是称职的。所以,组织以“法”的形式规定了每个职位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及对他们考核的标准和方法。
(4)委其责任
除了按照规定必须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外,官员是委任的,而不是选举产生的。在授权的时候,还要委以责任,他的行为必须对上级行政组织负责。
(5)遵纪守法
官员不属于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成员。它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但他们必须遵守行政组织的纪委和规则。
(6)理性关系
组织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只讲理性(原则)不讲感情。
(7)固定工资
官员有固定的工资,有明文规定的迁升制度。不得依行政职位之便,获得工资以外的任何报酬。

5、简述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
人际关系理论从人本主义出发,用实验的方法去探讨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对管理效率的影响,给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既不能单纯从组织的观点去设想,也无法完全从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去解决。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的首要途径在于建立组织的、动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管理者要致力于引起组织成员的强烈的工作欲望和动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这一派理论提出之后,使得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由过去单纯重视组织本身和教育工作分析,转变为注意组织成员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念分析。

6、简述行为科学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在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下,教育管理学家更加重视教职员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科学的方法了解社会与学校中各种因素对个体或群体行为的影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能力。认为教育管理者要学会激励大家的工作热情、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欲;要为每个教职员的知识、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要加强组织内部的团结,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要帮助教职工冲出“误区”,走出“低谷”,扫除一切困惑和苦恼。教育管理者还要善于分析、研究教职工、学生的需要层次和结构,改善学校内外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和组织的凝聚力,不断扩大领导集体的影响力场。

7、简述巴纳德组织均衡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任何组织(企业、学校、商店、医院)都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物质的(含工作条件、工资)、生理的(含营养、卫生、保健)、个人的(含需要、情感、欲望)和社会的(含社会条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组成。
②在组织中管理者是关键人物,他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管理者既要实现组织的目标,又要满足人的感情、欲望和各种需要,实现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的变化。管理者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就必须善于帮助他们克服物质的、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习惯的障碍。
③管理者的权力只有在被职工接受时才是有效的,因此必须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使职工相信管理者提出的要求是全面的、合理的。管理者提出的要求既符合组织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个人的利益,也是自己能完成的。管理者对每个成员的要求不应当是命令式的(命令下属去干这、干那),而应当是利用具有激励作用的诱因引导人们去工作(包括组织对个人的理解、与个人的利益和目标的一致性、个人的胜任感、成就感等)。
④要让职工积极地参加组织的活动,并为组织做出贡献,组织要按照成员对组织贡献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诱因)。只有当组织的诱因等于或大于参与者的贡献时,参与者才愿意继续工作。
⑤组织只有不断地提出新的诱因和将参与者的贡献转化为更新的诱因,这个组织才能继续下去。

8、简述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1)人不是机械的人,而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人的行为不只是受着物理的和生理的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受着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他反对以往的管理理论中把工人当做工具人(机械人)或经济人的观点,他强调人是社会的人。
(2)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3)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两类。管理人员既要强化正式群体,又不要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4)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其中既有合乎逻辑的行为,又有不合乎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这会伤害人的感情,增加个人与管理者的隔阂。

9、简述中国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发端。
关于我国现代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发端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观点。但正如我国的现代学校制度是由国外引进的一样,教育管理学最初也是由国外引进的。一种观点认为是由外国传教士来华办学,带来管理的书籍开始的。例如,德国同善会传教士花之安写了《德国学校论略》,详述了德国学校教育的管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泰写了《七国新学备要》,介绍了西方学校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开始把学校教育管理传入中国。另一种观点认为,从清末以后兴起的师范教育,学校所设的课程中已经开设了“教育法令”、“学校管理法”等学校教育管理类的课程。而且开课的人多为留学生或日本人,当然也是以讲国外的学校教育管理为主。

10、简述民国期间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
(1)以当时的政府法令为准绳。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教育法令、教育政策贯穿全书,并成为教育管理的理论依据。
(2)提倡教育管理的专业化。把教育管理当作一种专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的各种管理人员要进行专业分工,并进行岗位培训才能上任。
(3)提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一是应当对教育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专业工作分析,合理、有效地配置人、财、物等管理资源,以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强调教育管理的科学程序。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各项事务,如学校建设、课程设置、学籍管理、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都要经过专家的论证,按照科学程序进行和实施。
(4)提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一是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反对专制和独裁式管理;二是重视学校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形成和谐的管理氛围。三是强调校风、校训的建设,以增强教育管理的凝聚力。
书中体现了学者们对教育管理的理想化追求,并不是民国期间教育管理的现实。

11、简述我国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教程》一书中的主要管理观点。
(1)教育工作要结合实践,配合中心任务
主要精神是说,学校的教育工作要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时主要是配合三反、五反、土地改革等党的中心工作。也就是说在不同时期,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是不同的。
(2)政治课程与文化课程,自然课程与社会课程有着主次关系
政治课程与文化课程相比,政治课程是主课,文化课程是次要课程。自然课程与社会课程相比,社会课程是主要课程,自然课程是次要课程。
(3)教导合一和民主管理
解放后提倡既教书又育人,称为教导合一。
(4)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要求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5)新与旧和正规化问题
新指解放后的教育,旧指国民党的教育。即怎样改革国民党的教育使新中国的教育走向正规化。
(6)课程与学制问题
(7)学习方法、考试制度与记分方法
(8)中小学校的实施方针、行政组织与领导
(9)新教育教学方针、内容和方法及道德要求
从一开始,在谈到教育管理时,我国的教育管理便执着地表现出极浓的政治色彩。

12、简述五十年代初苏联教育管理教材的特点。
(1)国家性
苏联教育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把学校教育规定为国家的事业,只能由国家办学,私人不能办学。
(2)统一性
沙皇俄国时期,教育是不统一的,当时有贵族学校、一般学校、教会学校。学校教育存在着差别,有性别的差别,也有民族的差别。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实行统一劳动学校,取消了学校的差别。
(3)计划性
多少年来计划性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教育的发展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所以也要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4)一长制
即首长负责制。
(5)群众监督
在苏联实行工农监督教育,所以这方面的内容也反映在教材中。

13、简述老解放区教育对我国解放后教育管理的影响。
老解放区教育的积极影响表现在: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
老解放区教育的消极影响:
(1)首长负责制
第一把手绝对权威,说了算,缺乏民主。
(2)包制和供给制的影响
一切国家包下来,躺在国家身上吃大锅饭。
(3)个人属于组织
职工是单位所有制。对个人来说,不许流动;对组织来说,不许辞退职工,使得人才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4)评价人是以政治道德标准,而不是以工作绩效为标准
忽视了岗位责任制,对工作没有考核,也不做评定。
(5)把淘汰看成是残酷的资本主义的作法。
这些思想不见经传,但在教育管理中确有影响,影响着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影响着教育上不去。

14、简述58年教育管理学教材的要点。
(1)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
强调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批判了校长负责制,认为这是脱离党的领导。
(2)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
提出坚持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强调教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办教育必须领先群众。批判“党委不懂教育,群众不懂教育”的观点。提出了三个结合、六个并举
(3)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确立无产阶级政治在学校全部工作中高于一切的地位,认为“政治利益”就是一切。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在教育与代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水平的劳动活动的结合点上实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无疑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但在当时,人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做了片面的理解。
(5)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当时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体现在“四大”上,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15、简述我国解放后直到现在中小学管理体制的演变情况。
我国建国初期,大中小学都实行校务委员会制,由进步的教职员代表组成。后来在全面苏化的过程中,195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央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暂行规程,规定中小学实行“校长责任制,由校长一人,负责领导全校工作。”学校一切问题,校长有最后决定权。57年整风反右后,中小学普遍建立党支部,党支部领导一切,书记说了算。由此出现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60年代初中央教育部总结建国以来的教育经验教训,于1963年3月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实行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当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全校的工作”。“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和监督的责任”。“文革”期间实行革命委员会制,取消了校长的名称。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央教育部重新颁发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1985年5月2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赛》指出有条件的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样一来,校长负责制成了我国中小学必须实行的领导体制。但这里又特别强调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民主管理。

17、简述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管理使一个组织正常甚至超常发挥它的效能;管理通过对生产力中诸要素的合理配置发挥其原有的作用,还可以使其形成最优结构,提高生产力;管理针对由多个人联合协作活动的组织,在管理人的同时,更塑造着人,使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总之,管理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强有力的和创新的力量。

18、简述人性及其构成
人性是指体现于每一个人类个体,体现于人类历史发展全过程之中的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是具体人性与共同人性的辩证统一。
人性是多重属性的总和,有着一定的结构系统,这个结构系统是由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构成的。
人性结构的三重属性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

19、什么是系统科学
狭义地讲,系统科学是指一门科学,它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两个部分。其理论基础是指对系统的特性和规律进行阐明的系统论;其实践应用则是指系统工程,即将系统分析与工程技术结合起来,解决管理中的规划、设计、研究、制造、试验与实用的科学方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曼哈顿时计划”、“三峡工程”的设计等。
广义地说,系统科学是指一组学科群,是在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所产生的一组揭示自然界和社会、无机界和有机界、非生命界和生命界物质运动的普遍联系和共同规律的横向学科群。其代表性学科是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20、简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首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要素的构成影响着系统的特性,也影响着系统对环境的作用,所以功能总是一定结构的功能;系统的功能要求系统有一定的结构,所以结构是一定功能的结构。没有结构就没有功能,没有功能也就没有结构。其次,结构和功能又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当系统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时,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会影响系统要素之间的作用,从而影响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使系统的功能随之发生变化,结构转化为功能;当系统的功能发挥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系统结构的调整,出现新的结构去适应系统功能的发展,使功能转化为结构。

21、系统科学为教育管理提供的方法论原则有那些?
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开放和闭合原则、动态平衡原则、共轭控制原则、信息反馈原则。

22、举例分析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原因。
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总和的原因在于:
(1)整体不是各个要素、元素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各个要素、元素之间的合乎规律的有机集合体。整体具有调节和控制的功能,而且通过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其结构的功能,减少相互间的磨擦与损耗。相反,如果整体缺乏控制,内部的结构不协调或被破坏,就会产生磨擦和内耗。
(2)整体虽然不能改变各要素的性质与功能,但却可以产生出不同于个别要素的一种新的性质与功能。各要素在整体中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要素,整体改变了孤立状态的事物的性质和功能。当然,系统的内部要素组合的方式不同,也会引起整体的质变。
(3)个别要素一旦离开整体后,同时也就丧失了作为整体的部分所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整体也将改变自己的性质和功能。正如康德所说:如果把手从躯体上切下来,就不成其为手了。没有了手的人也就丧失了原来所具有的活动功能。
这种情况在教育管理中是非常突出的。例如,课程计划是由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组成的。设置的课程不同,对培养人的所起的作用就不同。另外,同时还要考虑到课程之间的排列组合,所以制定课程计划应当有一个整体观。不必要的课程要坚决砍掉。该更新的内容要坚决更新。目前的问题是学校的教学沿用多少年前的老计划,谁都不愿意,也不敢说哪门课程不该开,因为课程联系着任课的人。砍了课程,叫上这门课的人干什么去?当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交叉综合的趋势,大量交叉、综合、边缘学科已经出现,而交叉学科在大学却很难开设,因为没有人来开。这就影响了课程计划的整体功能。
再如,班主任都知道,做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使五十几个学生不是作为孤立的个体,而是作为有机的整体而存在。形成班集体后,就可以使班主任省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因为班集体有了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有了自己的核心骨干力量,有了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就有了自我调节的功能。所以班主任要将主要力量放在班集体上,而不是放在个别学生身上。因为通过集体去对个人进行教育,用集体去影响个人,或在集体中对个人进行教育,成效要大得多。

23、试述当前教育管理过程中信息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渠道过分单一,出现信息梗阻现象。这是指上下级意见沟通的渠道单一,只有正式渠道,而忽视了非正式渠道的存在。上级无法全面了解下级,下级也无法使有关方面了解自己的情况,造成上下左右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办事和效率。如了解和选拔干部,评职称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与缺乏信息的沟通有关。这个问题的解决,在于使人们认识到信息沟通的重要性,拓宽信息沟通的渠道,多方面了解干部,多渠道输送信息,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2)渠道过长,产生信息衰退现象。这主要是指由于管理层次的过多,通讯设备的落后,信息的传递失支了时效性,或信息的强度减弱,影响了管理的效益。如,中央有关会议精神,一层层传达到地方,已经没有了会场上的气氛和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信息进行层层加压,或缩短住处传递的渠道,以保持信息的强度。
(3)正式渠道不完善,出现非正式渠道的信息。正式渠道是指通过行政组织传递信息的途径。非正式渠道是指行政组织之外,群众消息的传播和散布。非正式渠道传播的消息往往比正式渠道传播得要快,但容易造成信息“失真”。这是因为传播信息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信息的需要不同,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了加工和筛选。这样一来,往往容易出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管理者应当注意完善正式渠道(如对话、公示、及时传达、公开办公、增长率加透明度等都是好办法),引导非正式渠道信息的传播,对非正式渠道信息的传播加强控制力度。
(4)其他因素的干扰。这是指传播信息渠道之外的一些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情感、成见、倾向性等因素的干扰。对于这种情况,管理者要特别注意感情因素的干扰,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责任心,加强群众观念,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观念。

24、简述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的影响:
(1)动机诱导。让被管理者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和要求,如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大家去工作,评职称,引导教师搞科研。
(2)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以影响别人。
(3)关键时刻的指点。如没有领会领导的意图,不清楚所处的客观环境,采取了不正确的方法,领导在关键的时刻给以指点,施加影响。
(4)严格的规章制度。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教职工的行为,引导他们认真工作。
消极影响:
(1)包办代替,越级处理。容易造成上下级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有时事情处理了还会遭下级抱怨。下级会认为上级伸得太长,管得太宽。
(2)只有严格要求而没有尊重。用命令式的工作方法要求下级如何去干,要求下级一定完成,而没有对下级的尊重,不体谅下级的客观条件、心理善和所处环境。
(3)只有一般号召,而无具体措施。只是提要求,只是提一些空的口号,是决不会见效的。
(4)工作作风的简单粗暴。不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和下属谈话不换位体会下属的心情,说话没有铺垫,直奔目标,不考虑下属能不能接受,甚至用强迫的方式要求下级达到自己提出的要求。

25、简述管理者应当具备的能力
(1)概念能力
概念能力是指在处理问题时或在日常工作中,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概括、确定观念的能力。
(2)分析判断能力
在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时,要能分析出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怎样产生的,其历史发展善状况如何,现有的情况怎样,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主要矛盾是什么,涉及到哪些方面、哪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沟通能力
能与所有的人进行思想沟通。
(4)组织协调能力
在完成工作任务、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谁干什么最合适,谁与谁在一起共事最合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各方面怎么配合,管理者要心中有数。总之,组织协调能力就是解决怎么干的能力。
(5)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也就是自我批评的能力和自我肯定的能力。管理者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所长和所短,扬长避短,来决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样既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个人的前途。另外不要清楚地知道哪些问题处理的效果好,哪些问题处理的效果不好,如何去补救。总之,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估计和坚强的控制能力。

26、简析经验管理者转折点出现的原因
分析转折点的出现无非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客原因:
(1)对自己的经验过于自信
对自己的经验过于自信,达到了自负甚至顽固的程度。事事按自己的经验处理,不顾事情的实际。这种情况下经验由财富变成了包袱。这种依经验而行的最简单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使管理的盲目性加大,自觉性减退。
(2)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视而不见
固步自封,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敏锐性,对外界的变化产生抵触情绪。喜欢用老眼光看问题,不愿意学习新的东西。对新的理论和新的经验采取排斥、封闭的态度,致使经验老化、僵化。
(3)由于年龄和精力的原因,依赖性加大,独立性减退
工作中是用别人的脑袋思考问题,对基层的情况不甚了解,处理问题时干扰因素、附加因素过多,准确性减少。遇事希望平安无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开拓性减退,思想趋于保守。久而久之心理和思维老化。
客观原因:
(1)经验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任何经验都时代的产物,都离不开产生它的条件和环境。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和环境下,经验可能是有效的、有价值的。但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经验的价值也会随之而改变。原有经验的有效性就难以保证了。
(2)经验、才能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
没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没有一定的机会,一个人的经验和才能也难以发挥。

27、简述经验管理的优缺点
经验管理模式的优点:
(1)经验管理模式具有灵活性
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管理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着自己的环境和条件,有着它自己的具体情况,不可能都按照一个原则处理。对类似问题的处理,经验可以给管理者提供一个参照,这种参照可能是经验,也可能是教训,它可以让管理者灵活地进行调整,发挥管理的艺术性。
(2)经验管理模式可信度高
有例在先,令人信服。经验可以使管理者有效地避开工作中的陷井和暗礁,提高工作绩效。有经验的管理者也更有号召力、权威性,令行禁止,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经验也是管理理论发展完美的物质基础。
经验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1)缺乏理性的、深层的思考
就经验而言,感性的成份比较大,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深入的分析。遇事只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应当怎样做,无法解释为什么。这就使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很难得到理性的指导。
(2)经验有局限性,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管理过程中,不同的事件在发生时都有其各自的条件和特点,即使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管理者,遇到类似的问题,处理起来也很难完全一样,更何况世上没有万能的经验和不变的工作情况。这就是经验管理的最大局限性。
(3)经验有惰性,常引导人向后看,不向前看
经验论者遇事习惯于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验的有效性在相当的时期内是存在的。囿于经验的人,往往缺乏开拓性。

28、简析行政管理产生的背景
(1)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学校内部的分工,提出了行政管理的任务
(2)教育立法、规章制度的建立是行政管理的标志
(3)教管分离是行政管理的开始

29、简析行政管理的特点
(1)行政管理是以上级的法令、指示、决议、文件为管理的参照系
(2)行政管理是有层次和分工的
(3)行政管理以行政手段作为管理的主要方法

30、简析行政管理的优点
(1)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行政管理要建立各种工作条例、规章制度,还有上级行政部门的政策指示和国家立法,处理问题一般来说,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职、责、权分明
行政管理依赖于边界清晰的组织机构,依赖于职、责、权在组织机构中的明确分配。
(3)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行政管理采用的行政手段,是根据上级的指示、领导的命令、红头文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会议决议进行管理,对于下级行政人员来说必须服从,这就是行政管理的强制性和权威性。
(4)重视行政部门的效率
行政管理是效率的要求,正是现代社会的高效率要求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建立各种工作程序的标准化,有一定的工作程序,有一定的工作原则,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减少了职责不清的纠缠和干扰。行政管理强调定期会议制,利用会议批量性的解决问题,并使会议的决定具有权威性。行政管理还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办公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31、简述行政管理的局限性
(1)容易造成管理的僵化
行政管理强调法律、法规,强调事事按文件精神、政策条文、规章制度办事,强调统一、强调集中,对复杂多样的情况难以灵活的处理,易于搞成“一刀切”、“齐步走”的现象。
(2)容易造成管理的内耗
管理的层次越多,机构越多,关系越复杂,内耗也就越多,工作效率越低。
(3)容易将管理者个人的意见视同组织的意见
行政管理强调行政组织的作用,而各级组织的行政作用又是通过行政岗位上的管理者——人来体现的。管理者常会根据自己对某一现象的观察,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在一定的场合议论,而下级则会将其议论作为组织的意见来听。
(4)是“官本位”形成的组织基础
行政管理是分层管理。每一个管理层级上都设有一定的职位,每一个职位都有相应的职权,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拥有一定的利益。但如果行政管理缺乏相应的制衡、监督机制,行政岗位的职权就可能会膨胀,职责则会被漠视。

32、简述科学型管理模式产生的背景
(1)科学管理模式是教育发展现实的需要
本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全面进入工业经济时代,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质量、规格要求的提高,不只是带来了教育发展的多样化,更重要的是普及义务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全方位的实施。为了解决义务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有些国家的教育当局把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请到学校,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科学研究。研究学生的社会化问题,研究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教育本身的规律,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学校管理的办法。把教育管理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科学的基础上。用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手段来研究教育管理,这就是科学管理的开始。
(2)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科学型管理模式要求采用现代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技术和手段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管理。
现代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被引入教育管理领域,成为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如教育实验、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评估、教育诊断、教育预测、教育决策和规划、教育质量管理等。

33、简述科学管理的特点
(1)对管理对象和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科学管理模式则不止于对问题的性质层面的分析,而是要对问题进行内在的、深层的、本质特点进行量化的分析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
(2)由实物中心论转向系统中心论
实物中心论是一种以事实、实物为研究中心和基点的方法论。它以管理的具体事物为着眼点,从管理工作内容或管理工作的过程出发进行分类研究。系统中心论则是将管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分析管理活动的方法论。
(3)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
科学管理将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引入教育管理,提出了管理的整分合原则、开放封闭原则、反馈原则、能级原则、动力原则和弹性原则。科学管理将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引入教育管理,为教育管理的研究提供了具体技术手段:如教育调查、教育测量、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教育实验、教育统计、教育诊断、教育评估、计算机辅助管理等。科学管理模式为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35、简述戴明环的构成
第一个环节是计划。主要包括四个步骤:①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②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③在各种原因中找出最关键的原因;④针对主要问题确定当前阶段的工作目标,拟定解决问题的计划,确定工作标准。
第二个环节是执行。第三个环节是检查。第四个环节是处理,现在多被称为总结。这个环节包括两个步骤:①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果。②把遗留下来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继续解决。

36、简述教育决策的程序。
一个完整的决策程序包括“研究现状,发现问题”、“设定目标”、“拟定被选方案”、“方案的比较和选择”、“决策追踪”等五个基本环节。

37、简述教育计划的内容构成。
(1)序言
计划的序言部分一般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的内容是指导思想,另一方面的内容是情况的分析。
(2)工作目标
明确表述下一阶段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分项工作目标,形成组织管理的目标体系。工作目标是计划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目标的表述要注意具体,指出目标落实的主体,主体工作的达成度,还要具备工作任务质和量的标准限定。
(3)工作任务
任务是计划中目标落实的事实保证,是目标在工作上的具体化,明确了目标落实的具体内容和责任范围,指明了为实现目标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应当做的事和所应承担的责任。
(4)具体措施
具体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硬件措施,即教育管理资源的配置,如人事的调整与安排、经费的筹措与预算、设备的添置、校舍的营建等;另一类是指软件措施,即思想工作、行政干预、政策鼓励、机构调整、组织制度等。

38、简述教育管理计划的内涵。
(1)教育管理计划是教育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
(2)教育管理计划以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管理活动的预测为基础
(3)教育管理计划以对有关信息的调查和评价为依据
(4)教育管理计划的制定以教育方针政策为根据
(5)教育管理计划是系统的、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6)教育管理计划是可操作的行动方案
作者: 蓝水儿    时间: 2008-10-22 11:21
第六题 论述题

1、试述教育管理学产生的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管理科学的诞生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的七八十年间,西方国家经历了化时代的工业革命时期。在工业革命中,不仅工业迅速发展了,农业也在迅速发展。这场革命,使大部分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使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的工业城市出现了,加之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更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国际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剧烈的国际竞争使得各国产业界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在经济竞争中获得高额利润,促使一批企业家和学者致力于管理的研究,希望通过改善管理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于是,管理科学在泰罗的科学管理运动中应运而生。
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的推动这一事实,给教育家及教育管理人员以极大的启示。把企业中科学管理的理论迁移到教育管理中来,这就是从事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最初动因。
(2)政治制度变革所引起的行政学的发展
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城市化,形成了经济中心和各种工业的基地,这一切促成了中世纪封建政权的瓦解和新型国家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原则是法律上承认人与人之间在财产、等级和种族方面的差异,但更强调人的基本权力,“自由、平等、博爱”成了普遍的原则。为了按照这样的政治原则管理好社会,就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行政制度。于是以研究行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取向的行政学得以产生。
教育行政则是现代社会国家行政职能扩大化的产物。工业革命的加速发展,为工人提供某种教育的必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把国家从后台推向前台,要求国家承担教育责任。随着19世纪以来教育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国家对教育的责任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国家对教育事业干预的普遍加强,意味着教育已经成为国家行政的一个重要方面了。特别是现代教育是一项大规模的公共事业,是利用和调动社会的人、财、物资源才得以进行的高度组织化的事业,因此,现代教育的运行不能不依赖科学化的行政管理。这就产生了以行政学为基础的教育行政学。
(3)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呼唤着教育管理理论的诞生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之后,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劳动力需要量的聚增,妇女也成了工厂制度下的劳动力。家庭教育功能的减弱,使工人子女流浪街头,构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工人要求有不同以往的知识和技术,要求未来的工人在就业前必须掌握起码的阅读、计算、写作等基本文化知识,他们必须接受起码的学校教育。改善教育事业和学校的管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成了社会性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无非是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教育同外部环境的关系;二是教育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工期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经历了工业化、都市化、世俗化、教育普及化、法制化的过程。教育由“私人”的事情变成了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对教育事业进行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保障社会和人民对教育的需求,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类型、结构、布局、质量、秩序、效益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就成为研究宏观教育行政管理的必然内容;当然教育事业内部也存在着质量、效益、秩序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做出回答。正是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呼唤着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
(4)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能力空前提高,新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产生。在教育管理的领域里,教育科学工作者把调查、统计、测量、评价、预测、诊断、实验、预算之类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育管理之中。力图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使有限的人、财、物等教育资源,产生尽可能高的教育管理效益,致力于管理有效性的研究,促使了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这种科学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大大扩展了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围,这就使得教育管理的研究从单个的专题研究发展成为规范化、体系化的研究,推动着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所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教育管理理论水平提供了可能。

2、谈谈你对五八年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看法。
58年的教育大革命是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根据进行的。当时的教育管理的教材也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依据写的。没有铅印本,只有油印本。教材的要点也体现了当时教育管理的大致情况:
(1)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
强调党对学校工作的绝对领导,批判了校长负责制,认为这是脱离党的领导。但是把党的领导曲解为党组织负责人个人的领导。同时把党的领导与专家的作用对立了起来。提出“外行领导内行,小知识分子领导大知识分子这是规律”。这就从理论上肯定了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包揽一切和党政不分的状况。
(2)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
提出坚持群众路线的办学方针,强调教育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办教育必须领先群众。批判“党委不懂教育,群众不懂教育”的观点。提出了三个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个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靠两条腿走路,全民办学,多样化办学。这个办学方针是对的,但是由于当时的盲目发展,不顾办学条件,发展过快,规模过大,超过了国民经济的负担能力,特别是超过了农业生产水平,也超过了教育本身发展的条件,破坏了国家教育体系,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就从这时候起,出现了大批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工资不在国家计划之列, 给以后的进修提高、转正等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但普及义务教育又少不了他们。
(3)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强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确立无产阶级政治在学校全部工作中高于一切的地位,认为“政治利益”就是一切。在当时“左”倾思想的指导下,曲解了“无产阶级政治”的科学含义,把“政治”与“业务”两个不同的概念对立了起来,提出了教育战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提出了兴无灭资,拔白旗、插红旗。把一些业务尖子斥责为走白专道路的人,把他们当白旗拔。
(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在教育与代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水平的劳动活动的结合点上实施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无疑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但在当时,人们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做了片面的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不是把学生当作劳动力使用,也不能说让学生参加了一些生产劳动,学生就能得到全面发展了。由于在理论上夸大和曲解了劳动的作用,不少学校不顾条件去办工厂、农场,出现了劳动越多越革命、越光荣的倾向,或只讲劳动不讲结合,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的误区,等造成了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教育秩序的混乱。
(5)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当时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体现在“四大”上,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四大”的提倡导致了后来无法控制的群众运动。以后“宪法”明文规定了取消“四大”。

3、谈谈我国8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情况。
80年代以来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基本上是分了三步在走。80年代前半期,迅速出版了一批教育管理的应急之作,谈教育行政或学校管理,但多是对具体管理工作进行罗列,只能称之为工作手册,并没有提示教育管理本质的矛盾和内在的逻辑。80年代中期左右,由于教育管理专门队伍的形成,教育管理学工作者们开始探讨教育管理学的体系结构。这一时期的成果明显提高了层次。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深入地研究和吸收了国外管理学和教育管理理论的成果,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对教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较深入的揭示。不足之处是对国外的理论还没来得及进行本土化的处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离我国教育管理实际的现象。另一类则试图借鉴国外管理科学和教育管理学的思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推动学科建设。这些著作虽然没有直接涉及教育工作的部门管理,却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理论探讨,提高了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水平。80年代末至今,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几乎处于一种停滞、沉闷的状态,新的教育管理的力作很少;对当前教育管理改革中出现的复杂问题,难以从理论上给以解释和指导;管理实践工作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论用不上”的困惑。出现了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与教育管理实践脱离的倾向。教育管理工作者只接受教育管理政策的指导,无须,也不去思考教育管理理论的要求。在我国政策教育管理中政策带理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正确处理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实际的关系上,教育管理政策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否则就无法提高我国教育管理的水平。因为政策的失误,导致教育管理的失误,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政策的正确,应当在理论的指导下制定。这个问题需要教育管理理论工作者们重视,更需要高层教育行政管理者们重视。需要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们重视。

4、试述教育管理学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教育科学的各分支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1)教育基本理论是研究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处于教育科学体系的哲学层次,也是教育科学学科群中的最高层次。它是从社会教育实践出发,对教育的基本现象和教育规律进行最高度的哲学抽象和理论概括,也是研究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
有什么样的现代教育的本质观、目的观、功能观、价值观、人才观、发展观,管理者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的观念和理论。教育科学中哲学层次的基本理论研究,为教育管理学提供了理论研究的基础。
(2)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影响着教育决策支持层面理论的研究
如果说教育基本理论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哲学层次,那么教育科学体系中就还有着相应的其它层次。这就是以研究直接指导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活动的理论为主的基础层次的教育理论,还有研究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大背景的一系列同教育决策有关的理论问题,被人们称之为决策支持层次的教育理论,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为社会宏观教育的规划,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为以现代社会和现代化经济建设为大背景的一系列教育决策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影响着决策支持层次教育理论的发展,体现着现代教育管理对现代教育发展的支持作用。
(3)教育管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教育管理学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范畴,有着自己确定的概念和原理体系,有着自己确定的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具有一门独立学科的确定性,是其母体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教育管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5、试述需要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的需要是人性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
首先,人的需要决定了人性的形成状况,因为人性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进行活动的产物。食的需要、性的需要、自我防卫的需要,决定了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交往的需要、合作的需要才体现为人的社会属性。其次,人的需要表现着全部的人性。正是在人对满足各种需要的追求中,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出现了千姿百态的个性的人,也在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面拓宽了人的共同性。第三,人的无限丰富和发展的需要,确定了人的与动物不同的重要特征。随着人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发展,由此而丰富着人性的内涵。总之,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活动的内存的和不可分割的要素和推动力,既表现着人性发展的水平,也不断推动着人性的发展。所以,人的需要是人性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定性。

6、试述人性假说的教育管理学意义
这里所说的教育管理学意义,既指教育管理理论的意义,也指教育管理实际的意义。
(1)人性假说的研究是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
教育管理系统无非是由人的系统和物的系统组成,从根本上说,教育管理是一种协调人——物两系统,以有效达成教育管理系统目标的活动。人是教育管理系统中唯一的活动的因素,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决定着人——物系统协调的效果,影响着管理的绩效。
人在教育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在教育管理理论中,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而人性假说正是一种管理者关于被管理者需要的观念,这种观念是管理主体协调管理客体的思想依据。所以,教育管理中对人性假说问题的探讨,就成为人的行为研究的前提,成为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也正是从人性假说这个逻辑前提出发,才引出了教育管理中的激励理论、控制理论和组织理论。
(2)人性假说研究影响着教育管理实际
人性假说问题的研究之所以会对教育管理的实际产生影响,完全是由人的活动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人的活动的目的总是观念性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并规定着人的活动取向。其次,人的活动是受自己的需要驱使的,人的一切活动,无非是要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当然,这种活动对需要的满足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自觉的。需要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原动力量,是激励人去行为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因。需要实际上是推动人们积极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系统中的基础因素。第三,人的行为受到一定观念的支配,受到诸如人的动机、意图、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观念的支配。也就是说人的活动是在特定需要的推动下,受一定观念支配,并指向一定目标的过程。
由此看来人的活动的全部特点都可以从人的需要中获得解释,而需要正是人性问题的核心。
教育管理不同与其它系统的管理在于它的人——人系统和层次性。对教育管理系统中不同层次的人的需要的设定,会直接影响各层次的教育管理活动。另外,需要是教育管理中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内在心理依据,通过人性假说的研究,掌握人的需要的特点,有利于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在教育管理中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再就是通过人性假说的介绍,我们也看到了人性假说对管理策略的影响。所以通过对人性问题的研究,可以提醒管理者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因素,自觉、认真地研究管理中人的问题,确定管理的重点(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事为中心),确定管理职能的发挥的侧重点(是强化指挥、监督,还是协调人际关系,是创造条件,让员工自我控制和发展,还是在管理中恰当地实施各种管理职能),确定管理中采取的激励措施(是个体的激励,还是对团体进行激励;是利用工作条件激励,还是利用工作内容激励,还是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地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激励),影响领导行为的定位(是专制独裁型、温和权威型、民主参与型,还是系统——权变型领导方式)。总之,教育管理中人性假说研究,从人性这一侧面为实现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完善管理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7、试对“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三假说的管理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Y理论是针对X理论提出来的。Y理论的管理与X理论及“社会人”理论相比较,有如下特点:
(1)管理重点的改变
X理论(经济人)是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因素上,重视生产任务的完成,轻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是把管理的重点放在人的因素上,重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而把物质因素放在次要地位;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把管理的重点从人的因素转移到工作环境上,主张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以使人们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管理重点的转移:
物质因素———————→人的因素———————→工作环境
(生产任务的完成) (人的的作用、人际关系) (发挥人的潜能)
X理论(经济人) 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 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
(2)管理职能的改变
X理论(经济人)认为管理者就是工作的指挥者,执行计划、组织、监督、控制的职能;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的观念认为管理者应当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成为人际关系的调节者;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认为,管理人员只是一个引导者、服务者,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发挥人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职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管理职能的转变:
指挥者——————→联络人、调节者——————→引导者、服务者
X理论(经济人) 人慰关系理论(社会人) 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
(3)激励方式的改变
X理论(经济人)主张依靠金钱刺激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依靠搞好人际关系来调动职工积极性。这都是从外在条件来满足人的需要。所满足的需要主要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则主张从内部激励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如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激励方式的转变:
金钱刺激——————→搞好人际关系——————→内部激励
X理论(经济人) 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 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
(4)管理制度的改变
X理论(经济人)主张运用强制性手段,以惩罚为主进行管理;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则主张集体奖励,参与管理;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主张管理制度应当保证职工能充分地显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实行工作扩大化,工作内容丰富化,以及弹性工作时间等。
管理制度的转变:
工作扩大化、
强制、惩罚———→集体奖励、参与管理———→ 工作内容丰富化、
弹性工作时间
   X理论(经济人) 人际关系理论(社会人) Y理论(自我实现的人)

8、试述如何运用合理组织原则。
运用这条原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合理组合
要做到合理组合,首先要有一个整、分、合的观念。即把整体分解为要素,再对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根据要素的功能再按一定的方式重新组合。这个原则中的整体观点是大前提。不充分了解整体的全貌、系统的目标和运动或变化的规律,分析必然是混乱而盲目的。这里的分析是关键,没有分析的整体只是混沌的原始物,就不可能进行合理的组合、适当的组织,不可能按照科学规律进行最佳效益的综合协作或协同考虑,就构不成现代有序的系统。最后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组合。这样就可以使整体由原来的无序走向有序。有序的程度越高,整体的结构也越紧密,系统功能越佳。
例如,班干部的选择就应当有个整、分、合的思想观念。如果我们只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选干部,学习好的学生当学习委员,唱歌好的学生当文艺委员,体育好的学生当体育委员等等,不考虑这些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和在班级中的作用,这样组成的班委会并不能成为班级的核心。应当首先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从班级的特点、班级的目标、班级学生的现状等方面对班级进行分析,体育委员应当是在爱好体育的学生中有威信、有组织能力的人,他的体育成绩不一定是拔尖的。其他干部亦是如此。这些有威信、能带头、能组织的学生当班干部,才能使班委成为班级的核心。
(2)合理是相对的
合理组合的目的是使整体优化。但任何优化都是条件下的优化,条件变了,在先前情况下视为优化的结果,也可能并非是最优的。50年代院系调整、课程调整时,视为最佳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是适应了当时科学发展细分阶段的要求。在学科高度综合交叉发展的今天,它不再是最优的,所以要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的改革,以求现在条件下的合理组合。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整体结构的合理性也会发生变化。
(3)合理组合的择优
合理组合应当找出几种可以替代的组合方式进行择优。在确定组织的分工协作时,也最好有几套方案以备比较选择,以使整体功能最优化。没有比较选择,就没有最优。
(4)组合的有序性和聚合性
有序是一个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标志。序具有按次弟区分、排列的含义,它可以表现为要素之间的层次和比例关系。因此,序包括了时间意义上和空间意义上的秩序,反映着事物存在的客观条件。无序即混乱,也反映了系统内部不合理的组合。如行政组织内部人员结构的无序,没有了清晰的上下级的关系,行政指令也就无法有序上下递达,必然会出现组织行为上的混乱;再如工作无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人、财、物分配比例失调。所谓调整和理顺关系,实际上就是把不合理的组合变为合理的组合,合理的组合是有序的。
聚合性是指一个合理的组合应当具有凝聚力,它能把分散的、无组织的状态以及相互独立的要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组织内部存有排它性、异已的力量,而组织自身又没有克服这种力量的能力,这样的组织只能是一个无战斗力的涣散的组织。因此,我们要求组织的聚合性大于排它性,这才可能成为一个合理的组合。而系统的有序性正是系统聚合性的前提和保证。所以要想使组织具有聚合力,首先应当保证组织的有序性。当然,在现实工作中,绝对无矛盾、无冲突的环境是没有的,但我们应当尽可能的使组织有序,以提高组织的聚合性,而不能人为地使组织无序,降低组织的聚合力。现实管理工作中的应人设岗、多头领导、因人设课、任人唯亲、拉帮结派、领导的软弱无能,都会造成组织的无序而使组织涣散。

9、结合教育管理的实际分析戴明环的特点
“PDCA”循环说即戴明环有三个特点:
第一,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教育管理各个层次的部门和个人围绕总计划的运行分层地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形成大环套小环的管理过程系统,以保证管理过程运行的统一和有序。整个教育组织的一个阶段的管理过程是一个大的PDCA循环。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各级管理,如校、系、室;局、处、科室;各层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PDCA循环和依次有序的更下一层的PDCA循环,直到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个人的具体工作。例如,各系(处)根据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大循环中的P)去制定自己的计划,这就是系(处)管理循环的P。各教研室、科室又根据这个P去制定教研室、各科室的P,接着是个人制定P。上一级有PDCA循环是下一级PDCA循环的依据,下一级PDCA循环是上一级PDCA循环的贯彻落实和具体化。PDCA循环把组织各部门的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它们彼此协调,相互促进,保证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
第二, PDCA管理循环每转动一周,管理工作就提高一步。教育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总结处理的过程。PDCA周而复始地循环转动,每转动一圈就实现了一批目标,解决了一批问题,各方面的工作有了一个新的提高。遗留下来的问题又会通过下一个循环去解决。这就好象是爬楼梯,步步高。
第三,PDCA是一个一体化交叉循环圈。戴明环中的四个环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四个环节是交叉进行的。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包含着对原计划不合理地方的调整,也并不是全部执行阶段完成后再进行检查,而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随时进行检查,检查和实施是交叉进行的,处理过程中的纠偏也是在管理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的。各环节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循序递进,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10、联系实际说明如何编制教育计划。
(1)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制定计划首先要对计划对象的各个方面的有关情况进行现状和历史的调查了解,全面收集信息、积累数据,充分掌握资料。调查了解,掌握资料、数据之后,紧接着的工作就是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认真的整理和科学的分析。这就是一个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梳理分类、区分缓急、排出主次、理出问题、辨识因果、预测效应的一系列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加工的过程。资料、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应当有专人来做。
(2)目标的确定与序化
管理者确定工作目标,首先,要看上级工作目标的要求,这是管理的统一性、整合性原则的要求,管理者必须有一盘棋的观念,本层次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为了上级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管理目标的确定要有自身的特点和创新,管理者要认真参考工作人员收集的有关资料和数据以及他们对问题分析的结果,再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进行全面的思考,抓住组织发展的关键,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再次,要考虑目标的次序、时间和结构。
(3)后果的预测与分析
为了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工作的顺利进行,管理者必须认真地对目标后果进行预测和分析,预测和分析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目标后果对教育发展和后期工作的影响,对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影响,是否会产生负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对目标进行调整。
(4)方案的拟定与论证
这里要求管理者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意自己现有的条件,现有的内部条件是否能支持所设定的方案。二是注意自己的价值取向,管理者就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取舍和轻重取向。在拟定方案时,管理者要对现有条件和价值取向进行充分的论证,取舍利弊,在各种方案中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方案。

11、简析设计组织结构的效率原则(简单联系实际)。
效率原则要求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要以最少的机构、最少的人员来实施管理,高效地达到管理的目标。效率原则要求:
(1)同质管理活动归口
同质管理活动归口是说性质相近或类似的管理工作应当归在同一个机构管理,使各管理机构的工作口径尽量加宽,既能使每个机构能充分发挥作用,也能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
(2)集权、分权适当
集权、分权适当是说在组织管理机构的权力分配上,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

12、简析设计组织结构的权责对称原则(简单联系实际)。
责权相称原则是指在设置组织机构时,必须确保各组织机构的权力与责任相对应,承担多少责任,就要付予多大的权力;有多大的权力,就应当承担多少责任。
(1)明确权力界限和职责范围
组织机构设置的前提是工作的专业分工,专业分工则意味着完成工作任务的责任分配,因此对于每一个组织机构或职能人员的责任应当有明确的规定。部门和部门之间,职能人员与职能人员之间的职责应当有清晰的边界,以保证管理活动的运行过程中,既不互相推委,又不相互扯皮,事事有人落实,责任有人承担。权力的界定是分层的结果,不同的层级应付予不同的权力,哪一级岗位有多大的权力也应当有明确的界限,权力的大小要能保证其责任的承担,还要保证上不越权,下不侵权。
(2)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职责权力有效运行的保证是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有权力而没有监督,就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出现混乱,产生腐败。有责任而没有监督,就有可能放弃责任,不负责任,出现失职,影响教育的质量。责、权的归位,在于有力的监督。任何管理机构的设置都应当有一个监督机构,这是常设机构,其职责就是对各管理机构、各管理人员的承责、用权的监督。

13、简析设计组织结构的因地制宜原则(简单联系实际)。
因地制宜原则是说组织机构的设置应从组织的实际出发,不同的组织,其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也应有所不同,不能强求一致,而应当因地制宜。
(1)体现组织特点
各地、各单位、各学校应当按照自己的特点和工作需要来设置相关的组织机构,并不能强求一致。各部门人员的多少也同样应当根据工作任务的多少来安排,各部门的人员结构不必是统一的。由于教育管理的共同性,教育管理的主要职能机构是必须确保要加强的。
(2)有利于提高效率
各教育组织的机构设置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组织机构的设置决不是随意的,组织机构的设置要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任务的完成;同时组织机构的设置还要考虑到管理的成本,机构运转的效率。能放在同一个职能机构中的工作,没必要划分为两个职能部门的任务,不但工作便于协调,也为被管理者提供方便。但有些工作,虽然性质相同,如果工作量较大,又是常规性工作,放在同一职能部门反而有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因为一个人单位时间内处理的工作量是有限的。

1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贯彻非常例原则
非常例原则是指管理者遇到原来职责和权力中没有规定的非常事件,可以越级请示和越级指挥。
贯彻非常例原则要求:
(1)及时请示
遇到非常规事件,一般的情况下应当及时向上级管理者请示,不要擅自处理,否则往往顾及了本部门的利益而影响了全局工作。因为不同层级上的管理者看问题的角度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常常不一样。从全局出发,整体优化的效果,这是管理的一般原理。
(2)特殊情况能越权管理
教育管理过程中若遇到非常事件,情况紧急时,管理者应当机立断,应急处理,即使越出了自己的职权范围,也不能犹豫。这时的越权,要根据事件的性质,或横向越权,或纵向越权。横向越权,是平级职能人员之间的管理交叉,但越权处理问题后应当向对方说明情况,保证工作的衔接和协调。下级管理者遇到非常情况,无法及时向上级请示,可自己先处理,但事后一定要向上级汇报。遇到非常情况,下级没有在场,或没有能力处理时,上级可以越级处理。但所有的越权处理,都要做好善后工作。
(3)将非常规管理转化为常规管理
有一些事件虽然是偶发性事件,但它是新的情况下的规律性事件。说它是偶发事件也好,是非常规事件也好,无非是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在新的情况下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这类事件,管理者应当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放在规章制度、工作程序的改革和完善上,制定出适应新环境、新问题的法规,使其转化为常规性管理。

15、试论两种调动人的积极性模式的关系。
人有认为这两个模式是两个极端,一个模式强调社会需要,一个模式强调个人需要,其实这两个模式在理论上是互补的,两种模式的结合为管理者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和方法。
(1)事实上,人和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正是人组成了社会,社会满足着人的需要,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服从社会的需要。
(2)在组织中,组织的社会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追求的目标是可以找到一个结合点的,组织目标的实现,才能带来组织成员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才能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个人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而组织目标的实现则需要组织中每一个成员为组织做出个人的贡献,没有个人目标的实现,没有个人的成功,也就没有组织的成绩,没有组织目标的实现。
(3)社会需要的模式要求人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去调整自己。社会需要模式所提倡的是人的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主张培养和建立职工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科学的世界观,以形成职工深层的持久性的心理动力结构,让人们追随于社会发展的必然去调整自己,这种调整也必然会影响职工个人已经形成的多元需要结构。
(4)人的需要模式是从个人的需要出发,人的需要是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的。人的需要模式是从个人的需要出发从个人能直接感受到的种种需求出发驱动人的行为。这种模式所关注的需要与人的行为直接相连,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明显的效果。但是,个人的需要是有其局限性和不稳定性的,个人的需要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当客观条件无法去满足其个人的需要时,个体要么调整自己的需要,要么会遭受挫折,不管怎样,个体都要改变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说人的需要是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的,人的思想观念对人的需要的影响,正是个体需要的社会制约性的体现。因此,管理者要注意分析和研究职工的需要,运用人的需要模式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要利用社会需要的模式通过影响职工的思想观念进而引导和调整职工的个人需要。
(5)从管理的角度讲,一是在将职工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有机统一,二是在用职工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其积极性的持久和高涨。
作者: comzhang    时间: 2008-11-2 19:23

作者: 代恩    时间: 2009-2-25 10:31
楼主,09年的是不是也可以用呀
作者: eachname    时间: 2009-2-25 13:54
标题:
太全了,谢谢了。
作者: violet416    时间: 2009-2-27 20:16
太厉害了!超赞~
作者: violet416    时间: 2009-2-27 20:30
请问第一页的第8和第9楼中间怎么少了一部分题啊?
作者: miaoshaoxiao    时间: 2010-10-2 11:05
十分感谢




欢迎光临 郑大考研网育博书店 (http://zzuedu.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